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常芳菲
編輯|辛野
「電子鐐銬」
22點50分, 28歲的張璇忙完了一天的運動,躺在沙發上等待著蘋果手錶的合環提醒。緊接著,小小螢幕上會出現她最愛的畫面——三個彩色圓環一起發出煙火的光芒。這是她度過了完美一天的證明。
但想象中的畫面沒有出現,系統裡的鍛鍊時間已經完成目標,而綠色圓環的進度條始終一動不動。時間一點點過去, 張璇不得不在社交媒體上求助,有人提醒她注意同步更新手機系統。她立刻從沙發上「彈射」起來,按步驟做完更新後緊緊盯著螢幕,等待上面出現預估時間,跳出60分鐘的一刻,她長出一口氣,「還來得及」。終於,張璇在這一天結束之前,合上了自己的圓環。

看到三個圓環都圓滿合上,才是不少年輕人一天的結束。受訪者供圖
同樣要緊急「合環」的還有33歲的袁晨曦。手錶提示她,距離合上活動環還剩50千卡,這意味著只需快走10分鐘。距離第二天到來還有15分鐘。她一邊看電視劇一邊在家裡「狂走」,為了方便手錶識別,她的秘訣是「使勁擺臂」。旁邊的老公一邊笑她姿勢滑稽,一邊批評她是假運動。但袁晨曦不在乎,如願看到了合環動畫之後,她才心滿意足地睡了。
年輕人們起早貪黑也要合上的「環」,是蘋果手錶的運動閉環。主要由三個指標——活動消耗卡路里、鍛鍊時間、站立時間構成。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狀況、健身需求,設定一個屬於自己的目標。只有完成目標,圓環才能合上。
很多人調侃自己說,一旦戴上了智慧手錶,就像「上了套的驢」,不幹出點成績來不肯停下;又像主動戴上「電子鐐銬」的「運動囚徒」,不把卡路里消耗的數字刷到新高,就不能「出獄」。
而要刷高成績,賽出風格、賽出水平,最基本的一步是確保手錶有電。袁晨曦早已經養成了習慣,不管去上班、健身房,還是去旅行都隨身帶好手錶充電器。在她看來,運動資料沒能被記錄,是不可原諒的錯誤,畢竟——「健身不戴錶,等於沒健身」。
蘋果手錶最初被設計出來,是為了幫助人們擺脫手機的控制。早在2015年,第一代手錶問世前,蘋果的開發人員就勾勒出一個理想畫面,一旦手錶成功替代手機的核心功能,人們的注意力就會從小小的螢幕上移開,「它能把陪伴的時光歸還給親人、朋友」。而手錶鼓勵的運動,則可以進一步幫助每個人從科技裡脫離出來,享受生活。

圖源蘋果官方
現在,改變確實發生了。年輕人的注意力從一塊螢幕,轉移到了更小的一塊。這次的入侵者看上去更加無害,也更不易察覺。
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患上了「合環強迫症」。在各個社交媒體上,都能看到曬出連續合環記錄的人。對他們來說,連續完成目標多少天,就意味著自己堅持了多久自律的生活。張璇此前已經連續合環了11個月,就連生理期都沒有停下。
但她還不算是模範生。30歲的王蔓枝已經堅持合環了1200天。她的第一塊蘋果手錶,是在2016年入手的。這三個圓環已經深深嵌入了她的生活。王蔓枝甚至不需要系統提醒,每天一睜開眼,身體就自動開啟合環模式。
戴上了「電子鐐銬」的年輕人,心甘情願過上了被系統支配的生活,而在旁人看來,他們的行為往往很難理解。
週末的摜蛋牌局激戰正酣,突然旁邊有人閉上眼睛,開始緩慢深呼吸。這個時候,你不要驚訝,大機率是「冥想時間」到了。工作日兩耳不聞窗外事,認真紡織PPT的同事,看了一眼手腕上的表,立刻從工位上站起來去洗手間——那一定是蘋果手錶發出了站立提醒。
袁晨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幾個月前的一次聚會。為了慶祝生日,幾個朋友約在了KTV。深夜11點,燈光絢爛的包廂裡,沙發上的人東倒西歪地摟在一起,合唱《我的好兄弟》。而下一秒,畫面卻變得詭異——所有人同時站了起來。這是屬於每個「合環人」的默契,她不需要問就知道,大家一定是同時收到了站立提醒。而她只要站滿最後一分鐘,螢幕上藍色的小環就能圓滿合上。
很多時候為了合環,「運動囚徒」們願意克服許多困難。王蔓枝是個善於規劃的J人。今年春節,她選擇了自駕回東北老家,預判到一天都會耗在路上,她凌晨五點就爬起來運動。窗外還是漆黑一片時,她已經空腹爬坡了50分鐘。站立目標也不難達成,只需要每個小時都到最近的服務區停一停,買杯水,她就能順利看到最期待的「賽博呲花」。

