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拼經濟”的號角,再次吹響。
即將到來的2025年,既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新兩步走”的首個五年收官之年。
外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內有穩增長的需求,經濟、收入、消費、樓市、股市、科技……比以往顯得更為重要。
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穩住樓市股市,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衝擊,穩定預期、激發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釋放了什麼訊號?
其一,明年將是政策大年,一系列超預期政策有望落地。
今年年初制定的GDP增長目標為5%左右,前三季度為4.8%,但隨著四季度持續加碼,完成全年目標問題不大。
不過,明年宏觀上將面臨更為嚴峻的環境。用官方的話說,“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
壓力越大,政策超預期的可能性就越大。
今年9月底的大轉向已證明這一點,明年更會如此,“政策大年”可期。
其二,時隔14年重提“適度寬鬆”,首提“超常規逆週期調節”,新一輪大放水即將全面開啟。
“語言即存在”,政策話語在我國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性,是“穩健”還是“積極”,是“審慎”還是“超常規”,政策含義全然不同。

上一次財政財政出現“更加積極”,則是2020年,當時疫情衝擊席捲而來。
至於“超常規逆週期調節”在歷史上則是首次,強調是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
根據會議,適時降準降息,提高財政赤字率、增發特別國債……

更為特殊的是,這一次“適度寬鬆”、“更加積極”、“超常規”聯袂而至,代表著什麼可謂不言而喻。
一個普遍共識是,外界壓力越大,超預期“大招”落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其三,首提“穩定股市樓市”,強調“提高投資收益”,將股市與樓市相提並論,旨在穩住資產價格,防止財富縮水。
中國居民家庭的財富,接近70%都跟房子相關,金融資產佔比從20%逐步提高到30%。
因此,樓市、股市能否企穩,關乎收入預期,進而影響消費和經濟增長。
過去,宏觀政策多數聚焦於房地產,如今股市與樓市並重,說明資本市場的重要性有所提升。
對於樓市,會議強調,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止跌企穩。
請注意“持續用力”的字首。

總之,只要居民的錢包鼓起來,人們有了對未來收入增長的預期,提振消費自然不在話下。
其四,“提振消費”,成為2025年度最重要的經濟任務。

大國博弈、地緣變局、全球產業轉移等壓力,意味著外貿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內需的重要性再次凸顯,刺激消費自然成了政策優先項。
今年以來出臺的諸多政策,無論存量房貸降息、取消豪宅稅,還是消費品以舊換新、消費稅改革,著眼點都在於內需。
不管怎樣,刺激消費的著力點有二:一在於收入分配,收入是所有問題的核心;
二在於改變“重投資,輕消費”的模式,此前熱議的“N萬億消費刺激”反映的就是社會期待。
其五,再提整治“內卷式競爭”,“反內卷”時代到來。
自今年7月之後,頂層會議再次聚焦“反內卷”。

這些年,各地根本不管資源稟賦或產業基礎,一窩蜂上馬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熱門賽道,低效競爭、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等問題極為凸顯。
同時,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資,陷入內耗模式,招商變搶商,互相“挖牆腳”;惡性比拼招引政策,祭出“超常規優惠”;不顧發展實際,產業規劃同質化……
因此,無論是為了防範企業的惡性競爭,還是促進統一大市場發展,反內卷都勢在必行。
其六,經濟大省再次被點名,“勇挑經濟大梁”變成一項政治任務。
自2022年官方首提“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樑”,“經濟大省”頻繁出現在重要會議中,成為宏觀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熱詞。
會議指出,提升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支援經濟大省挑大樑,鼓勵其他地區因地制宜、各展所長。
一般而言,坊間將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視為傳統經濟大省,訴諸的是體量之大。
同時,將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上海、北京、福建等東部7省視為嚴格意義的經濟大省,看重的是財政貢獻。
總之,經濟大省,既是GDP的壓艙石、科技創新的主戰場,也是財政轉移支付淨上繳的主要來源,其經濟走勢關乎全域性。
整體來看,拼經濟到了新的階段,從政策底到預期底再到市場底,我們拭目以待。
▼
選城市,就是選未來
國民經略創始人凱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