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到一個故事,很動人,分享給你們。
夏阿姨是位獨居老人,從三十多歲起,就一個人生活,習慣了自己裝修、搬家、看病。
然而年歲漸長,六十多歲的她,逐漸有了靠自己無法解決的麻煩。
起因是件小事。退休後,夏阿姨從上海搬到烏鎮定居,新買的馬桶漏水,影響到樓下鄰居。夏阿姨不知該怎麼聯絡馬桶廠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只好打電話給電商平臺。
接電話的是個年輕人,聽夏阿姨說話慢,便也放緩了語氣,柔聲細語地寬慰她,“阿姨慢慢說,不用著急。”
耐心的溝通後,客服跟她約好廠家的上門檢修時間。
恰在這時,夏阿姨收到了母親病重的訊息,需儘快趕回上海照顧住院的母親,一時無暇顧及烏鎮的房子。
好幾次,約定好時間,她臨時有事分不開身,只能改約。

年輕的客服小哥從不抱怨。
當夏阿姨不安地重複“太對不起你們了,實在耽誤你們時間”時,他輕聲安撫對方的情緒:“沒關係的阿姨,這只是個意外,不是您的問題。”
“阿姨您也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
“等時間方便的時候,可以隨時打電話給我。這個事情您放心,一定幫您解決。”
“這都是我應該做的,希望您生活順心。”
對夏阿姨而言,這位客服解決的,不僅是馬桶的問題,更是她對生活的焦慮。她也因此對這位客服小哥產生了深厚的信任,要了對方的郵箱地址,方便保持溝通。
此後半年,夏阿姨給這位客服小哥發了40多封郵件,請他推薦除溼器、電飯煲等生活用品;購物時遇到不懂的問題,經常找他幫忙;生活瑣事也跟他傾訴,把他當成了一位真誠可靠的朋友。

雖然素未蒙面,但夏阿姨親切地稱呼他“小帥哥”。
她說,“我有外孫女和侄子,也在兩個小輩身上花了很多錢,但他們不懂事。過年過節我的生日媽媽節,從來不會給我來一個簡訊,所以我已經徹底寒心了,也不想麻煩他們。你和他們不一樣,你人太好了。”
“真的很高興碰到你,我真的太幸運了,你真的是好人,祝你一生平安。”
“我今天說的話太多了,希望沒有過於打擾。我已經當你是自己人了。”
仔細看這些郵件,幾乎每封的開頭都是“很抱歉又來打擾你”,結尾是“再一次由衷的感謝”。
字裡行間,能看到一位長輩小心翼翼的示好,以及一位老人極致的孤獨與心酸。
彷彿她的生活中,再沒有第二個人,能如此不知疲倦地傾聽她,關懷她,回應她。
當客服小哥一次次回應夏阿姨的需求時,他回應的也是一顆孤獨的心。
這是兩個人的往來,更是兩代人之間溫情的連結。

故事裡的這位客服小哥,名叫高賽,是京東長輩客服團隊的一員。
這個團隊是京東為了服務長輩們,專門推出的適老化改造之一。系統會自動識別實名資訊60週歲及以上的使用者需求,為他們提供7*24小時的全時段語音與線上服務。
加入京東八年,高賽是團隊裡收到表揚信最多的成員之一。

作為一名90後返鄉大學生,很多人不理解高賽。他們覺得客服工作毫無技術難度,換了誰都能幹,“你一個大學生,跑回來當客服,簡直白讀這麼多年書。”
閒言碎語並沒有讓高賽動搖。早些年,他在外漂泊打拼,後來母親年齡大了,需要照顧,他決心回到家鄉宿遷。
進入長輩客服團隊工作,同樣是受到母親的影響。
有一次,幫母親挑選電飯煲時,高賽發現,市面上的產品五花八門,有塗層的沒塗層的,不粘鍋的不鏽鋼的,他研究了好幾天,才選中一個又實惠又健康的。
他不禁想到了那些和母親年齡相仿的老人。
如此繁複的流程,他們該如何自己完成呢?
要是沒有年輕人在身邊,誰能幫他們買一個好的電飯煲,或是需要的東西呢?
如果買不到新的,他們是不是會一直將就著用舊的呢?
後來,得知部門要組建長輩客服團隊,他覺得很有意義,毫不猶豫選擇了加入,“每個人家裡都有老人,我希望能幫他們解決困難,而不是僅僅把它當成工作去做。”
當下,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2023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我國60週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有近3億,佔總人口的21.1%。根據預測,到2035年,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將突破4億,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其中,截至2020年,我國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的數量已經突破1億。
伴隨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群面臨著更艱難的挑戰:身體機能下降,疾病侵襲,生活自理困難,子女陪伴和照料的缺乏,孤獨,甚至抑鬱,成為許多老人晚年的日常。
高賽對此深有所感。在接聽老人來電的過程中,他發現,很多老人上年紀後,腿腳不便,去線下買東西覺得累,對網購的需求越來越高。
“但他們以前接觸這些太少了,就會遇到很多困難。”
譬如,許多老人不太會操作智慧手機,而網上購物大多隻能透過手機操作完成,對老人來說,每個步驟需要點選哪個按鈕,都要事無鉅細地指導。
“即便修改地址這類看上去最基礎的操作,他們也要全神貫注,琢磨十幾分鍾,才可能學會。”
也因此,長輩客服團隊的平均接線時長通常是普通客服電話的數倍,長的能達到四五個小時。在這樣一個講究效率的年代,這是很難想象的。
這個過程,或許漫長,或許枯燥,但高賽甘之如飴。長輩們的需求,對他而言不是任務,更像是朋友或家人的小小請求,“既然有人需要幫助,而我可以提供幫助,為什麼不去做呢?”
當夏阿姨在郵件中真誠地寫下“我當你是自己人”的時候,高賽也真誠地把自己當成了老人們的家人、朋友和孩子,而非機械的接線工具。


