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催化DNA斷裂?研究發現:SPO11二聚化是體外雙鏈斷裂的基礎機制!

在《Nature》期刊發表的這篇文章中,比利時的科研團隊探討了SPO11蛋白在體外催化DNA雙鏈斷裂(DSBs)的機制。SPO11是啟動減數分裂重組的關鍵蛋白,透過誘導程式性DNA雙鏈斷裂來實現。然而,SPO11的這種催化活性此前從未在體外重建過。研究者們利用小鼠SPO11建立了一個生化系統,成功再現了減數分裂DSB形成的所有特徵。他們發現,SPO11在沒有任何伴侶蛋白的情況下即可催化DNA斷裂,並且在斷裂後仍然與5′斷裂鏈共價結合。SPO11的目標位點選擇受DNA底物的序列、可彎曲性和拓撲結構的影響。此外,SPO11在溶液中以單體形式存在,但其切割活性需要二聚化以重建兩個混合活性位點。SPO11與其伴侶TOP6BL形成1:1複合物,催化DNA切割的活性與單獨的SPO11相似,但該複合物對DNA末端的親和力更高,暗示其在切割後的潛在作用。研究者提出了一種模型,認為SPO11在體內需要其他伴侶蛋白的參與,這些伴侶蛋白透過組裝生物分子凝聚體來招募SPO11-TOP6BL,從而實現二聚化和切割。此研究確立了SPO11二聚化是控制減數分裂DSB誘導的基本機制。
01
研究背景
SPO11是一種關鍵的酶,負責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引發DNA雙鏈斷裂(DSBs),從而啟動重組。然而,儘管SPO11在體內的活性已被廣泛研究,其在體外的催化活性一直難以重現,這限制了對其機制和調控的深入理解。SPO11起源於一種異四聚體(A2B2)型IIB拓撲異構酶VI的DNA切割亞基,與拓撲異構酶VI類似,SPO11透過活性位點酪氨酸對DNA骨架進行親核攻擊,產生帶有兩個核苷酸5′突出端的斷裂。然而,與拓撲異構酶VI不同,SPO11在體內的切割活性依賴於一個類似於拓撲異構酶VIB的亞基(TOP6BL)及一系列附加因子。在小鼠中,這些因子包括減數分裂特異性夥伴REC114、MEI4、MEI1和IHO1(RMMI)。儘管如此,由於缺乏重建的系統,SPO11活性的控制機制及其夥伴的功能仍然未知。
本研究首次在體外重建了小鼠SPO11的DNA雙鏈斷裂形成,展示了SPO11在沒有任何夥伴的情況下能夠催化斷裂的形成,並且仍然與5′斷裂鏈共價結合。研究還發現,SPO11的目標位點選擇受到DNA底物序列、可彎曲性和拓撲結構的影響,並提供了SPO11能夠重新封閉單鏈DNA斷裂的證據。此外,研究表明SPO11在溶液中是單體,切割需要二聚化以重建兩個混合活性位點。SPO11與其夥伴TOP6BL形成1:1複合物,催化DNA切割的活性與單獨的SPO11相似,但該複合物對DNA末端的結合親和力更高,暗示其在切割後可能的角色。研究提出了一種模型,SPO11在體內需要額外的夥伴來組裝生物分子凝聚體,這些凝聚體招募SPO11–TOP6BL,促進二聚化和切割。研究確立了SPO11二聚化作為控制減數分裂DSBs誘導的基本機制。
02
研究發現
研究團隊成功在體外重建了小鼠SPO11蛋白的DNA雙鏈斷裂(DSB)催化活性,展示了SPO11在沒有其他蛋白質夥伴的情況下能夠催化DNA斷裂,並且在斷裂後仍然共價結合在5' DNA斷裂端上。研究發現SPO11的目標位點選擇受到DNA底物的序列、可彎曲性和拓撲結構的影響。此外,SPO11在溶液中是單體形式,但需要二聚化以形成兩個混合活性位點來進行DNA切割。SPO11與其夥伴TOP6BL形成1:1複合物,該複合物與SPO11單獨存在時具有相似的DNA切割活性,但對DNA末端的結合親和力更高,暗示其可能在切割後的作用。
