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已抵達南非約翰內斯堡,出席2月20日至21日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外長會議。
根據中國外交部的通告,王毅外長同樣將出席這一會議。鑑於中俄長期以來的緊密關係,以及拉夫羅夫與王毅之間的私人交情,兩人在此次會議期間進行會談的可能性極大。

俄外長拉夫羅夫抵達南非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不久前,俄美代表在沙特首都利雅得進行了長達4個半小時的談判,並且雙方均給予了“積極評價”,稱之為一次“富有成效”的對話。
在特朗普多次試圖“聯俄抗中”的背景下,此次談判的順利進行讓外界紛紛猜測,美俄關係是否迎來了破冰時刻?甚至有西方媒體分析認為,中俄關系可能會因此發生變化。
然而,從俄羅斯的實際行動來看,這種擔憂顯然是多慮了。儘管俄羅斯希望緩和與美國的關係,以便在國際舞臺上獲得更大的迴旋空間,但要讓俄羅斯站在美國一邊,對抗中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俄烏衝突已進入尾聲,經濟恢復與外交格局重塑是俄羅斯的核心關注點。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是俄羅斯最為關鍵的合作伙伴之一。無論是經濟復甦,還是國際影響力的延續,俄羅斯都需要中國的支援,特別是在能源、貿易和科技等領域的合作。
其次,俄羅斯對美國的信任度極低。在過去三十多年裡,美國對俄羅斯的承諾屢次落空,甚至屢屢打壓俄羅斯的利益。例如,北約東擴、制裁打壓、撕毀《中導條約》等等,俄羅斯早已對美國的承諾產生嚴重質疑。
因此,僅憑特朗普或美國政府的幾句“和解”言辭,就讓俄羅斯改變其戰略方向,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特朗普有意“聯俄抗中”
更何況,俄羅斯在國際格局中的盟友體系同樣不允許它倒向美國。近年來,中俄在全球事務中緊密合作,在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等框架內協同推進地區發展。
如果俄羅斯輕易倒向美國,那麼不僅會讓其在中亞、非洲和拉美的盟友產生信任危機,甚至可能導致其國際影響力下降。這是俄羅斯無法承受的風險。
正因如此,在此次G20外長會議期間,中俄外長的會晤尤為關鍵。拉夫羅夫與王毅的交流,必然會涉及美俄利雅得會談的核心內容。
事實上,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明確表示,俄羅斯將在近期向包括中國在內的金磚國家通報美俄談判的細節。這意味著,中方將第一時間掌握美俄談判的核心資訊,以便在後續外交博弈中做出最佳應對。

普京或將在8月底出訪中國
與此同時,俄羅斯方面近期也在不斷向外界釋放訊號,表明其對華關係的穩定性。例如,拉夫羅夫近日透露,普京將在今年8月底至9月初訪問中國,並將參加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紀念活動。
這一舉動不僅展現了俄中關係的穩固,也是在向外界明確宣示:俄羅斯不會在中美之間動搖立場,更不會因美方施壓而改變對華態度。
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美國仍然會嘗試透過各種方式在中俄之間打入“楔子”,試圖讓俄羅斯在關鍵問題上與中國拉開距離。中國對此應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深化中俄合作,同時繼續推進多邊外交,以確保在國際事務中掌握更大的主動權。
總體而言,中俄關系的穩定性主要基於深層次的戰略互信、經濟互補以及共同應對外部壓力的需求。儘管外界勢力試圖挑撥,但短期內很難撼動兩國的合作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