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如果老齡化必然到來,我們的機會在哪裡?

6月2日,2024年“問道全球”的第二站,抵達日本。
我陪同20多位企業家,正式開啟了為期8天的,對日本商業的遊學參訪。尤其是養老產業,和零售產業。
為什麼是養老產業,和零售產業?又為什麼是日本?
因為也許沒有人願意,但今天的中國,似乎正在和曾經的日本,越來越像。甚至有人斷言,日本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必須經歷陣痛,日本是如何止痛的?

我們先從經濟說起。
日本的經濟,從1956-1973年的平均9.1%的高速增長,逐漸降為1974-1996年的3.5%的中速增長,再進一步降為1997-2019年的0.62%。
看圖。
在這張圖片裡,你能很明顯地看到,日本的經濟,經歷了從高速,到中速,再到低速的三級臺階。甚至,你還能透過這張圖,依稀看見那些足以載入史冊的,影響經濟的事件。
那麼,中國呢?
中國,也在經歷一輪“增長收斂”,從1978-2018的平均9.5%,逐漸放緩到2023年的5.2%。
如果說,所有高速增長的國家,都最終必然經歷收斂帶來的陣痛。那麼,日本確實經歷得比我們早很多。
所以,他們是怎麼止痛的?
別急。我們再來看看人口。

中國和日本,有十幾年的人口時差

日本年輕人口,也就是15-64歲的勞動力,在1996年觸頂,然後開始快速減少。日本總人口,也在2008年時觸頂,然後也不斷減少。但是,年輕人減少得比總人口更快,所以老齡化不斷加劇。
1980年,日本老齡人口(65歲以上)只佔總人口的7%。1995年,老齡人口占15%。2023年,佔29%。差不多每10個人中,就有3位老人。而根據預測,2060年,日本老齡人口占比將達到40%。
如果也用一張圖片來展示,那麼這張圖片大概長成這樣。
這是日本的人口。那中國呢?
看圖。
先不看數字。只看形狀。不能說毫不相干,只能說是一模一樣。
所以,從老齡化的角度說,日本的今天,確實就是中國的明天。只是今天和明天之間,有個十幾年的時差。
那麼,從增長收斂,和人口老化的角度看,去日本,就會像坐時光機一樣,能去到十幾年後的中國,看看那時會發生什麼。
這就是為什麼2024“問道全球”的第二站,放在日本。
那麼,會發生什麼呢?

時光機那頭,是一個老人統治的社會

我們的嚮導說,今天的日本財政,大約有50%都花在老人身上了。而花在年輕人身上的,還不到3%。
這個數字也許誇張了。但是,根據nippon的資料:
(https://www.nippon.com/en/japan-data/h01873/)
日本2024年的財政預算中,社保支出(主要用於老年人)就佔到了34%。非常高。而用於年輕人的支出,要少得多。
可是,這麼大的差距,年輕人能同意嗎?
不得不同意。因為老年人(以及正在老去的人)更多。他們會投票選出傾向老年人的首相。
是的。今天的日本,是一個老人統治的社會。
那年輕人怎麼辦?

年輕人,則選擇了“低慾望”

於是,我們拜訪了《第四消費時代》和《孤獨社會》的作者,三浦展。
三浦展說,日本的年輕人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逐漸低慾望。用中國人的話說,就是:躺平。
同時,三浦展給出了一組資料。
看圖。
(資料來源:三浦展)
1982年,在奮鬥和躺平當中,63%的中學生選擇了奮鬥。選擇躺平的只有34%。但是40年後,到了2022年,選擇躺平的中學生,從34%增加到了60%。而選擇躺平的大學生,從49%,增加到了73%。
這像極了今天中國的年輕人。抱怨機會都被老一輩分光了。然後,開始整頓職場。並,早早選擇了養生。
還真是有點像。
那今天中國商業世界的“增長情緒”,日本曾經也有嗎?有解嗎?
也有。但治癒了。

第四消費時代

1990年代初,日本經歷了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滅。
這很讓人沮喪。但是,三浦展說,真正讓日本民眾感到危機的,是1997年日本一系列的大型銀行破產。這讓日本人真正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意識到,未來的日子不能這麼過下去了。
三浦展說,他認為,從1998年開始,日本進入了第四消費時代。
什麼是第四消費時代?
就是經濟增速只有4%之下,人們的消費行為發生變化的時代。
不要看不起4%的增長。4%已經是巨大的增長了。只是,市場會越來越個性化和分散。這個時代,會是營銷的時代,競爭非常慘烈。
在這個時代,人們開始追求簡樸的生活。人們開始相信,僅憑消費,是不能帶來幸福的。開始不購買,而是DIY物品。開始把現有物品改造使用。甚至以穿二手服裝為榮。
從這點上來看,今天的中國消費者,從追求奢侈,到追求價效比的過程,日本早就經歷過。無印良品,就是這個階段的代表企業。
那日本人,是怎麼治癒那種曾經刻在骨子裡的“增長焦慮”的呢?
他們開始把關注點,從物品,轉向人與人的溝通社交,開始更加註重人際關係,開始追求簡單,自然,環保。
這和今天的中國也非常像。2024年,很多中國人開始在哲學和心理學方面,尋求慰藉,安頓自己的內心。
天啊。太像了。那後來呢?
在這種情況下,後來日本找到了哪些商業機會呢?