研究還提出了一個模型,認為SPO11在體內需要其他夥伴蛋白的參與來形成生物分子凝聚體,從而招募SPO11-TOP6BL複合物,促進其二聚化和切割。研究表明,SPO11的二聚化是控制減數分裂DSB誘導的基本機制。
03
臨床意義
1. 理解減數分裂重組機制:研究揭示了SPO11在體外能夠單獨催化DNA雙鏈斷裂,這對理解減數分裂重組的基本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瞭解SPO11的作用機制有助於更好地理解遺傳多樣性形成的分子基礎。
2. 改善不孕不育治療策略:由於SPO11在減數分裂中的關鍵作用,這項研究可能對改善與減數分裂相關的不孕不育問題提供新的思路。通過了解SPO11的功能和調控機制,可以開發出新的治療策略,提高生育能力。
3. 遺傳病研究:SPO11功能異常可能導致染色體畸變,從而引發遺傳疾病。深入研究其作用機制有助於識別和理解這些疾病的發生機制,並可能為疾病的早期診斷和干預提供靶點。
4. 促進生物技術應用:瞭解SPO11的催化機制可以促進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在需要引入特定DNA斷裂的應用中,如精準基因組編輯中誘導特定位點的斷裂。
04
實驗策略
1. SPO11的純化與活性檢測:   從感染了桿狀病毒的昆蟲細胞中純化帶有麥芽糖結合蛋白(MBP)標籤的小鼠SPO11。   透過離子交換柱分離並在存在質粒DNA和二價金屬離子(如Mn²⁺和Mg²⁺)的條件下進行DNA切割反應。   使用EDTA和SDS終止反應,並用蛋白酶K去蛋白化後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分析。
2. DNA切割的驗證:   使用各種方法(如酚-氯仿分配、酶切耐受性測試等)驗證SPO11在DNA斷裂後仍然與5'末端共價結合。   透過突變實驗(如Y137F/Y138F)確認活性位點的關鍵氨基酸。
3. 切割位點和底物特異性:   研究SPO11對不同DNA底物(如質粒、含Widom 601序列的DNA)的切割偏好。   使用限制性內切酶和DNA彎曲性預測工具(DNAcycP)分析DNA的結構特徵對SPO11切割的影響。
4. SPO11的二聚化與活性位點重構:使用混合突變體實驗(如Y137F/Y138F與E224A)驗證活性位點的重建需要SPO11的二聚化。透過SEC-MALS分析SPO11的單體和二聚體狀態,結合DNA結合實驗,探討DNA結合對SPO11二聚化和切割活性的影響。
5. SPO11-TOP6BL複合物的研究:使用AlphaFold 3模型研究SPO11-TOP6BL複合物的結構特徵,並進行DNA結合與切割實驗。
05
資料解讀
圖1:小鼠SPO11蛋白的純化方案
Figure 1 展示了小鼠SPO11蛋白的純化過程及其在體外DNA切割實驗中的活性分析。A. 透過SDS-PAGE分析純化的MBP-SPO11的離子交換組分,作者展示了不同組分中SPO11蛋白的純化效果。B. 體外DNA切割實驗的方案圖,展示了樣品在蛋白酶K處理後的產物。C. 使用從B中獲得的SPO11組分在二價金屬離子(Mg2+和Mn2+)存在下進行質粒DNA切割分析,結果顯示了質粒二聚體的形成,標記為星號的條帶對應於質粒二聚體。D. 透過分析活性位點導向的雙突變Y137F/Y138F(YFYF/)對SPO11 DNA切割活性的影響,發現該突變顯著降低了SPO11的DNA切割活性。E. 研究了SPO11 DNA切割活性對二價金屬離子的需求,結果表明SPO11的DNA切割活性需要二價金屬離子的存在。結論:該圖展示了小鼠SPO11蛋白的純化過程及其在體外DNA切割實驗中的活性,強調了SPO11的DNA切割活性需要二價金屬離子的參與,並且活性位點的突變會顯著影響其功能。
圖2:預測在b-e中的驗證
