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們收到一位讀者的留言,她說:
“我在生活中、工作中被別人冒犯的時候,總是不敢為自己發聲,不敢表達自己的憤怒,也不知道怎麼為自己發聲。
感覺很憤怒,但嘴裡沒詞,心裡沒有力量,過後又怨自己不爭氣,只剩下內耗。”
這讓我想到一位來訪者W的故事。
W在老公的家庭裡,總是忍耐著,受了委屈從來不說,也從來不發脾氣。
她總認為:“算了,忍忍就過去了。”
老公一家子卻都是“暴脾氣”。
有一回,她剛結束了壓抑的工作回到家,一進門就看見公公在打婆婆。
而老公也氣急敗壞地摔了杯子,奪門而出。
看著受驚嚇的大女兒和嚎啕大哭的小兒子,她也不敢說什麼,但覺得這樣的環境會傷害到孩子,動了離婚的念頭。

可是,當她人已經走進了民政局,老公後悔了,還找她的父母來遊說。
媽媽說起了那句從小就對她說的話:
“女人不就是這樣的嗎?你要忍耐,日子總要過下去。”
她被說服了,再次忍了下去。
然而有一天,她開車行駛在路上,腦子裡突然一片空白。
等她反應過來的時候,她已經追上了別人的車尾。
她心中壓抑的憤怒,終於以傷害自己的方式,爆發了。

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受到傷害、受到不公平待遇時,想要發怒,卻不敢。
我們不敢表達憤怒,或者敢怒而不敢言,是因為害怕憤怒導致衝突。
而衝突之後,會發生不好的事。
比如:
“婚姻中憤怒了,會傷害夫妻感情,毀掉婚姻;”
“工作中憤怒了,會激惹領導,丟掉工作。”
“朋友間憤怒了,會讓對方厭惡,失去友情。”
所以我們忍耐,甚至是討好,以為這樣就可以避免衝突,緩解焦慮。
因為衝突而帶來的不安全感,讓我們無意識地把憤怒往肚子裡吞。
但事實上,就算我們可以成功做一個不會發怒的機器,並不能真的安全。
W就擁有很深刻的感悟:
“我從來不敢在家裡發脾氣,但我明顯感覺到,和丈夫的關係正漸行漸遠。
我和他沒有什麼話說,常常感覺他對我很冷漠。
我有一次做飯切到了手,他過來看了看,什麼也沒說,只是給我拿了個創可貼。
偶爾聊到孩子的事情,說不到幾句他就不耐煩了,經常就是自己離開出門,去打牌喝酒。”

W對於丈夫的冷淡非常不舒服,但卻什麼也不說,只能自我安慰:
“如果連我也生氣了,這個家就毀了。”
而她這種超強的忍耐能力,也被延續到了工作之中。
她所在的公司領導,是他父母的朋友,有些看不慣的同事會故意給她穿小鞋。
比如,扣下她的發票但是遲遲不給報銷;或者故意把不是她本職工作的內容推給她。
她一句怨言都沒有,統統接受了這些不合理的對待。
但她並不是因為願意,而是因為不敢,怕自己的能力無法承受自己的“爆發”。
而她的心境也不像外表那麼平靜,她不斷在心中思慮:
“他們是不是都說我壞話呢?他們肯定覺得我沒什麼能力吧?
我連心裡話都不敢說,我真是沒用!”
由此可見,W女士在家庭、工作中的忍讓,並沒有為她帶來真實的平安。

明明是為了和諧才不表達憤怒的,卻事與願違。
明明已經說服自己要忍了,還是不斷內耗。
這樣發展下去的結果,不是“內爆”,就是“外爆”,傷害自己,傷害他人。
那我們不禁想問,既然壓抑憤怒沒有好處,為什麼人會無意識地這麼做呢?
這是因為,壓抑、迴避憤怒,作為一種防禦機制,本來就有它存在的價值。

我們不敢發火,是因為從小到大,就沒有被允許去釋放憤怒的力量,生氣的力量。
我們哭、發脾氣的時候總是被家長喝止。
我小時候是被奶奶帶大的,奶奶很忌諱家裡有人哭,一看見我哭就會大聲呵斥:
“別哭,把我們都哭黴了。”
我媽媽也不喜歡看見別人哭,看見我哭就會說:
“哭什麼?這個世界不相信眼淚。”
正是因為這樣,我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因為我覺得情緒是不被允許的。

W也是這樣,從小就被教育:“女人應該隱忍、賢惠,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她的家庭和丈夫的家庭截然不同,他們一家人也從來都不發脾氣。
可是憤怒沒有表達出來,不代表就不存在了。
相反,它會以其他的方式釋放出來,傷害他人,甚至傷害自己。
W曾經觀察過,每次公婆發生爭吵時,婆婆就會表現得很委屈,很痛苦,即便有時候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
而看到婆婆的樣子,公公就會很生氣,生氣之後就會動手。
W說:“她好像一直在扮演一個受害者,控制著公公傷害她似的。”
沒錯,婆婆習慣了隱忍,是因為從隱忍中她可以得到好處,比如對家裡男人的控制,或者能夠得到家人的關注。
她需要這個“受害者的劇本”,否則她就“不存在”了。
在諮詢師的幫助下,W也嘗試著去尋找,自己是不是能從忍耐中獲得好處呢?