蘋果手錶運動合環動畫。圖源網路
但生活難免會有意外發生。最「轟動」的一次合環,發生在她和朋友去東京旅遊的那天。
暴走了一天,她印象中所有的環都已經合上。但23點再開啟時,活動消耗的圓環突然出現了25千卡的縫隙。反覆檢視,確認沒有合上之後,她覺得「心和圓環同時輕輕裂開了」。絲毫沒有猶豫,她就直奔酒店頂層的健身房。
偌大的健身房只剩她一個人,王蔓枝索性光著腳走完了最後的800步,朋友拍下了她「倔強」的背影。那個時刻,她意識到自己花著機票、酒店錢,好像只是為了換個健身房運動,「我這到底是圖什麼?」
對完美上癮
儘管「電子鐐銬」帶來了這麼多痛苦,但和它短暫分別的時候,年輕人也沒能得到想象中的自由。
袁晨曦時時刻刻帶著圓圓的那顆手錶專屬充電器,確保「人在表在」,就是因為她嘗夠了沒電的苦。有一天,記憶告訴她,睡前手錶的電量已經充到98%;而現實是,直到第二天早晨走進地鐵站,她才發現自己戴著一塊「黑屏板磚」。那一瞬間,袁晨曦想立馬調頭回家,最後是公司嚴格的打卡時間攔住了她。
失去了「鐐銬」,她反而出現了一系列戒斷反應。在工位上坐立不安、抓耳撓腮。只要一想到今天不可能再合上運動圓環,「整個人都麻了」。
聽起來有點荒謬,但就是在這個瞬間,她意識到自己好像對手錶上癮了。袁晨曦也許並不知道,某種程度上,這正是手錶成為蘋果又一個金字招牌的原因。負責蘋果手錶的技術副總裁凱文·林奇在接受採訪時,曾經解釋過合環背後的消費心理——「人們就是喜歡封閉、喜歡有結局、喜歡完成任務後帶來的成就感。」
這種獎勵就像一塊巧克力,能在瞬間撫平每個年輕人運動後的疲憊。作家尼爾·埃亞爾曾經總結過網際網路產品如何讓人上癮,其中最關鍵就是「盲盒式」的精神獎勵,包括滿足社交時的虛榮心、追逐獎賞的快樂和克服障礙帶來的滿足感。
大概不是巧合,蘋果手錶就是這樣設計了嚴絲合縫的使用者激勵機制。

