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自拍》第435個口述故事
2022年初,抖音博主@荷裡寒 發了一條87版林黛玉的仿妝影片,激起數百萬網友的懷舊之情。她轉身回眸、抬眼低眉的瞬間,讓很多網友驚呼,“似是故人來”。巧的是,荷裡寒本名就叫陳曉寒,和林黛玉扮演者陳曉旭不僅長相神似,連名字也只一字之差。
陳曉寒出生在河南許昌。受媽媽影響,她從小就是傳統文化愛好者,尤其喜歡《紅樓夢》和林黛玉,曾翻來覆去研讀各種版本的《紅樓夢》和影視作品,看得都要“包漿”了。對林黛玉,她有自己的理解,“黛玉是一個內在非常堅強的女性,還很有反叛精神。”陳曉寒說,她創作的一些有反差感的林黛玉仿妝和變裝影片,就是為了把自己心中林黛玉的精神核心展現給更多人看。
從柳如是到林黛玉,從李清照到程夫人,陳曉寒一直專注於漢服普及和推廣。她希望有更多人透過自己的影片,瞭解到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和文化。在她看來,傳統服飾值得被更多人看到,這些流傳千年的文化瑰寶,不應該只成為影視劇的道具和博物館陳列的展品,更應該成為大眾日常穿搭的一部分。
以下是她的講述。
將林黛玉拍成“林教頭”
我叫陳曉寒,今年28歲,是一名專注於推廣漢服文化的變裝博主。2020年,我開始在抖音創作漢服變裝和仿妝短影片,因為模仿87版《紅樓夢》的林黛玉,被網友誇讚表現出了“真實黛玉的精神和靈魂”。

我拍攝的87版林黛玉仿妝影片,有很多網友留言說好像真的又看到了陳曉旭老師。
我在中原大地出生和長大,是河南許昌人。我對傳統文化的愛好,算是從小就埋下了種子。我爸媽都是語文老師,媽媽是中文系畢業的,對古典文學非常熱衷,尤其愛好《紅樓夢》。到現在,她在抖音看到《紅樓夢》的解讀,還會分享給我。受家庭影響,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和古箏,第一次拍了黛玉仿妝的影片之後,也是第一時間分享給媽媽,她非常喜歡。

媽媽熱愛鑽研和解讀《紅樓夢》,我長大後拍了黛玉仿妝,第一時間就分享給她。
我小時候還是個電影迷,很喜歡看那個年代的香港電影。《家有喜事》《霸王別姬》《青蛇》這類電影我都很喜歡,特別想將來從事影視製作,將內心的世界透過影片的形式表達出來。讀大學時,我就結合畫畫的愛好和做導演的理想,選擇了動畫設計專業。它屬於美術大類,需要有導演來做整體統籌。
但我做導演的願望實現得有些“曲折”。讀大學時,我接觸到漢服,一下子就喜歡上了。當時,漢服熱才剛剛興起,還是一個相對小眾的愛好。但我們學校有漢服社,身邊還有朋友在做漢服攝影師,因為這些機緣,我也“入坑”了。大二時,我機緣巧合參加了一個模特的綜藝,畢業後也做過一段時間的時裝模特,做過廣告和新媒體策劃。但慢慢地,我還是覺得自己更喜歡漢服,想把漢服文化傳播給更多人,就轉向了漢服方面的內容。
做變裝短影片,基本也算是滿足了我兒時的心願。除了有合作的攝影師和做複雜妝造的妝娘,我影片的策劃、化妝和剪輯都是自己完成的,我就是我所有劇情的導演。我的賬號名“荷裡寒”,就是取自《家有喜事》裡張曼玉飾演的角色荷裡玉,結合我自己的本名“寒”。
之前看過的影視劇角色,也成了我創作的靈感源泉。我最開始做的仿妝都是經典影視劇裡的角色,除了《紅樓夢》裡的林黛玉,還有《青蛇》裡的青蛇等。

張曼玉扮演的青蛇,是我很喜歡的影視劇角色。
從我小時候起,不僅是媽媽,身邊很多親戚朋友、同學也都覺得,我長得很像87版《紅樓夢》裡陳曉旭老師扮演的林黛玉。我自己也是《紅樓夢》愛好者,從語文課文裡的選段,到87版電視劇,再到各種版本的原文,我基本都看過。小時候喜歡黛玉,單純因為她是女主,又長得非常漂亮。小孩子就是會被好看的髮型、好看的衣服吸引,但後來慢慢就覺得,這個人物有她內在更美好的東西。

從小時候起,身邊人就覺得我長得像87版《紅樓夢》中的黛玉。

我和陳曉旭老師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
一般不太瞭解《紅樓夢》的人可能會覺得,林黛玉是一個多愁善感、小性兒,愛發脾氣、愛吃醋的一個女孩,會覺得她很脆弱。但其實只要你認真讀過原文,就會發現曹雪芹把她塑造成了一個內在非常堅強的女性。她自己一個人借住在親戚家裡,需要有很強大的核心來應對每天的生活。而且她的那些小脾氣,從來都只對賈寶玉發,不會表現給家裡的下人、朋友。另外,她還很有反叛精神,如果她的精神和身體一樣柔弱的話,她也不會在那種環境裡那麼堅持自我。