Figure 2 旨在驗證SPO11蛋白在DNA切割過程中的作用機制,特別是其與DNA的共價結合及其對不同處理的反應。B. 為了分析DNA切割產物在有無蛋白酶K處理下的變化,作者進行了瓊脂糖凝膠電泳分析。所有反應均用SDS處理以消除非共價結合。結果顯示,蛋白酶K處理前後,DNA切割產物的電泳圖譜存在差異,表明蛋白酶K處理影響了DNA與蛋白的結合狀態。C. 作者對野生型和突變型SPO11的DNA切割產物進行了苯酚-氯仿分配實驗,觀察蛋白酶K處理前後DNA切割產物的變化。結果顯示,蛋白酶K處理影響了DNA切割產物在苯酚提取前的狀態,提示SPO11與DNA的結合可能是共價的。D. 透過分析EcoRI和SPO11依賴的切割產物對5′–3′外切酶T5 Exo的抗性,作者發現SPO11依賴的切割產物對T5 Exo具有抗性,表明SPO11可能透過共價結合保護DNA末端。E. 使用SDS-PAGE分析了野生型或突變型SPO11(YFYF)在3′或5′熒游標記的80 bp底物存在下的共價SPO11–DNA複合物。結果表明,SPO11與DNA形成了共價複合物,並且這種結合在不同的底物標記位置下表現出不同的電泳遷移率。結論:圖2的實驗結果支援了SPO11與DNA形成共價結合的假設,並揭示了這種結合在DNA切割過程中的重要性。
圖3:使用5′放射性標記的80bp底物進行DNA切割反應的測序凝膠分析
Figure 3 旨在分析SPO11對DNA底物的切割位點及其影響因素,包括DNA拓撲結構對SPO11依賴性切割速率的影響。A. 為了分析DNA底物的切割位點,作者使用限制性內切酶對底物進行消化(圖中第2和第6泳道),並透過測序凝膠分析展示了切割結果。結果顯示,限制性內切酶能夠在特定位點切割DNA底物。B. 為了展示DNase I對DNA底物的部分消化效果,作者進行了部分消化實驗(圖中第3和第7泳道)。結果表明,DNase I能夠在多個位點進行非特異性切割。C. 為了確定SPO11的切割位點,作者在圖中第4和第8泳道中標記了SPO11的切割位點,並用橙色箭頭標出。結果顯示,SPO11在特定位點進行切割,且這些位點在二面體軸±3的位置上。D. 為了分析標準質粒底物(pCCB959)上SPO11的切割位點,作者透過限制性消化分析了SPO11反應產物。結果表明,SPO11在質粒底物上存在優先切割位點,並用箭頭標出。E. 為了研究含有24個Widom 601序列的質粒底物(pOC157)上SPO11的切割位點,作者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Widom 601序列影響了SPO11的切割位點分佈。F. 為了探討DNA拓撲結構對SPO11依賴性切割速率的影響,作者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顯示DNA拓撲結構顯著影響了SPO11的切割速率。G. 為了預測質粒底物的環化能力(C-score),作者使用DNAcycP進行了預測。結果表明,質粒底物的特定位置具有較高的環化能力。H. 為了展示SPO11二聚體與40bp雙鏈DNA底物結合的結構,作者使用AlphaFold 3模型進行了模擬。結果顯示,Mg2+離子(以洋紅色顯示)參與了結合,且標記了形成5′懸垂末端的核苷酸(+1和+2)。結論:SPO11在特定位點進行DNA切割,其切割位點和速率受DNA序列和拓撲結構的影響。模型預測顯示SPO11與DNA的結合涉及特定離子和核苷酸位置。
圖4:SPO11的結構域結構及其二聚體排列