蘋果手錶「PUA」使用者努力運動。受訪者供圖
在各個社交媒體上,到處都有人在尋找「合環搭子」,評論區裡的每個人都曬出自己累死累活攢下的運動資料,希望得到稱讚和認同。當代年輕人血液裡湧動的「卷王」基因也同時甦醒。運動標準捲到上不封頂——500千卡的每日消耗只能算「佛系」,1000千卡才算勉強夠上平均值。
張璇剛剛找到搭子,立刻就後悔了。她原本以為,好友的功能只是互相檢視彼此的運動目標、當前進度,但很快她發現自己錯得離譜。只要成為好友,任何人完成了運動,系統就即時會發來溫馨提示。
它可能在任何時間抵達。有時在凌晨六點半,張璇手錶輕微震動,她本以為是鬧鐘,結果竟然顯示好友完成了一項體能訓練,又獲得了一個徽章。即便在深夜11點半,手錶也會提示她依然有人「正旋轉跳躍不停歇」,而張璇只能傳送系統裡陰陽怪氣的回覆簡訊「報仇」。朋友完成了舞蹈訓練,她回覆「真是難為你了」;打了一場羽毛球,張璇覺得「比幼兒園算數更簡單」。

蘋果手錶加了好友後,可以隨時收到對方的運動資訊,並進行評論。受訪者供圖
更卷的是7天競賽模式。每天的進度圓環完成1%就可以得到1分,每天封頂600分,而每週最高可以得到4200分,勝出的人可以獲得一塊競賽徽章。每個操作都精準地踩中「卷王」們的神經。
為了200%完成目標而努力的人,帶著他們的徽章走遍網際網路。當然,也有不少偷懶的手段。有時候張璇工作了一天實在不想運動,就默默在沙發上開啟釣魚模式,這是一個只需要保持呼吸就能消耗卡路里的「運動」。而輕鬆合環的代價是自己接連被幾個健身好友移除,其中一位的臨別贈言是——「別總作弊,運動也不只是為了那塊徽章。」
而實際上,收集運動徽章已經成為當下年輕人的樂趣,進而成為手錶上癮的原因之一。沒有人比30歲的沈珂更瞭解徽章的魅力。蘋果手錶主要提供4類徽章,包括合上進度圓環、每月挑戰、體能訓練、限定版徽章。其中限定版最稀缺,也最受歡迎。
沈珂自稱是徽章的「牛馬」,為此,她熱衷於完成一切運動。一個多月前,「全球跑步日」這一天,蘋果釋出了全新挑戰——只需要使用者一次性跑完5公里,就可以得到限量版徽章。即便這次趕上了生理期,沈珂依然勢在必得。
那天北京的氣溫很快爬升到接近30度,天空陰沉沉,像是在等待一場暴雨。沒想到出門跑步不到兩公里,她的小腹就開始陣痛,很快,連呼吸都變得困難,心跳一度飆升到每分鐘180次。沈珂只能趕緊停下,人還沒走進小區,就抱著垃圾桶吐了出來。她半開玩笑地說,自己為了拿到徽章,「差點把人跑『沒』了」。

