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黛西
回國約了幾個朋友吃飯,都是家有小學生的老母親。
沒幾句就聊到了娃的學習,各有各的不舒坦。
我聽下來,這些不舒坦的共同交集,居然是語文。
拼音進度趕,識字跨度大,閱讀理解難,審不明白題,一寫作文就摳橡皮。
我印象中最佛系的朋友,也在幼升小的暑假臨陣磨槍,給娃突擊拼音識字。
她說我也不想提前教,但不教真的擔心孩子跟不上,老師預設大家都會了,別的孩子幼兒園中班就會這些。

1. 突然理解了語文為啥提前教
說到語文課本,我突然想起家裡也有一本。
去年2月份,我斥27塊7毛1分的巨資,從網上買了一年級的語文課本,漂洋過海寄到德國。

一年半過去了,上冊已經不知道丟哪兒了,下冊還是嶄新的。

我為啥要買語文課本?
餅餅6歲半之後,我開始認真考慮給她掃盲。
市面上能叫上名的識字app我都試過了,熱銷的識字書、中文分級讀物幾乎全入了,寄出國的運費比書貴幾倍。
後來發現娃完全沒興趣看,又原封不動低價出給了朋友。

我就想啊,當年我們是怎麼學會漢字的?
那時候也沒有各種app,這個快讀,那個上山的,但好像很絲滑地就學會了3000個漢字。
當時用的唯一“識字資料”,不就是語文課本嘛!
收到語文課本的時候,我感覺掃盲已經成功了一半!

雖然和咱們小時候不是同一個版本,中間不知道更新迭代多少回了,但封面插圖還是熟悉的配方。
開啟課本,一頁頁翻,翻,翻。
一翻一個不吱聲。

進度真的太快,跳躍也太大了,有一種從延禧宮穿越到虹橋機場的感覺!
我突然就理解了,為什麼很多朋友都說,雞了半天英語數學,上學後發現真正的老大難是語文。

2. 研究完課本,豁然開朗
翻完語文課本,我發現用它在家教娃識字根本不可能。
但是這27塊7毛1分沒有白花,讓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
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之前用的很多識字app和識字書的效果都不理想。
咱們拋開跳躍性和趣味性不提,看看語文課本是怎麼教孩子識字的。
是以“篇”為單位,讓孩子在閱讀中認識字,學詞彙,造句子,寫段落。

孩子學了這些字,馬上就可以讀懂一篇課文。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這就是漢語學習的本質。
而市面上大多數識字app和識字書,用了完全相反的邏輯。
它們是以“字”為教學最小單元發散,拿這個字去組詞,造句,擴散展開。
字和字之間是孤立的,為了記字而記字。

漢語是一個整體性很強的語言,字和字之間的關聯,經常不是因為兩個字模樣很像,而是因為它們在意義上是相關聯的,可以組成一個新詞彙,在篇章中被賦予意義。
所以,那些以“字”為單位的識字app和識字書,不僅反認知規律,也讓識字失去了真正的意義,孩子沒興趣一點兒也不奇怪。
這麼說,不是一棒打死所有識字app和識字書。
我一向支援用輔助工具學習,無論書還是app,這些娃生在這個時代的優勢,應該多多利用起來。
▼ 餅餅也在用分級識字讀物學漢字

只是面對眼花繚亂的工具,一定要充分瞭解兒童認知規律、漢語學習的本質,這樣才不會選錯了工具,走反了方向。

3. 關於語文課本一個發現
看了小學語文課本,我還有一個發現。
大多數識字app和識字書,一般從筆畫少的字開始教,字形相似字開始對比著學,比如土和士,乾和於,土和王,田和由,人和天。
這是一種成人思維的學習方式,筆畫簡單,容易識別,記得快。
而一年級語文課本,第一單元就出現了“我”,“你”,“他”。

這些字從筆劃來上來看,肯定不是最簡單的。
為什麼一上來就學?
因為它們的使用頻率很高,在篇章閱讀中經常出現,也就是高頻詞先行的邏輯。
除了一二三這種顯而易見的字以外,和筆畫極複雜的生僻字,娃學會認識一個字的難度,並不取決於筆畫數量,而在取決於使用頻率。
▼ 同一課的生字,有兩筆的也有十筆的

高頻詞在這篇課文見了一面,沒記住。
不要緊,很快下篇課文中又會出現。
還是記不住,沒關係,下一篇和下下篇課文裡也有。
反覆出現高頻字,透過“篇”的閱讀來學習“字”,而不是反過來先記住一個個孤立的字。
儘管課本的趣味性較低,跳躍較大,但核心的編寫邏輯是符合兒童學習認知規律的。
但是別誤會,我不是鼓勵大家買語文課本提前教。
相反我的感受是,語文課本買了咱們也教不了一點兒,專業的事還是交給專業的人做吧。

4. 騙過大腦,抵抗遺忘
可能是因為平時沒有太豐富的漢字環境,餅餅識字很慢。
基本上屬於“翻書馬冬梅,合書馬什麼梅,考試孫紅雷”的型別。

不過我不太擔心,因為我知道“遺忘”不等於沒學。
大腦會幫我們進行選擇性記憶,保留重要或有用的資訊,忽略不重要或不需要的資訊。
娃能一下子記住的東西,往往都是和生存生活和安全相關的經驗,燙了一下再也不會摸灶臺,擠過手指以後都離門縫遠遠的,臺階摔過就知道扶著把手下樓。
而漢字這種東西,被大腦標記為“可記可不記”的內容,就會被選擇性遺忘。
所以怎麼“騙”過大腦,讓大腦以為這些很重要呢?
一是反覆使用。
當你反覆在篇章中留意到某個漢字,大腦會逐漸認為這是重要的資訊,從而讓你記住。
讓娃在閱讀篇章中,反覆接觸高頻字,就像語文課本的教學方式。
一個字在不同的篇章中反覆見,不想記住都難。
二是讓漢字和特定情境關聯起來。
識字當然離不開書,但也離不開生活。
把漢字和生活情境聯絡起來,比如看廣告牌,超市標籤,看選單,認路牌等等,讓大腦建立學習與生存的聯絡,增加記憶的深度。
遺忘看上去好像“沒記住”,其實資訊並沒有在大腦中消失,只是暫時還無法訪問調取。
當再一次學習遺忘了的資訊,記憶會被重新啟用,和第一次學習相比,重建記憶的過程會更快速高效。(記憶重塑)
透過反覆學習,記憶路徑被強化,經常比那些“一學就記住了”的內容,更加不易被遺忘。(記憶鞏固)
省流版:遺忘是記憶過程中的一環,而不是簡單的“白學了”不用著急。

好了,給娃掃盲的心路歷程,今天就先聊到這裡了。
你有啥關於識字和自主閱讀的經驗,歡迎留言交流個5毛錢的。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來影片號圍觀真人黛西
謝謝你們點的小紅心❤️
📍🛒 黛西好物推薦
🍪 兒童鞋👟|居然從國內揹回來了一箱子鞋,可見我對它們是真愛!

不開打賞,喜歡請轉發+在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