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市場中,情緒的力量正悄然改變著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從武漢街頭的“蒜鳥”玩偶到淘寶的“愛因斯坦的大腦”,再到抖音的“多巴胺穿搭”,這些現象背後都隱藏著情緒營銷的巧妙佈局。
———— / BEGIN / ————
在當今消費市場,理性早已不是唯一的購買驅動力。
情緒,正以一種悄無聲息卻又勢不可擋的力量,主導著我們的選擇。
從武漢街頭爆火的“蒜鳥”玩偶,到淘寶2024年席捲網路的“愛因斯坦的大腦”,再到前幾年抖音掀起的“多巴胺穿搭”熱潮,這些現象的背後,都隱藏著情緒營銷的巧妙佈局。
品牌如何透過調動情緒,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本文將帶你深入剖析情緒營銷的底層邏輯,並結合豐富案例,提煉出一個實用的情緒營銷模型。
情緒營銷:從理性到感性的革命
情緒營銷並不是憑空出現的概念。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廣告從單純的功能宣傳轉向情感共鳴的轉變。
19世紀的廣告以文字為主,強調產品的實用價值;但隨著影像印刷技術的興起,廣告開始利用視覺元素激發情緒。
20世紀,可口可樂透過聖誕老人形象,將品牌與歡樂、團聚的情感繫結,開創了情緒營銷的經典範例。
如今,隨著心理學與營銷的深度融合,我們對情緒營銷的理解更加清晰。
心理學家理查德·派蒂的“詳盡可能性模型”(ELM)指出,人類決策有兩條路徑:理性分析的“中央路徑”和感性驅動的“外圍路徑”。
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進一步揭示,大多數決策由快速、無意識的“系統1”(快思維)主導,而非費力的“系統2”(慢思維)。
情緒營銷正是利用快思維,透過情感刺激,直接觸達消費者內心,繞過理性分析,促成購買行為。

情緒營銷的案例拆解
讓我們通過幾個火爆的案例,看看情緒營銷是如何在現實中大放異彩的。
1. 武漢“蒜鳥”玩偶:喪系治癒的逆襲
2024年,一個造型奇特的大蒜玩偶“蒜鳥”在武漢走紅。
它頭頂綠芽,身形圓滾,表情略帶茫然,迅速成為年輕人的新寵。據網路資料,這個玩偶的爆火源於社交媒體上一波“喪系”情緒的傳播。
年輕人用它自嘲生活壓力,“我就像這顆蒜,又臭又沒用,但還得硬撐著綠下去。”品牌抓住了這種“喪中帶治癒”的情緒,透過可愛設計和社交媒體傳播,賦予消費者一種陪伴感和情緒宣洩的出口。

銷量資料顯示,“蒜鳥”在淘寶和抖音平臺的月銷售額已突破百萬。
2. 淘寶“愛因斯坦的大腦”:幾分錢的“聰明”神話
在2024年大學期末周,一款名為“愛因斯坦的大腦”的虛擬產品在淘寶爆火。
這款產品售價僅幾分錢,宣稱“買了就能變聰明”,實則是一個簡單的線上聊天服務,由賣家提供“智力支援”或“情感安慰”。