W想起一件事。
很小的時候,具體年齡她不記得了,應該還沒有上小學。
有一天,她和幾個小夥伴在小區大門口玩耍,其中一個男生突然用力推了她一把,她摔倒在地,手擦破了皮。
這一幕剛好被下班回家的母親看見了。
W摔懵了,但她一直記得媽媽說的,不能夠和小夥伴發生衝突,所以她忍耐了。
媽媽心疼地把W抱回家,當天晚上,還給她做了一桌子喜歡吃的菜。
從那時候起,W就發現,忍耐是有好處的,會被媽媽關心,會得到愛。
長大以後,她延續了這個習慣。
忍耐讓她得到了不少好東西:
有時候是丈夫的愧疚,有時候是孩子的站隊,有時候是領導給予的肥差。
就這樣,她用這些無意識的好處餵養著自己壓抑的憤怒。
憤怒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它無聲地攻擊著丈夫,丈夫感覺到了,漸漸變冷漠了;
它無聲攻擊著同事,同事感覺到了,所以揹著她說壞話;
更令人震驚的是,被壓抑的憤怒以一種隱秘的方式攻擊著自己。
當憤怒爆發時,W頭腦一片空白,緊接著就發生了車禍。
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脅,W終於意識到,不能再繼續忍耐了。

我們都想釋放憤怒,表達憤怒,可是從來都沒有人教我們如何表達。
憤怒之後會發生不好的事,這是我們一貫的心理認知。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剛畢業那段時間,我在一家設計公司上班,做方案做到凌晨2點,還沒有定稿。
我急著回家,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眼淚不由自主落了下來。
我心想完蛋了,老闆肯定讓我滾蛋。
這麼一想,我豁出去了,猛地一拍桌子,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大聲說:
“為什麼一直讓我等著設計做東西呢?我的部分已經做完了!”
我以為老闆會直接讓我走人,沒想到他竟然拉了個椅子在我旁邊坐下,語氣溫和地說:
“我讓你等著,是想讓你瞭解全部方案,明天給客戶彙報。”
原來,老闆覺得我有講解才能,想鍛鍊我。
原本覺得嚴厲一點好,沒想到卻把我急哭了。
後來,我和同事們一起將方案做到最佳,老闆也改變了他培養我的方式。
那次經歷告訴我,表達憤怒並不會毀掉關係,它能夠表達我們的邊界和底線,感受到彼此的真誠。
有了真誠,才有信任,關係才會更進一步。

當然,我不是說我這樣表達的方法是正確的。
更好的方式還是在積怨爆發之前,合理地釋放情緒。
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憤怒。
憤怒時,不要著急逃避,去感受憤怒的情緒在身體的位置。
想象頭頂有個開關,吸氣把腹部填滿,當呼氣時,把全身的憤怒,快速從腹部向頭頂撥出去。
重複幾次,直到覺得憤怒已經充分從頭頂流出去為止。
如果這個方法太抽象,站起來全身抖動,把憤怒抖動出去也可以。
同時,如果對方踩到自己的底限,就要勇敢地說出來,哪怕戰戰兢兢。
這裡有個小技巧,可以手裡拿著一個讓自己安心的東西支援自己,或者回想起一個有力量的人,想象這個人就站在身後支援自己。
這樣可以更加中正、優雅地“爆炸”。
經由釋放情緒,真正的力量才能流動出來。
其次,我們要學會理解自己的憤怒。
我們可以拿出一張紙,在上面寫上可能會讓我們產生憤怒情緒的場景。
比如:同事甩鍋、孩子哭鬧、老公喝酒……
按照情緒一般憤怒,到特別憤怒1-10分,看看自己憤怒的情緒值究竟在什麼位置。
然後,針對這些場景,寫下你期待的應對方式:
比如:微笑拒絕、直接回懟……
為這些行動的難易程度打分,比如你覺得微笑拒絕容易一些,打3分;直接回懟難一些,打6分。
接著,給你認為自己做了這些應對的開心程度打分,比如微笑拒絕5分,直接回懟9分。
嘗試去做這些應對,從最簡單的開始,做完以後再給難易程度打分,矯正自己的認知。
最後給自己的反饋情緒打分。
這樣反覆幾次後,我們會覺察到,表達自己的憤怒,也沒有那麼難。

再次,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還是要自己接納內在憤怒的小孩。
盧熠翎老師曾提到:
“人的成長,首先要從孩童的叛逆期開始,懂得界限,懂得拒絕,懂得說‘不’。
所以你會看到,現在很多孩子的脾氣是很大的,不高興就會釋放出來,其實這是個好事。
但是很多的家長害怕孩子發脾氣,因為覺得拿捏不住,控制不住了,就會去打壓他。
就會把他的生命力給遏制住。”
我們需要把愛和慈悲帶給憤怒的內在小孩,表達看見和理解,這才是治癒的開始。
同時,我們可以找一些小的事情去拒絕,去表達。
最開始的時候心裡會有緊張,難受,發抖,但是做個深呼吸,告訴自己的內在孩子,告訴他你是可以這樣的,你生氣是OK的。
別人也有資格不滿意,所以我把你的不滿意交還給你,但我仍然是可以憤怒,可以生氣,可以拒絕的。我沒有辦法保證讓你事事都滿意。
要記住,憤怒的情緒,其實是一種生命力,需要被看見和抱持。
情緒需要流動起來,才能滋養我們的生命。
祝願你我,透過不斷練習,闖過情緒的難關,總有一天,我們會活出真正的自在和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