我創作的黛玉“林教頭”系列影片,就是想拍出我心中那個核心堅強的黛玉。
我的性格其實也和她有幾分相像。不熟悉我的人,可能從外表看會覺得我是個很溫柔、好脾氣的人,但其實我也比較倔強。出於對黛玉這個人物的喜歡,我根據我對她的理解創造了一些“反差感”的黛玉仿妝,顛覆了她在大眾心中柔弱的形象。比如黛玉女將軍形象的創作,會有一些負面評價,覺得抹黑了這個角色,但我覺得這才拍出了我心中這個人物的精神核心。也有很多人覺得,我拍出了他們心中自由自在的那個黛玉,我特別開心,因為有很多人和我有共鳴。
“錯把漢服當和服”
喜歡上漢服後,我自然而然地想要去接觸更多這方面的內容,在網上自學了很多知識。漢服和大眾認知裡比較寬泛的“古裝”或者“古風服裝”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是有史料支援的。我們能夠從各種渠道來論證,當時那個年代的人穿的就是這樣的衣服,而不是透過想象和美化,去做出適合拍照的衣服。現在一般愛好者所說的“漢服”,是從秦漢開始,到戰國和魏晉時期,再到隋、唐和宋、明的漢民族服飾。
從上大學接觸到漢服,它慢慢變成了我日常穿搭的一部分。我覺得漢服首先很漂亮,又很有特色和韻味,和我們平常穿的衣服不一樣。漢服本身也有很成熟的服裝體系,古人穿衣服是分場合的,平時穿的衣服會簡便一點,在重要場合才會穿禮服。所以我平時穿的漢服,其實也是很日常的,只是很多人完全沒見過。

我大學時期穿漢服拍的照片。攝影師:扶危。
畢業後,我在東北工作和定居,發現那邊對漢服文化的接觸和普及遠不如南方。當時,漢服體驗館在南方的一些城市挺流行的,尤其是旅遊城市。但在東北很難找到一家漢服體驗館,這一塊基本是空缺的。為了推廣漢服文化,讓更多人接觸到漢服,我自己開了一家漢服體驗館,購置了漢服,搭了內景,也會幫忙做妝造,讓感興趣的顧客穿漢服拍照。
來的顧客基本都是年輕的女孩,她們之前沒有接觸過漢服,是當作一種古裝的換裝體驗。在諮詢時,我會跟她們解釋,我們這裡的衣服不是“古裝”,是漢服。在體驗時,我也會跟她們普及這個衣服的朝代,適用於什麼場合,算是入門的介紹吧。

從喜歡上漢服起,我就利用各種機會向大家介紹和普及漢服知識。
我是從2020年開始嘗試拍短影片的。當時因為疫情封閉在家,我閒著沒事幹,身邊很多人都在玩抖音,我也開始嘗試拍漢服的變裝影片。做漢服體驗館,我已經學了漢服妝造,之前也上過攝影課,剛好都派上了用場。那時候,漢服已經在抖音上有熱度了,除了變裝類的影片,也有很多博主做知識類科普。
慢慢地有人私信我,問我穿的衣服叫什麼,在哪裡買。越來越多人透過我的影片瞭解和喜歡上漢服,讓我覺得自己做的事還是挺有意義的。隨著漢服逐漸規模化和產業化,它的商業價值也越來越大。既是興趣,又能夠維持生計,所以我就決定把它作為全職工作來做。

我拍攝的柳如是變裝影片,穿的是明制漢服。原畫:狐週週。
我第一條比較出圈的影片是柳如是變裝。那條影片有很多人喜歡,但是也受到很多爭議。因為當時漢服對很多人來說還很陌生,有很多人質疑我穿的是日本和服。我覺得這也是科普的好機會,就特意錄了影片來回應,解釋了那套服裝的制式和顏色,和古人穿它的場合。
大家對漢服的接觸和了解比較少,甚至第一眼看到覺得像其他民族的服飾,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人固執己見,即使你跟他解釋,仍然會相信錯誤的觀點。我想了想,其實根源還是在於,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保留和普及做得不夠。相比之下,日韓對傳統文化的輸出做得很成功,一些中國大眾對日本和服的瞭解,可能比對漢服還要深。我們的漢服熱,包括馬面裙這種“出圈”的服飾,也是近幾年才慢慢出現的。

