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晚8點,阿貓直播分享15分鐘速成3000+長文的AI寫作方法,點上方卡片預約!
這兩天,中國科技界,一件“大事”悄然落地:
2024年5月,小米玄戒晶片悄然量產,這意味著——小米正式成為國內首個成功自研手機SoC並大規模上量的手機廠商。
玄戒O1效能穩定,良率可觀,已成功搭載在小米15s Pro手機中上市。
看起來,這是中國半導體行業的一次里程碑式勝利。
但你點開熱搜,畫風卻是:
“套殼ARM、買IP拼拼湊湊,不算造芯”
“是設計不是製造,別碰瓷臺積電”
“砸了100億才做個SOC,值嗎?”
這就奇了:
當別人卷營銷、卷影像,小米正兒八經幹“科技樹”,結果卻被全網嘲諷?
小米造芯,明明成功了,為什麼大家都在罵?
今天,我們就來拆一拆背後這場“中國晶片認知的混亂戰爭”。
1/ 真正的問題不是“小米成不成功”
真正的問題不是小米不成功,而是大家根本不懂晶片。
說實話,罵的人,不一定搞不懂晶片,但一定搞不懂晶片行業的規則。
我們先捋清幾個誤會:
誤會一:小米只做設計,不算造芯
真相:晶片設計,才是腦子裡最值錢的部分
今天的晶片行業早就不是“從頭幹到尾”的工業時代,而是“分工協作”的現代戰爭。
晶片設計 = 大腦(架構、邏輯、指令集、協同效率)
晶片製造 = 手(光刻、製程、良率控制)
玄戒O1是小米自己設計的手機SoC晶片,集成了CPU、GPU、NPU、ISP等核心單元,打通了從IP採購、SoC整合到實機調校的完整flow。
而製造部分交給臺積電,是所有手機SoC設計公司的標配操作——包括蘋果、高通、聯發科、華為麒麟(當年)。
說白了,小米這次做的,是“能打通臺積電3nm產線”的晶片設計能力,這才是全球能數出來的寥寥幾家。
誤會二:買IP拼一拼,不算真能力
真相:第一顆成功流片的晶片,本就該聰明做
玄戒O1的IP模組確實有外購(比如Arm核心),這並不丟人,甚至是行業慣例。
蘋果、高通、三星,在做第一代晶片時,也都是從ARM、Imagination等公司採購IP模組。
為什麼這麼做?
玄戒這顆晶片的目標不是炫技,而是打通閉環。
它的任務是:從0到1完成公司SoC設計、驗證、流片、封裝、除錯、量產等所有流程的閉環,並形成可持續的開發平臺。
相比某些“造不出來也要全自研”的盲目all in,小米這次走的是“站在經驗+合規邊界上的聰明路徑”。
聰明做第一步,是為了真做後面的第十步。
2/ 講真的,這不是小米第一次造芯了
2014年,小米投資松果電子,造出澎湃S1;
2017年,小米自主SoC釋出;
結果——實際表現平平,後續產品斷檔。
但這次玄戒晶片團隊完全不一樣:
核心人員來自海思、哲庫等一線晶片設計團隊,是吃過螃蟹的明白人;
目標不是炫技,而是構建平臺級能力,不卷自研,而是先通閉環;
目前玄戒晶片已合規進入臺積電3nm產線,這是國內設計公司極其稀缺的優勢。
換句話說:
這是一次以正確姿勢造芯的試驗,而不是一次刷存在感的科技秀。
3/ 小米造芯到底值不值?
這可能是100億燒出來的開局
根據外部估算,小米玄戒專案到今天為止,至少已經燒掉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很多人說,值嗎?
我們這麼看:
晶片設計本身就是一場“高投入、高試錯”的系統工程。
單是EDA軟體授權費一年就要數億,再加上工程師、驗證、流片成本,能堅持把SoC從設計做到上量的玩家,全世界都沒幾個。
而小米——
沒靠“國家隊”,沒發熱血新聞稿,沒說民族驕傲,就是低調幹事,直接拿出了一顆上量的晶片。
這不值得驕傲?
而且,玄戒O1只是起點,它打通的是SoC能力流,後面可以走得更快、更定製、更有策略空間。
比如:
做中高階手機SoC替代
做AI+IoT+智慧終端晶片閉環
做更靈活的成本控制和產品節奏
從一顆晶片,到一個系統平臺,小米終於又走了一條“技術長期主義”的線。
4/ 全網都在罵?那是因為——
我們對“成就”的定義,正在失衡。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網際網路輿論場,開始變得奇怪:
罵小米“只做設計”,
罵華為“沒搞出全棧自研GPU”,
罵OPPO“放棄造芯就是不堅持”,
這背後,其實是一種極端化的“科技民族主義”,表面是愛國,實則是無知 + 情緒 + 焦慮的混合體。
我們忘了,科技進步不該是比慘秀肌肉,
應該是——找到最優路徑,把事做成。
我們也忘了,偉大的技術,從來不是一口吃成的。
臺積電做出第一代良率可控的3nm工藝,用了12年,蘋果做出第一顆M系列晶片,用了10年Mac架構鋪墊。
華為海思從第一顆晶片到麒麟985,也走了15年
今天的小米,終於再一次拿出了十年級別的投入,做了一個不是靠直播、營銷和價格戰的“產品根基工程”。
這不配一句掌聲嗎?
真正該被嘲諷的,不是拼湊出來的晶片。
而是拼湊認知、缺乏敬意的鍵盤輸出。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