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臘八:“臘”盡春回,萬事“粥”全

點選下方“有書”,關注【影片號】
專屬直播好禮等你來拿

文| 有書聆音 · 主播 | 安東尼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今天是農曆臘月初八,也是中國傳統的臘八節。
古籍上說:
“臘者,歲終大祭。”
作為一年中的最後一個月,臘月向來被認為是隆冬將盡的標誌,而臘八則是舉行冬祭的重要日子。
這一天,不論達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會採集各色糧食作物、狩獵各種飛禽走獸。
用以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來年五穀豐登、闔家幸福平安。
臘八是個承上啟下的日子,上承冬至,下啟立春,也是我們自我休整、重新出發的好日子。
讓我們一掃殘冬的冰冷和過往的陰霾,以全新的姿態,樂觀的心態等待暖春的到來。
吃瓣臘八蒜,清零過往迎新年
《隋書·禮儀表》中說:
“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臘月是舊年將盡、新年將至的過渡期。
在臘八節的祭祀上,人們不僅要祈求祖先和神靈的庇護,還要遵循時歷中“新舊更迭”的規律。
清算自己這一整年的功過豐歉,並將其報告給諸方神靈和祖先。
而吃臘八蒜,就是人們在一年又一年的辭舊迎新中,衍生出來的臘八節習俗之一。
1.以蒜護體,降壓扶陽
俗話說:
“大蒜是個寶,常吃身體好。”
大蒜不僅是常見的蔬菜,還是一種兼具藥用價值和保健價值的藥材。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記載過一道簡單有效的方子:
把蒜去皮,放進香醋裡浸泡一兩個月之後。
每天吃幾顆,不僅能夠降脂降壓、強身健體,還可以治療心腹冷痛。
因此,從古至今,每逢臘八,人們都會選用幾斤個頭飽滿、色澤鮮亮的紫皮香蒜。
去皮放醋、裝罐封口,一直到春節前夕,就可以開罐食用。
這時的蒜瓣,已經被泡得通體晶瑩、湛青翠綠,蒜味也已經被醋味浸得酸甜爽口。
就著餃子吃下去,不僅獨具風味,而且還能幫助我們祛邪除風溼、破冷扶陽氣,簡直一舉兩得。
2.以蒜代“算”,清算過往
老話說:
“吃過臘八蒜,天天有錢賺。”
中國人崇尚“帳不過年”,意思就是舊年的賬不能拖欠到新年。
以前的人們,會在臘八這一天打起算盤清點賬務。
如果發現有外賬未銷,但又不好意思當面催賬,就送對方一罐臘八蒜。
因為,大蒜的“蒜”與清算的“算”字同音。
所以收到臘八蒜作為禮物的人,就能心領神會,儘量趕在臘月結束之前還清債務。
時過境遷,如今已經不流行“以蒜催賬”了。
但臘八蒜中所蘊含的“清點過往”的涵義,依舊被保留了下來。
今年臘八,不妨泡上一罐臘八蒜,為自己的生活做一個徹底的清算。
算算這一年來的盈虧,看看還有什麼心願沒有實現。
清零心中堆積的垃圾過往,卸下過去的包袱給自己“減負”。
讓自己活在當下、重新出發。
喝碗臘八粥,養生暖心祈幸福
《禮記》上記載道:
“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
臘月時節,天寒地凍,萬物生機收斂,天地之間一片凋敝景象。
為了滋補自身、獲取溫暖。
在臘八節這一天,人們會收集各種秋末豐收上來的食物,用大火熬製成一鍋“臘八粥”。
這種“臘八粥”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滋味十足,既能養生暖胃,又能傳情暖心。
因此,喝上一碗熱氣騰騰、軟糯香甜的臘八粥,一直是臘八節的保留專案。
1.以粥養生,暖胃滋養
古人云:
“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在成道之前曾因為多年苦修。
但即使他已經被各種痛苦折磨得形銷骨立、虛弱不堪,他依舊沒有領會佛理、得到解脫。
就在他奄奄一息、準備放棄的時候,一個牧羊女用羊奶和家裡剩下的一些穀物,給他煮了一碗雜合粥。
釋迦牟尼吃了雜合粥之後,體力得以恢復,接著又在菩提樹下打坐了四十八天。