如果可以,他希望在這個崗位上用心做到極致,做成“專家”。

在京東長輩客服團隊,像“高賽”這樣的客服有上百人。
每天,他們安靜地守候在電話旁,等待鈴聲響起,隨時準備為老人們提供幫助。

安徽姑娘聞橋是其中之一。
聞橋家在大山深處,在那裡,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小孩相依為命。當小孩慢慢長大,擁有走進廣闊天地的能力,老人們就成了被留守的物件。
他們搞不懂最新的科技,也不明白外面世界的天翻地覆,對他們來說,僅是買東西,都要排除萬難。
也因此,聞橋一直希望,以後有機會能為老人做些什麼。
上大學後,透過校企合作專案,聞橋進入京東實習,畢業後加入長輩客服團隊。在她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能為老人們搭建一座與時代溝通的橋樑。
只是她沒料到,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遠超預期。
一方面,老人們的問題千奇百怪,總得絞盡腦汁,多想一步。
有位80歲的老爺爺,想給孫女買生日禮物。結果悉心挑選的衣服,過了三天還沒發貨,眼看快趕不上生日了,老爺子那叫一個急啊,覺都睡不好了。
聞橋接到電話後,發現原來衣服的詳情頁上寫著年後發貨。她隨即詢問老人孫女的尺碼和喜歡的風格,幫老人去其它店鋪尋找合適的、可以立即發貨的衣服,幫老人趕在春節前送上了珍貴的心意。
另一方面,有些老人耐心有限,溝通困難,脾氣還大。
好幾次,有老人諮詢京東E卡的用法,她把步驟拆碎了講,對方還是聽不懂,一直說“不會點、搞不好”,非得讓她來操作。聞橋再三解釋,自己沒有許可權,對方並不理解。
為此,聞橋不止一次哭過。但她很快擦乾眼淚,繼續耐心回覆老人的問題。她知道,這些老人家其實沒有惡意,發脾氣只是他們掩蓋自己慌張無措的一種方式。
後來她乾脆自己買了張卡,把操作過程錄成影片,遇到有同樣疑問的老人,就發給他們。
有位老人看了影片後很感動,給她發來大段反饋,說自己孩子不如她用心,“問了我家孩子好幾遍,寫了一個步驟給我,只有你錄了一個這樣的影片給我。”
這讓聞橋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價值,重新燃起了堅持下去的力量。

做客服這些年,聞橋為8萬多名老人提供了幫助,收穫了數以萬計的信任與好評。
許多老人不會說普通話,和快遞小哥溝通不明白,電話打到聞橋這兒,不論安徽方言,還是川渝、兩廣的口音,她基本都能聽懂。
在和老人的溝通中,聞橋發現,老人們其實有更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渴望被人關注。只要看到他們的情緒,幫他們解決問題,他們就會發自內心地喜歡你、誇獎你。
工作之餘,聞橋會主動去當地社群和敬老院參加助老活動。
她很樂意教他們如何使用手機和網路,如何享受數字化時代的便利,如何跌跌撞撞地跟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
就像年幼時,他們教會我們跌跌撞撞走路那樣。