柳如是變裝影片受到爭議後,我特意做了一條影片來科普我穿的漢服。
過去幾年,大眾對漢服的瞭解和接受度確實有很大變化。不管是不是漢服愛好者,馬面裙已經變成了很多人日常穿搭的一部分,去旅遊城市玩,體驗漢服拍照也成了必打卡的一個專案。以前我們穿著漢服出街,會有很多人好奇地打量我們,但現在我經常去的傳統文化古城,比如西安、洛陽等,街上經常會見到穿宋制、明制漢服的人,大家已經司空見慣了。逢年過節的時候,漢服也變成了很流行的節日穿搭。
這種大眾對漢服認知和了解的提升,短影片的影響功不可沒。漢服被人誤認為是古裝,甚至是和服、韓服的情況基本上沒有了,就連街上偶遇的大叔,也會認出我們穿的是漢服。前幾天,我參加了抖音主辦的“心動之城——牡丹花會遊神都”活動,我穿著漢服、做好造型走在洛陽的大街上,完全不會有任何壓力,因為沒有人會覺得你穿的奇怪而打量你,街上有很多人也會穿類似的服裝。

我在抖音“心動之城——牡丹花會遊神都”活動裡,穿了中唐時期的齊胸衫裙。
“希望漢服像牛仔褲一樣,成為日常穿搭”
最開始拍短影片時,我幾乎可以做到每天更新或者兩天一更,從影片的構想、妝造、拍攝到剪輯,全都是自己一個人搞定,拍攝大概半天,兩三天就可以出成品。現在,我們想要做出更精良的作品,也想涵蓋更多傳統文化元素,製作週期就會更長一點,單個影片都需要一週到十天來完成。我也會參加一些線下的和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相關的活動,比較忙的時候,影片可能就會大概一週更新一次。
從一開始做歷史人物仿妝,到後來開發出有反差感的變裝,我在選擇影片題材的時候,一直都遵循自己的興趣,主要考慮的還是表達出我自己的觀點。我很關注歷史上有偉大貢獻、但沒有受到很多關注的女性形象,比如蘇軾、蘇轍的母親程夫人;有時,我也會拍和社會熱點相關的內容,比如呼籲反霸凌。

我會選擇歷史上有偉大貢獻的女性角色來拍攝,比如程夫人,以及宋朝詞人李清照。
我的粉絲很多都是年輕的女孩子。去年我去昆明花朝節時遇到了一個女孩,我注意到她在下面等了很久,排了很久的隊,在明信片的籤送環節,她給我送了一束自己做的花,還有一封手寫信,說從2020年就開始關注我了,那次也是特意從別的省來看我。她說,自己就是看了我的影片後喜歡上了漢服,我當時就覺得特別感動。她大概是上大學的年紀,那天也是穿了漢服,還自己做了妝造,又是從外地特意趕過來。
經常看我影片的粉絲,還會提出一些好玩的創意,比如因為我是河南人,讓我拍攝黛玉時說河南話;還有人建議我拍黛玉倒拔楊柳的劇情。只要是適合我的、我有能力表達出來的建議,我都會嘗試,有些拍出來確實效果還挺好的。

抖音網友會提供好玩的拍攝創意,比如黛玉倒拔垂楊柳。
作為河南人,我也一直想為家鄉的文旅事業發展出一份力,之前也發過相關的影片。這次抖音“心動之城——牡丹花會遊神都”活動找到我,我真的很開心,推掉了其他工作去了洛陽。雖然現在我不在河南生活,但真的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河南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以前身邊的外地朋友,甚至都不知道河南有什麼好玩的,我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活動,讓更多人看到河南獨特的文化和美景。

我在活動直播中,和抖音網友一起遊園賞牡丹。
在“牡丹花會遊神都”活動中,我相當於用第一視角帶領大家遊園,有點像主持人的角色。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難得的瞭解洛陽、瞭解牡丹的機會。和我一起遊園的還有百家講壇的於賡哲教授,中國花卉協會的李清道老師,以及隋唐城遺址植物園的張潤雅老師。我學到了很多與洛陽相關的歷史和文學知識,品嚐了牡丹餅和牡丹茶,收穫很多。

和歷史學教授、牡丹專家品茗聊天,瞭解洛陽與牡丹的典故。
現在,漢服早就已經成為了我日常穿搭的一部分,它就像是T恤、牛仔褲一樣,簡便又舒適。古往今來,它都是我們漢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應該被保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做漢服的普及,就是希望有一天,它真的和西服、牛仔褲一樣成為大眾日常穿著的一種選擇,我們看到身穿漢服的人,再也不會覺得他是“穿越”回來的古人了。

我和女兒一起拍攝的《紅樓夢》仿妝影片,漢服是我們共同的愛好。
我的女兒今年四歲多了。和我一樣,她也喜歡穿漢服,我還帶著她拍過《紅樓夢》裡王熙鳳和巧兒的仿妝影片。就像《紅樓夢》對於我和媽媽來說一樣,漢服也成了我和女兒共享的愛好。
*本文由陳曉寒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註明外均由本人授權提供。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陳曉寒 | 口述
高 柵 | 撰文
貓 基 | 編輯
-THE END-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35個口述故事
歡迎開啟抖音,關注“荷裡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