老齡化是挑戰,也是機會

我們參訪了一家日本的雜誌社。名字叫Halmek。
Halmek的高管說,要抓住“準新老人”和“活力老人”的機會。那是真正的藍海。
看圖。
(來源:Halmek)
準新老人,就是50-65歲,即將老去,但尚未老去的“準老人”。活力老人,就是65-75歲,雖然老去,但依然健康獨立的老人。
不要一提起老人,就固化印象為75歲以上的,需要護理的老人。準新老人,活力老人,是真正的藍海市場。這是真正的機會。
他們是老齡化以後,一個國家最有錢,也最有時間的人。
但是,要說起花錢,不管什麼年齡,主力還是女性。

50歲以上的女性,佔日本女性的50%以上

他們說,我給你們分享兩組資料。
第一組資料是,在日本,50歲以上的女性,佔女性總數的50%以上。也就是,大部分日本的女性,已經老去,或者正在老去。
第二組資料是,在日本,50歲以上的人口,佔據日本財富大約80%。而大多數日本家庭,錢都掌握在女性手裡。所以,做老年人市場,就是做女性市場。
這個洞察有意思。
所以,他們說,我們於是專門做了一本雜誌。就叫Halmek。這本雜誌的使命是:幫助50歲以上女性更好地生活。
怎麼做?
我們的雜誌,每月出一刊。專門針對50歲以上的女性,提供時尚、健康,食譜,手工等等,她們喜歡的實用資訊。雜誌不單賣,只訂閱。年訂閱量,有48萬份。遠超所有日本的女性雜誌。
為什麼?也許是因為50歲以上女性越來越多,基數大。
但即便如此,賣雜誌,也不是我們最主要的收入。它只佔我們收入的10%左右。
我們大約90%的收入,來自賣貨。

放下成見,不要猜測使用者需要什麼

賣貨?怎麼賣貨?賣什麼貨?
我們也不知道。但是,我們不假設50歲以上的女性的需求。我們不斷用問卷調研。然後,自主開發。
比如,我們調研發現,我們的讀者很關心尿失禁的問題。於是,就會在雜誌裡做一期有關尿失禁問題的特別報道。然後線上下組織關於尿失禁的講座。並設計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內褲,然後銷售。
我們自主開發的商品,佔銷售的80%。其中賣得最好的商品,是一款胡蘿蔔汁。
一開始,我們在雜誌上講怎麼做胡蘿蔔汁。然後賣榨汁的裝置。我們的讀者很有興趣地買回家做。但做著做著,就覺得煩了。就在調研時反饋,希望我們做好賣。於是,我們就開始生產胡蘿蔔汁。果然大賣。
現在我們賣得最好的,是胡蘿蔔汁,和一款MSM藥膏,和一款杏仁油。
老年的市場巨大。
但是,有一點一定要注意。

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老人

那就是,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老人。
在日本的電車上,很少有人給老人讓座。為什麼?因為被讓座的人,會覺得你在侮辱他。因為他不覺得自己老。
同樣道理。不要說,我的產品就是設計給老人的。你越這麼說,就越沒人買了。
所以你知道嗎?我們的雜誌裡面,沒有任何地方會用到“銀髮”,或者“老人”這樣的字眼。
我們不是一本老人雜誌。我們就是一本女性雜誌。
雖然,我們的讀者80%是透過電話訂購,而不是二維碼。

最終,我們都將老去

老齡化,是危機。
當年輕人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負擔,來養活越來越多老年人時,日本年輕人甚至有些厭老情緒。
但是這個危機裡,藏著一片藍海。
比如老年女性雜誌,比如共享住宅,比如社群食堂,比如老年社群。
是的,我們都終將老去。如果我們知道十幾年後有些事必然發生,那今天最好的策略,就是去看看,哪些人和哪些模式,用十幾年的時間,跑贏了其他。
然後,學習這些被驗證的模式。比如Halmek。
我們到日本遊學參訪的第一天,收穫滿滿。
明天繼續。
P.S.
天氣,暖和起來了。又到了出發的時間。
今年,我們重新啟動了,暫停了4年的“問道全球”。
1月份,我們去到了中東(沙特、阿聯酋)。6月份的現在,我們正在日本。
接下來的9月份,我們要去美國、墨西哥。看看人工智慧的最前端,有哪些技術,從“天上掉下來”,又有哪些應用,從“地上長出來”。看看美國的友岸外包,到底會怎麼影響我們的製造業,和供應鏈格局。
之後的12月份,我們要去東南亞(越南、印尼)。看看中國供應鏈溢位的地方,到底會發生什麼。看看那些完全不一樣的土壤裡,能開出什麼花。
現在,我也想邀請你,與我同行。
一個人,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因為,一個人的成就,大不過他的夢想。一個人的夢想,大不過他的所見所聞。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一線遊學感興趣,歡迎你加入我們。
讓我們一起,行萬里路,問道中國,問道全球。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作者 / 劉潤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70篇原創文章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