本文系讀者投稿,來稿請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新品釋出會現場,激昂的背景音樂響起,整個會場的氛圍瞬間被調動起來。在主持人的串場之後,領導步履穩健地走向舞臺中央,在聚光燈下,用激情的語調開始了演講。
他身後的大螢幕上不斷切換著一段段經過精心設計的大字——那是我根據要求改了很多遍才打磨出來的金句。

《故鄉別來無恙》劇照
這些話聽起來確實振奮人心,似乎能夠激起在場每個人的共鳴,但不知為什麼,我的內心卻有一種難以名狀的違和感。
在廣告行業工作了6年,我經常會給品牌方的高層們撰寫各種場合的演講稿。
從會議發言到商業演講,從內部溝通到公開演說,從產品釋出到年會致辭,每一個場合都需要我投入大量時間去打磨能夠讓人眼前一亮、心頭一振的文字。
“一定要多點金句,這樣才能吸引眼球!”
“這個金句還行,就是格局還不夠大。”
每次交完稿,我收到的反饋幾乎都是圍繞著“金句”來的。
一篇演講稿一般要在演講日期提前三週準備,結果從寫提綱、撰寫到最後完成,中間要經歷五六遍修改,最後的完稿已經被改得面目全非,和當初的提綱沒多大關係了。

《赤熱》劇照
真正卡住我的不是反覆的修改,而是金句不夠密,不夠高大上,很難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比起整篇演講稿的邏輯、嚴謹性、語言風格,客戶更在意的是演講稿裡有沒有足夠多的金句。
在他們的認知裡,如果沒有頻繁出現的金句,沒有密集分佈的爆點,沒有製造出幾個小高潮,那就稱不上是一次成功的演講。
當然,我也知道金句是演講裡必不可少的“鉤子”,它能高度提煉演講者的核心觀點,為一場演講畫龍點睛。同時,濃縮簡短的資訊也能瞬間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讓觀眾迅速理解品牌想要表達的資訊。
廣告行業的金句執念,其實也映照了數字時代中品牌生存的難點:在注意力稀缺的當下,能夠搶奪注意力、能夠引起話題的品牌才能夾縫生存。然而,客戶所要求的這些金句,在產品之上賦予了太多宏觀價值,過分追求情緒煽動,真正想要傳遞的資訊卻“失真”了,和最初要表達的東西其實是本末倒置的。那些本該傳遞價值的金句,反而成了遮蔽真實的濾鏡。
“重新定義出行生活”、“顛覆認知的行業革命”、“讓理想生活觸手可及”或是“打破行業天花板”……這些萬金油式的金句就像套了一層模式化的外衣,不管穿在哪個品牌身上都合適。

《校對女孩河野悅子》劇照
它們好比廣告裡可以批次製作的“預製菜”,而寫文案的我就是在中央廚房流水線上的碼字工人,在客戶要求和自我表達上失衡了。那些我生產出來的文字,表面上色香味俱全,實際上食之無味、營養全無。
我經手的演講稿逐漸形成了固定模板:開場必談“行業痛點”,三分鐘要拋“顛覆認知”,產品引數包裝成“革命性創新”。整體結構我也摸索出配方:30%行業黑話(賦能、生態、破界)+40%情緒燃料(顛覆、重塑、震撼)+30%產品資訊(創新、重新定義)。
這樣加工過的稿子才能順利透過,我不用再受反覆修改的折磨。但這也時常讓我陷入困惑,如果滿屏都是千篇一律的金句堆砌,品牌的獨特性又在哪裡?我在其中的創造性又體現在哪裡?
每天和各種形式的金句打交道,不斷跟著客戶的需求刻意營造“高光時刻”,這樣的工作沒有給我帶來絲毫成就感,讓我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工具人,甚至看到金句就會有種抗拒感。
我之前和朋友吐槽說,說自己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總是在流水線生產一些看似華麗其實缺乏實質內容的句子,就像在輸出“文化泔水”一樣,特別沒有意義。後來,我決定先暫停一段時間工作,再思考以後的路。