最終沈珂沒能跑完5公里,但透過作弊方式獲得了勳章。受訪者供圖
而她沒想到,自己為徽章付出的代價遠不止於此。為了完成6月挑戰,她當月需要完成至少14次36分鐘的跑步。就連去外地聽演唱會,都沒能打破她八點空腹晨跑滿一小時的鐵律。但當天下午,她突然發現右腳不能落地,只要一走路就疼,短短幾百米的路,對一瘸一拐的沈珂來說,都顯得那麼遙遠。她心裡知道,大機率是足底筋膜炎復發了。這種病又被稱作「跑者足」,過度運動是誘因之一。
像沈珂這樣運動上癮的人,並不算是少數。早在50年前,1974年的《跑者世界》雜誌上,有一份來自精神科醫生威廉·格拉瑟的心理調查問卷。一些問題直指人心——如果錯過了當天的跑步,你會感覺不適嗎?你能用除了跑步以外的其他方式,緩解這種不適感嗎?
回收問卷之後,他很快得出結論。即便運動行為中,人們同樣可能上癮,一旦試圖暫停,很多人會因此痛苦、焦慮、內疚,只有恢復運動才能得到緩解。
這些合環上癮的年輕人們,為蘋果手錶貢獻了漂亮的財務資料。2023年第四季度,蘋果手錶依然以21%的市場份額在同品類中排名第一。
「終於可以請個假了」
心理學的研究顯示,自律上癮的人通常具備兩種特質——負責、謹慎,同時也非常容易內耗,陷入自我壓抑的泥潭。
袁晨曦的本職工作是文案策劃,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否定。「跟客戶、上司過方案,每一個人都不停地跟我說,不行、沒錢、重新調整。」對她來說,蘋果手錶更像是一個加油站,「合上環,我才能卯起勁,繼續幹。」幾乎每天下班後,她都給自己安排了2小時的運動時間。最想請假的課程永遠在週一晚上。走進健身房之前,她都在猶豫要不要調頭就跑——一週的工作剛剛開始,而天都黑了,自己竟然還不能休息。但只要運動開始,她就只剩一個感受,「我一天唯一的正事來了」。
比起工作上的壓力,「合環」實在算不上什麼。袁晨曦自稱「內耗大師」,合上手錶「三環」的過程就像是每天一次的短暫休假,下班後的運動像是一雙最溫柔的手,把白天經歷的煩心事一件一件剝離。
在她看來,下單智慧手錶更像是一次「精神消費」。比起運動,他們或許更關注的是自己的精神世界,「很多人一段時間內如果突然高強度運動,可能並不是因為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而是因為他的工作、生活上遭遇了很大的痛苦」。
如果說最初合環的遊戲機制讓人上癮,那麼,隨著時間流逝,手錶量化成的一個個數字都能給人帶來掌控感。幾乎每個人戴上手錶之後,每一天都更加相信——身體正隨著一次次合環而變得越來越健康。只要行動,變化清晰可見。
在她看來,運動最大的好處就是付出之後,一定會有回報,而「人生絕大多數時候,沒有這種好事情」。
曾經,擁有一塊手錶是加入成人世界的標誌,功能是次要的,手錶品牌、價格和背後傳達給外界的階層身份才是核心。那時,年輕人們崇拜效率,熱衷尋找下一個造富浪潮,只有在新世界開疆拓土的人才能成為傳奇、精英。在這樣的敘事裡,年輕人們心跳加速,熱血沸騰。
而如今,穩定向上的預期已經逐漸被打破,他們也不再為外界眼中更好的生活而榨乾自己。即便是消費,他們也更關心自身。
張璇擁有了蘋果手錶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每天都有八小時不開心」。Stress Watch可以透過監測心率的變異性,即時評估精神壓力,推出之後,很快就被評為手錶裡「最懂打工人的軟體」。
有了它,這塊手錶就成了張璇的心情晴雨表——早晨起床,系統顯示狀態優秀;開始工作,系統提醒她注意壓力;開會漏帶了兩份檔案,立刻壓力過載。中午在公司園區裡散步,擼到幾隻常駐流浪貓,瞬間就「把壓力清空」。

不少壓力測試App會透過手錶提醒使用者壓力過載。圖源Stress Watch App
漸漸地,關注精神世界的張璇也放鬆下來。合環強迫症也有「康復」的跡象。她最近收到的一個好訊息是蘋果最新更新的watchOS 11中新增了暫停圓環功能,開啟暫停之後,三條圓環會同時變成灰色,不再顯示當日累積資料,最長可以暫停90天,而不會影響獲得「最堅持徽章」。
當完成運動目標都演變成一種心理壓力之後,蘋果手錶也試圖讓合環回到它讓每個人更健康的初衷。
張璇收到通知的第一刻就更新了系統,並且在合環搭子群裡宣告——我終於可以請個假了!
(受訪者均為化名。)
參考資料:
[1]《上癮:讓使用者養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尼爾·埃亞爾、瑞安·胡佛
[2]《獨家對話蘋果副總裁Kevin Lynch:Apple Watch如何在方寸之間雕花》愛範兒
[3]《iPhone Killer: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Apple Watch》Wired
「是個人物」系列帆布包
點選圖片掃一掃購買↓↓↓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關鍵詞
手錶
時間
蘋果手錶
同時
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