Figure 4 展示了SPO11的結構域、二聚體排列以及其活性位點的細節。A. 圖中展示了SPO11的結構域結構及其二聚體的排列。透過AlphaFold 3模型,作者對結合DNA的SPO11二聚體的複合活性位點進行了放大觀察。圖中標記了Mg2+離子(A和B)以及活性位點殘基和可切割的磷酸基團(P)。B. 為了分析SPO11的切割活性,作者對兩種催化失活突變體的混合物進行了時間過程分析。透過SEC–MALS(尺寸排阻色譜-多角度光散射)分析了MBP–SPO11在澱粉親和純化後的狀態。藍色曲線表示從尺寸排阻色譜中獲得的280 nm吸光度測量值;紅色曲線表示在峰值範圍內的分子質量測量。最左側的峰可能對應於二聚體,儘管無法確定其分子質量;最右側的峰對應於一個截短的片段。C. 在恆定濃度的SPO11下進行DNA滴定實驗,反應在15分鐘後停止。定量結果顯示了兩次獨立實驗的均值和範圍。D. 對野生型和催化失活的SPO11在不同濃度下的切割活性進行了時間過程分析。結論:透過對SPO11的結構域、二聚體排列及其活性位點的詳細分析,結合對其催化活性的實驗研究,揭示了SPO11在DNA雙鏈斷裂過程中的功能特性。
圖5:SPO11和TOP6BL的結構域結構
Figure 5 展示了SPO11和TOP6BL的結構域,並分析了它們與DNA底物的結合情況,以及在不同條件下的切割活性。A. 透過AlphaFold 3模型,作者構建了SPO11-TOP6BL異四聚體與40個鹼基對DNA底物結合的結構模型,展示了TOP6BL的C末端(灰色)與REC114的結合情況。B. 使用SEC–MALS分析了標記有MBP和His–Flag的SPO11–TOP6BL複合物。藍色曲線表示從SEC獲得的280 nm吸光度測量值,紅色曲線表示跨峰的分子質量測量值。C. 透過質粒(pOC157)切割實驗,作者檢測了45 nM的SPO11或SPO11–TOP6BL複合物在有或無0.01% NP-40條件下的切割活性。在第3、5、7和9泳道中,電泳前省略了蛋白酶K處理。定量結果顯示了來自兩次獨立實驗的個體資料點、均值和範圍。D. 透過凝膠遷移分析,作者研究了SPO11和SPO11–TOP6BL複合物與一個具有兩個核苷酸5'突出端的25個鹼基對髮夾底物的結合情況。結論:SPO11和TOP6BL形成的異四聚體能夠結合DNA底物,並在特定條件下展示出切割活性,TOP6BL的C末端與REC114的結合可能在此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06
主要結論
SPO11二聚體是催化體外DNA雙鏈斷裂(DSB)所必需的。研究表明,SPO11能夠在沒有任何合作伙伴的情況下催化DSB的形成,並且其目標位點選擇受DNA底物的序列、彎曲性和拓撲結構的影響。此外,SPO11可以重新密封單鏈DNA斷裂,並且在溶液中為單體狀態,切割需要透過二聚化來重建兩個混合活性位點。SPO11和其合作伙伴TOP6BL形成1:1複合體,其催化DNA切割的活性與單獨的SPO11相似,但該複合體與DNA末端結合的親和力更高,提示其在切割後的潛在作用。研究提出了一個模型,SPO11在體內需要額外的合作伙伴來組裝生物分子凝聚體,從而促進SPO11-TOP6BL的二聚化和切割。
07
討論總結
該研究重新構建了小鼠SPO11在體外的DNA DSB形成,並確認了SPO11切割反應的所有特徵,包括催化依賴於催化酪氨酸Y138和二價金屬離子,蛋白質保持與5' DNA鏈的共價結合,以及透過兩個SPO11單體介面組裝的混合活性位點進行的錯位切割。此外,SPO11切割位點選擇受輕度序列偏好影響,並傾向於可彎曲和未纏繞的DNA。SPO11的切割在體外受其單體狀態固有控制,發生在DNA底物上的二聚化之後。儘管SPO11能夠獨立切割DNA,但其弱二聚介面使其在體內依賴於輔助因子。研究提出,SPO11-TOP6BL複合體在RMMI凝聚體中達到必要的二聚化臨界值,以促進DSB形成的精確時空控制。最後,研究發現SPO11表現出DNA切口活性,指示SPO11二聚體在催化過程中可能會崩潰,並且DNA切割是可逆的,可能在二聚體崩潰之前重新連線。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