過去四年,長輩客服團隊為近千萬老人提供過服務。
這背後,是一支年輕的團隊,97%的成員為90後,95後佔比超過70%,其中00後有35%。

他們中的不少人,幼時,父母忙於生計,是老人用慈愛與陪伴,溫暖了他們的童年,教會他們最初的道理。
長大後的他們,更願意走進老人的世界,也更能共情老人的脆弱與無助。
年輕的客服們發現,打來電話求助的,很多是獨居老人。
有的孩子常年在外工作,沒有精力和時間照顧他們,他們也不忍打擾。
也有的問過兒女後,只得到冷漠的回覆,便寒了心,索性自己去問客服。
不止一次,他們聽到老人無奈地嘆息:“我實在不知道找誰了,你能幫幫忙嗎?”面對這樣的請求,誰能不心軟呢?
準00後馮園園對此感觸很深。
很多次她接起電話,發現是一位獨居老人,明明只是遇到了一個小小的問題,比如被拖延發貨,或要申請退貨等,卻無力解決,只得小心求助。
當她幫老人解決問題後,總能聽到對方真誠的道謝,偶爾夾雜著對生活的些微抱怨,“我一個人真的沒辦法了,也不想讓孩子擔心,幸好有你。”
被需要的感覺,讓她覺得,“很多時候你只是做了一件小事,但對別人價值很大。”
這也是她選擇這份工作的原因。
馮園園大學讀歷史專業,疫情的出現,讓她對工作的看法發生了轉變。她意識到,人生重在體驗,需要不斷探索和嘗試,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麼,適合什麼。
來京東當長輩客服前,她做過科研助理,當過志願者,很享受那種全心為人付出的感覺。

工作後,她將這種態度貫徹到極致,曾一個月獲得過20次表揚,是團隊裡客服滿意度靠前的優秀員工。
一次,有位老人提出,要給一批價格幾千塊的裝修材料退貨。
馮園園查詢發現,這是幾個月前的訂單,早過了售後時間。面對老人不太合理的要求,馮園園沒有一口回絕,而是耐心詢問退貨原因。
老人解釋說,家中突發變故,沒法裝修了,急需用錢,說著幾欲落淚。
馮圓圓認真聽老人傾訴著,安撫他,幫他聯絡供貨商,“這個事情不管是否能辦成,我肯定會盡全力幫你去爭取去溝通。”
半個小時後,老人情緒平復了,她才結束通話電話。
後來,老人手寫了一些表揚信感謝她。信中,老人寫道:“你的工作表現充分展現了京東客服團隊的優秀品質,因為你的出色服務,讓我對京東的信任程度又提升了一個臺階。我相信,有你這樣優秀的員工,京東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馮園園一直希望,能扭轉大眾的一個誤解。
很多人覺得當客服和出氣筒沒區別,尤其是碰到難纏的老年人,總是找麻煩。她卻認為“沒有人想故意找麻煩,情緒都是問題帶來的。”
只不過老年人更敏感,說話不容易被理解,所以很容易激化情緒。
所以面對他們,需要有加倍的耐心與細心。
在她心裡,有個小小的期許。
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當自己耐心地對待老人,在自家老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會有人願意善意地對待他們。

在這個科技高速發展的年代,老人和小孩沒有什麼區別,歲月留給他們的閱歷有些已經不再適用。他們被暴露在光怪陸離的資訊時代,不知所措,很多東西需要從頭學起。
越是這樣的時刻,他們越需要獲得幫助。
現在很多平臺推崇的“僅退款”售後模式並不適用於他們。因為他們並不想退款,而是想尋求幫助,瞭解商品的使用辦法,或者學習如何維修它們。
想滿足這類需求,並不容易。
要知道,老年人面對新鮮事物,接受度更低,學習更慢,操作起來更艱難。
京東不願意讓他們被時代放棄,為此下了些“笨功夫”。

於是,有了這支真誠可靠、暖心用心的長輩客服團隊,願意花更長的時間,為一個人服務,直到問題真正解決。
有些老人不會網上購物,就直接打電話給客服,讓他們幫忙下單,再貨到付款。當負責這位老人的客服休假時,他們會提前交接,就怕老人買不到東西。
這群年輕客服所做的,遠遠超出了崗位本身的職責,更像是家人提供的支援。對他們來說,這份細緻的服務,無疑會耗費更多時間,卻切實提供了行動上的幫助與心靈上的撫慰。
另一方面,很多子女並非不瞭解父母的困境。可他們有自己的工作、家庭和生活,沒法事無鉅細地照顧父母。
當專業靠譜的客服團隊施以援手,化解的不僅是老人的困難,也是子女的困難。
現代社會,大家都說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金錢。
這支團隊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因為他們知道,總有一些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他們所解決的,不僅僅是關於商品的問題,更是關於生活和情感的問題。
這些舉動背後是對老人的回應,彰顯的是京東的情懷和格局。
畢竟社會的發展不應該落下任何一個人。
畢竟如今我們如何對待老年人,未來社會便會如何對待我們。
-END-


關鍵詞
老人
需求
老人們
一個人
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