最後終於在臘月初八這一天悟道成佛。
臘八粥營養豐富、十分滋補,和我們平常吃的食物不同。
它的原料多種多樣,包含各種粗糧、豆類、堅果和水果乾等食材。
而這些多樣化的食材,不僅能給人帶來一場超級豐盛的味覺盛宴。
還能均衡營養元素,讓我們得到更加全面的滋養,是臘月養生的上佳妙品。
2.以粥養心,暖心溫情
臘八粥不僅是養生妙品,還是物資匱乏時,用於扶危濟貧的最佳補給品。
臘八粥熬煮軟爛,很適合給年老體弱、脾胃虛弱的人食用。
在以前,即使是經濟實力一般的普通人家,也會盡力把家裡剩下的各種穀物收集起來,熬製成臘八粥饋贈給親友和鄉鄰。
詩人陸游曾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寫道:
“今朝佛粥更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寒冬臘月,收到鄰居贈送的臘八粥後,陸游不僅感覺疾病漸輕,還越發覺得在粥氣的氤氳下,江邊小村裡的寒意漸消、春意漸濃。
當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贈粥濟貧”的意義日漸消退了。
但是,這其中的暖心和溫情,卻值得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
這個臘八,不如熬上一鍋臘八粥,分享給身邊的親友。
用一碗冬日暖粥,來傳遞未曾言說的體貼和善意,讓這個冬天變得更加溫暖。
敲響“臘八鼓”,驅逐疫病享狂歡
《風俗通義》上講:
“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
臘月也是古人農閒、祭祀狂歡的時節。
人們會透過盛大的祭祀活動,來祈求攘除災禍、安樂吉祥。
祭祀期間,人們會舉行一項重要的祭祀活動,那就是“打臘鼓”。
1.擊鼓逐疫,祈求安康
《荊楚歲時記》曾記載道:
“十二月八日為臘日。
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
臘月處於冬末春初,氣溫逐漸降低,日照時長大幅縮短。
人體的新陳代謝會減緩,免疫力也會大大降低。
與此同時,那些能引起時疫的病原微生物,卻會變得更加活躍。
在臘八這一天,人們會打著細腰鼓,戴著猙獰的面具,裝扮成金剛力士。
用以驅逐疫病和不吉、祈求安康吉祥。
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生命的至高崇拜,以及對生活的極致熱愛。
現在,我們已經有更科學、更精準的方式,來除菌防病。
臘八,記得提醒身邊親人朋友防寒保暖,做好疫情防控、注意身體健康。
2.擊鼓催春,沉澱
“臘七臘八,凍死寒鴉。”
隆冬臘月,從山林到田野,到處都被濃濃的寒意籠罩著。
這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也是農人們難得休閒的日子,但也不能放鬆警惕。
此時天寒地凍,如果徹底歇閒、不對農田作防寒管理的話,土地的肥力就會下降。
輕則耕種困難,重則損失未來一整年的收成。
農諺裡說:
“臘鼓動,農人奮。”
每到臘八時節,古時的農人們會臘鼓敲響,提醒彼此奮起幹活,及時往農田裡運送臘肥。
防寒保暖、提高土壤的溫度,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也應該像奮進的農人一樣。
即使在最寒冷的時候,也要敲響心中的臘鼓,提醒自己一定要堅持沉澱蓄力。
以更加良好的狀態,去迎接未來的所有挑戰,成就更好的自己。

“人間臘月天,一年勝一年。”
臘八時節,雖然依舊是隆冬臘月,但伏藏於冰雪之下的萬物,已經蠢蠢欲動、蓄勢待發。
在這辭舊迎新的日子裡,我們不如隨萬物一起放下過去、規劃未來。
帶著對生活的熱忱和期盼,不回頭、不沉湎,大步走向新的生活和明天。
點亮【在看】,願你我都能在這歲暮天寒的日子裡,暢享溫暖、萬事“粥”全、幸福平安。  
有書君說
書是一道厚重的門,垂青著每一位敲門者
一年一度「成長的力量」大會如期而至
點選下方影片,聆聽成長的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