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婦人》給我最大的啟示:好的家庭,都會表達情緒

來源 | 若杉生活
ID | Rosan_life
作者 | 若杉
最近,我又重溫了一遍94版的《小婦人》。
這是我最近看過最溫情款款的電影。
整個電影節奏平緩,用一種娓娓道來的語氣,
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在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城,馬奇一家的故事。
戰爭期間,馬奇先生應徵入伍,馬奇太太帶著四個女兒,一同生活。
女兒們性格迥異,各有特色。
  • 大姐美格賢惠溫柔,有一些愛慕虛榮,一心想做一名賢淑的家庭主婦。
  • 二女兒喬敢愛敢恨,熱愛寫作,對自己的未來有清楚的認知。
  • 三女兒貝絲溫柔善良,處處為他人著想,喜歡彈鋼琴,是家庭中的潤滑劑。
  • 小妹艾米古靈精怪,小小年紀,就打定主意嫁個有錢人,時常把一句“我們都會長大,我們要想清楚自己要什麼”掛在嘴邊。
四個女兒個性不同,但同樣的善良、溫厚。
儘管戰爭期間,馬奇一家的經濟並不富裕,但是“小婦人們”的日子依然過得有滋有味。
她們像一個堅不可摧的團體,用溫柔的力量共同築建和守護著這個家。
他們的幸福,來於情緒表達的不受限
每一個電影的人,幾乎都夢想著擁有如“馬奇”一家的幸福家庭生活。
彈幕上,不停地刷過“這一家人的氛圍太好了”,“好想擁有這樣一個家。”
馬奇一家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在這個家庭中,“情緒”的自然流動。
她們善良,但並不意味著一味忍讓。
馬奇太太平日裡看起來個性溫婉,對女兒們的引導總是循循善誘,
但在該強勢的時候,絕不做老好人,讓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比如,小女兒艾米回到家,哭訴學校的老師打了她,
馬奇太太立馬給老師寫了一封義憤填膺的信,信的措辭相當激烈:
“你有什麼權利打小孩?我們都是上帝的子民,
如果你打和羞辱小孩,她唯一學到的教訓就是‘毆打和羞辱’”。
信寫完了,她問艾米:“你能約束自己在家學習嗎?”艾米點點頭。
於是,她直接讓女兒退學了。
在這個家裡,憤怒從來都是一種可以被接受的情緒。
小女兒艾米因為姐姐喬不帶她去看戲,憤怒地燒燬了喬的寫作手稿。
喬衝著妹妹怒吼:“我再也不想看到你。”
馬奇太太瞭解了此事,沒有勸喬讓著妹妹,別跟妹妹計較,
而是告訴她“這對於你來說,是很大的損失,你絕對有權利生氣。”
生氣歸生氣,艾米不小心掉進冰窟窿裡,喬拼命相救,還埋怨自己,怎麼對妹妹這麼狠。
除了憤怒,在這個家裡,悲傷也從不被輕易掩蓋。
當馬奇太太得知先生受傷的訊息,她沒有選擇隱藏,獨自抗下所有的悲傷。
而是第一時間與女兒們分享了這個壞訊息,並選擇共同面對。
馬奇太太要遠行去照顧丈夫,一家人共同為此事做準備。
留在家裡的大姐擔負起媽媽走之後,照顧家庭的重任;
二女兒喬更是賣了自己的一頭秀髮,為媽媽換得出行的盤纏。
連最小的女兒也在跑動跑西,為媽媽準備出行的裝備。
因為不掩飾悲傷,一家人可以在悲傷中互相鼓勁、互相安慰。
所以,悲傷在這裡家裡不僅沒有表現的過於沉重,反而讓一家人空前的團結。
我們的家庭,習慣掩飾情緒
對於情緒的自在表達,是我從這一家人身上看到最珍貴的東西。
因為,這種表達方式,在很多家庭裡,是不多見的。
我們似乎對於憤怒有一種天然的恐懼。
還記得在電影《狗十三》裡,爺爺在買菜的時候,弄丟了孫女李玩一條名叫“愛因斯坦”的狗。
原本並不是多麼了不起的大事。
但一家人如臨大敵,誰都不知道要如何跟孫女說這件事。
只想著拼命掩飾,一方面賣慘,告訴孫女,爺爺不是故意的;
另一方面,弄了一條長得跟“愛因斯坦”很像的狗,來騙她。
因為,他們害怕孫女的憤怒。
父親再婚,生了兒子。全家人都知道了,只有李玩最後一個知道。
因為,他們害怕孫女的悲傷。
而孫女這邊,因為害怕家人們的擔心,只能拼命掩飾自己的情緒,裝著開心,裝著懂事,裝著不在意。
這是很多孩子長大的過程。
我們習慣於強調“閤家歡”,強調“尊老愛幼”,卻輕易的把憤怒、悲傷這些人類最自然的、本該擁有的情緒隔離在外。
隔離,並沒有解決家庭原本存在的問題。
只是讓家庭成員學會了不表達,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
於是,把更多的溝通,留給家庭之外的人。
而家庭內部,看似關係親密,實則,漸行漸遠。
不表達情緒,看似維護了家庭表面的祥和,實則破壞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就像導演徐崢在一次訪談中所說:
“中國人最重視親情人倫,卻很少去拍家庭電影。
因為裡面說不清楚的東西太多了。
說不清楚,是因為平時不願意說,於是表面祥和的家庭往往內裡暗流湧動。”
學會表達情緒,讓家人走得更近
很多家庭面對情緒通常有三把斧。
第一,否認。
一個孩子看見媽媽在哭,很自然地問媽媽,你怎麼了?
媽媽習慣性地把眼淚一抹,對孩子說,“媽媽沒事,是沙子迷了眼睛,媽媽給你做飯去。”
第二,壓抑。
一個被媽媽偷看日子的孩子,憤怒的指責媽媽“窺探自己的隱私”。
這個時候,爸爸對他說:“你怎麼跟媽媽說話呢,沒大沒小,你是我們生的,看看你的日記怎麼了。”
第三,過度承擔。
一個家裡的壞訊息,孩子總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習慣了被否認、被壓抑和過度保護。
長大以後的孩子,要麼選擇繼續把情緒埋在更深處,很難真的在家庭中,開啟心扉。
要麼選擇在某一刻,情緒被積壓到極點,然後瞬間爆發。
所以,看完《小婦人》,我最大的感慨、最多的羨慕,就是她們之間平等的關係,和不受拘束的表達情緒的自由。
憤怒、悲傷,這些看似負面的情緒,從來都不是洪水猛獸。
一個家庭裡,也不會只有其樂融融的快樂。
學會表達情緒,學會及時化解彼此小的情緒,不僅不會損害家庭關係,
反而因為這種坦率,這種共同面對的勇氣,讓一家人走得更近。
這正是,許許多多的家庭,應該向《小婦人》這部電影學習的。
作者簡介:若杉,心理諮詢師,專欄作者。已出版作品:《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個人公眾號:若杉生活(Rosan_life)。
在家庭關係中,表達情緒如果選擇了否認、壓抑、過度承擔,可能會使得關係越走越遠
學會表達情緒,讓情緒得以流動,關係得以良性發展。
如果你正在經歷情緒管理、關係成長的困擾,推薦你來我們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由我們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陪你一同覺察情緒,表達真實的自己,引導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
點選下方小程式
新增諮詢顧問進行預約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