《女士的品格》劇照
不只是在我工作中,這種沉迷預製金句的思維模式,在生活中其實也並不少見。許多劇集為了製造爆點和話題性,過分追求臺詞的金句效應,將大量網路熱梗和金句硬生生地塞進對白中,角色淪為念詞器,整部劇就像是零散句子拼湊而成的“縫合怪”。
短影片平臺上,情感博主用預製模板批次製造“人間清醒”語錄,成長博主口播著獨立女性搞錢心法,觀眾一個個金句囫圇下肚,短時間內打了一劑雞血,卻根本沒有建設性的行動指導,最終化為空洞的情緒刺激。
被預製金句圍繞的年輕人們,刷短影片每隔5秒就要遇到一個“反轉金句”;書店暢銷榜被“濃縮版名著解讀”佔據,彷彿所有的書籍都可以被提煉成幾句朗朗上口的話。當深度思考被拆解成便於傳播的零件,我們變成了二手知識的搬運工,無暇進行深度思考。
習慣了濃縮式的“一句話解讀”,習慣了金句式的“高分日劇臺詞”,這種追求金句的思維方式,不知不覺也開始滲透進我的日常生活,影響著我對文字和內容的感知方式。
某個週末重讀《百年孤獨》,我發現自己很難沉浸在馬孔多小鎮的奇幻故事裡,也沒有足夠耐心去體會布恩迪亞家族幾代人的命運起伏。相反,我總是不自覺地在字裡行間搜尋適合被摘抄、被分享、以後可能會用到的片段和金句。
當看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這句話時,我竟然條件反射般拿起手機拍照準備發朋友圈,好像不這樣做就辜負了這個瞬間。

就連看電影看劇時,看到不錯的臺詞我也會不由自主地收藏到筆記裡,為它們打上#治癒系金句#、##高燃臺詞#、態度金句#等標籤,方便日後取用。
無論是閱讀還是觀看影視作品,原本都應該是一場沉浸式的精神享受,是和創作者進行的一場深度對話。可是,長久以來養成的職業慣性卻驅使我把這些美好的體驗變成了一種機械的、碎片化的資訊收集。
我不再專注於理解作品的整體脈絡和深層意義,而是忙著捕捉和儲存那些零散的閃光點,如此一來,也就錯失了深入思考的樂趣。當我回顧這些收集來的碎片,它們不知道躺在收藏夾和筆記裡多久了,當時的感動和震撼已經消失,也忘了當初儲存的目的是什麼,它們變成了一些沒有意義的孤立的句子。
為什麼讀過那麼多金句,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就像有句話說的“人教人不會,事教人一教就會”,人並不是嚴絲合縫的機器,輸入金句指令就能產生相應的行為,知與行之間永遠存在錯位,將幾句金句奉為人生哲理和生活指南,並不能讓生活瞬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金句裡曇花一現的頓悟,也並不能在生活中復刻,因為真正的頓悟時刻往往根植於看似枯燥重複的日常裡。
之前,很多社交平臺上都發過日本金牌編劇坂元裕二的日劇臺詞截圖,他操刀的日劇被稱為“金句製造機”。
他筆下的《四重奏》裡小提琴家卷真紀的經典金句是“據說人生有三個坡,分別是上坡道、下坡道、沒想到。”

《四重奏》劇照
一開始我收藏了這些截圖,當時看覺得挺有意思,後面再拿出來看,失去了語境的金句就像廢話文學,說了一番話又相當於沒說。
後來我去看了劇,發現他的編劇功力絕不在於幾句押韻、排比的金句,而是他能潛入日常被忽略的的生活細節,對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發問,而金句只是承載他思考的工具罷了。
看完整部劇,我才真正理解“人生三個坡”的隱喻多貼切,在真紀中年重新認識自己的旅程當中,“上坡道”是音樂道路略有起色但仍肩負重量、“下坡道”隱喻的是中年困頓、“沒想到”包裹的是命運無常。金句如同散落的珍珠,而敘事才是串起意義的隱形絲線。

《無與倫比的美麗》劇照
《四重奏》裡的四個人物一起吃炸雞,別府很自然地檸檬汁撒在炸雞上,這時候,編劇借東森之口提問:難道不應該在撒檸檬汁之前先問問別人嗎?為什麼我們會預設別人也能接受自己的偏好?
動人的話往往生長在具體的語境裡,就像坂元裕二的臺詞之所以震撼,是因為每個金句都帶著故事的溫度和角色的呼吸。這些從具體生活中提純的用意,是把幾句金句單拎出來無法傳達的思考。
或許對抗金句通脹的解藥,就藏在“慢”與“真”的關係裡。當我們主動建立攝入資訊的篩選機制,關掉自動播放的短影片,不再急於收藏“必讀的10句話”,也許就會慢慢重拾在生活裡被真正觸動的能力。

排版:布雷克 / 稽核:小風

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眾號
徵稿要求
本刊對投稿的真實性有嚴格要求,個人故事必須為本人親身經歷,真實可靠,保證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虛構內容。對於文章內容,作者應提供相應證明材料(圖片、影片均可),且願意接受核實(如職場類話題中將被核實本人真實職業資訊、行業、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動人心,或者具有現實意義,邏輯嚴密,文筆流暢,以第一人稱敘事,字數不低於5000字。
詳細徵稿要求請點選👉【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眾號長期徵稿】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實習生、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