它瞄準了大學生備考的焦慮與壓力,透過幽默誇張的營銷(“用了它,期末滿分不是夢”),激發了期待與樂趣情緒。據報道,其銷量在短時間內突破數萬單,成為期末周的“精神救贖”神器。
3. 抖音“多巴胺穿搭”:色彩點燃的快樂
前幾年,抖音掀起“多巴胺穿搭”熱潮,高飽和度的色彩搭配(如亮黃配粉紅)成為時尚風向標。
這種穿搭不僅滿足了穿衣的基本需求,更透過視覺衝擊帶來愉悅感和自信心。
品牌如SHEIN和ZARA迅速跟進,推出相關產品線,銷量激增。
研究顯示,色彩能直接影響大腦情緒中樞,多巴胺穿搭正是利用這一原理,將快樂情緒與消費緊密繫結。
4. 更多案例:情緒的多樣玩法
Keep的獎牌激勵
Keep透過虛擬獎牌激勵使用者運動達成目標,使用者收到獎牌時獲得成就感和快樂。據報道,Keep靠賣獎牌收入超5億。
盲盒經濟的驚喜引擎
泡泡瑪特透過隱藏款盲盒,刺激消費者的期待感和驚喜情緒,年收入突破50億元。
華為Mate 60的民族情緒
華為手機利用消費者對美國製裁的憤怒和對中國科技崛起的6、自豪感,2023年銷量反超蘋果。
情緒營銷的構成模型
透過以上案例,我提煉出一個情緒營銷的模型——“EAST模型”(Emotion, Amplification, Storytelling, Trigger),它揭示了情緒營銷的四大核心要素:
1. Emotion(情緒基調)
選擇目標情緒是第一步。常見的包括快樂(可口可樂)、驚喜(盲盒)、恐懼(戒菸廣告)、憤怒(老國貨反擊)、悲傷(喪營銷)。品牌需根據產品特性和目標人群,精準定位情緒。例如,“蒜鳥”鎖定“喪系治癒”,“多巴胺穿搭”主打快樂。
2. Amplification(情緒放大)
透過設計、文案等放大情緒效應。“愛因斯坦的大腦”用誇張宣傳放大期待感;“多巴胺穿搭”靠鮮豔色彩增強愉悅感。
3. Storytelling(故事包裝)
情感需要故事來承載。可口可樂的聖誕老人講了一個團聚的故事,“蒜鳥”背後是年輕人自嘲生活的敘事。故事讓情緒具象化,與消費者產生共鳴。
4. Trigger(觸發行動)
最終要將情緒轉化為購買行為。盲盒的隱藏款設計觸發“再買一個”的衝動;Keep的獎牌觸發持續訂閱。“愛因斯坦的大腦”的低價誘惑觸發衝動消費。這種觸發機制是情緒營銷落地的關鍵。
如何運用情緒營銷?
基於EAST模型,品牌可系統化實施情緒營銷。
以下是詳細步驟和策略,幫助品牌從洞察到執行全面掌握情緒營銷:
1. 洞察情緒需求:找到消費者的情感痛點
成功的情緒營銷始於對目標人群情緒的精準把握。
品牌需透過社交媒體分析、問卷調查或使用者訪談,挖掘核心情感需求。例如,“愛因斯坦的大腦”洞察到大學生期末周的焦慮與對“捷徑”的渴望,推出低價“智力提升”產品。
-
工具建議:監測抖音、微博熱搜(如“期末焦慮”),分析評論情緒;
-
案例延伸:瑞幸咖啡“發瘋清晨”活動捕捉上班族早晨疲憊,用幽默文案(如“喝了這杯再去發瘋”)共鳴;
-
執行要點:聚焦具體場景(如考試、加班),避免泛化,確保情緒靶向精準。
2. 設計情緒體驗:用創意放大情緒效應
選定情緒後,透過產品或活動設計放大體驗,利用感官刺激消費者的“快思維”。
低成本是“愛因斯坦的大腦”的亮點,但誇張宣傳和即時聊天服務放大了期待與樂趣。
-
視覺刺激:如“多巴胺穿搭”用色彩激發愉悅;
-
語言觸發:“愛因斯坦的大腦”用“變聰明”的戲謔文案製造期待;
-
互動體驗:聊天服務提供即時反饋,增強參與感。
-
案例延伸:可口可樂的“分享快樂”瓶身印朋友名字,透過個性化放大團聚情緒。
-
執行要點:創意要簡單直擊痛點,避免複雜設計分散情緒焦點。
3. 講好品牌故事:用敘事建立情感紐帶
故事讓情緒具象化,與消費者建立共鳴。“愛因斯坦的大腦”雖是虛擬產品,卻透過“幾分錢買聰明”的荒誕敘事,迎合大學生自嘲與減壓的心態。
-
幽默敘事:“蒜鳥”的“生活像蒜”引發共鳴;
-
勵志敘事:耐克“Just Do It”激勵超越自我;
-
即時性敘事:“愛因斯坦的大腦”緊扣期末周,貼近當下情緒。
-
執行要點:故事要短小精悍,結合時事或流行文化(如考試季),透過短影片或梗圖傳播。
4. 設定行動誘因:將情緒轉化為購買力
情緒激發後,需設計觸發機制引導行動。“愛因斯坦的大腦”用超低價(幾分錢)降低決策門檻,觸發衝動購買。
-
即時滿足:Keep獎牌即時獎勵強化正反饋;
-
稀缺性驅動:盲盒隱藏款激發“再買一個”的慾望;
-
社交激勵:使用者購買“愛因斯坦的大腦”後曬單吐槽,形成傳播效應。
-
案例延伸:淘寶雙11的“限時秒殺”利用緊迫感促成下單。
-
執行要點:誘因要直觀(如“立即購買”按鈕),避免過度促銷損害品牌形象。
5. 持續最佳化:監測與迭代情緒策略
情緒需求隨時間變化,品牌需透過資料和反饋迭代策略。“愛因斯坦的大腦”若延續至非考試季,可能需調整為“日常解壓”定位。
-
監測方法:追蹤銷量和社交媒體情緒詞(如“焦慮”“好玩”);
-
迭代案例:名創優品從“低價實用”轉向“開心消費”,加入IP聯名迎合Z世代;
-
執行要點:保持靈活性,根據節慶(如雙11)或社會情緒(如疫情後治癒需求)調整基調。
結語:情緒是消費的隱形推手
從“蒜鳥”玩偶的治癒系逆襲,到“愛因斯坦的大腦”的奇思妙想,再到“多巴胺穿搭”的色彩狂歡,情緒營銷正以多樣化的形式滲透我們的生活。
它不僅賣產品,更賣情感體驗。
在這個物質過剩的時代,品牌若能真正懂消費者的心,用情緒點燃共鳴,就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你準備好用情緒營銷打動你的使用者了嗎?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即時劉說,作者:燈燈等燈
👇 想第一時間掌握AI動態、工具乾貨?掃碼加入共學交流群,一起偷跑不掉隊!

———— / 推薦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