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男孩,堅持6個原則,孩子長大後易成大器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養育男孩,會遇到重重困難,父母要付出大量心思。堅持科學的養兒原則,男孩成長得更好,父母也能喘口氣。
——薩姐
作者:金鷺
來源:知心養育(ID:zhbmczkj)
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早在2300多年前就這樣寫道:
“在所有的動物之中,男孩是最難控制對付的。”
家有男孩,父母們一定能體會到養育男孩的不容易:
無論帶他們去哪兒,男孩都是上躥下跳、跑來跑去的,父母們一時一刻都不敢放鬆。
即使是在家,他們也難以安靜下來,不是擺弄玩具,就是要揮棒舞劍。
家有男孩,父母們該如何養育,才能讓他們長大後成大器呢?
養育男孩,一定要堅持這6個原則。
01
多讓父親帶孩子
家有男孩,父親一定要承擔更多的養育責任。因為父親在男孩的成長中起著重要的榜樣作用。
父親的言傳身教,能夠讓男孩更好地理解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而且父親勇敢、堅強、有擔當等寶貴的品質,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
作家劉繼榮的兒子出生後,她包攬了帶娃的一切事務。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她發現兒子的性格有些膽小、內向。
於是,她乾脆放手,讓丈夫帶孩子。
從那以後,她的丈夫只要一有時間,就帶著兒子去野外瘋玩:
帶兒子踩水坑、爬樹、抓蟲子、登山……
慢慢地,她發現兒子不再害怕蟲子,也不怕登高上滑梯……
另外,有資料表明,在沒有父親的家庭中長大的男孩,青春期後更容易出現自殺、離家出走、輟學及藥物濫用等情況。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幾乎是一生,尤其是男孩。
家有男孩,一定要多讓父母帶。
02
適當不滿足
現在很多家庭的生活條件都很優越,但是我們要清楚,在物質上過於滿足孩子,讓孩子應有盡有,不僅不會讓孩子得以成長,反而會消磨孩子的鬥志。
尤其是男孩,如果父母總是過度地滿足孩子,孩子很容易變得無慾無求、最終成為啃老一族。
沙拉在《特別狠心特別愛》中寫道:
父母渴望滿足孩子的一片拳拳之心無可厚非,但很多教育失敗的例子,都是因為家長太過滿足孩子。
他們以為只有滿足孩子的一切願望才是愛孩子。
在這種錯誤意識的引導下,他們步入了一個怪圈。他們滿足孩子的願望使孩子高興,但孩子的慾望在增強、在膨脹,他們需要更多地投入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可事實上,過多地追求物質的享受反而使孩子身受其害,因為父母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了錯誤的思想,使他們以為可以一直這樣被無限滿足、超量滿足、超前滿足。
這會影響孩子一生對他人、對社會和對世界的看法。
事實上,家有男孩,父母不僅不能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要學會適當不滿足孩子。
即使家庭再富有,也是隻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即可。
至於更多的需求,更好的東西,不要去滿足孩子。
為人父母,從小就要讓孩子懂得,獲得更多的需求,更好的東西,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來獲得。
03
多參加競技活動
當下,社會變化如此之快,社會競爭如此激烈。
家有男孩,希望孩子將來能更好地立足於社會,從小就要培養男孩的競爭意識。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源於一個古老的故事。漁夫們發現,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由於缺乏刺激和動力,容易變得懶散,最終窒息而死,於是漁夫們在運輸沙丁魚時放入幾條鯰魚。
鯰魚一旦生活環境變化,就會躁動不安,左右來回遊動,這時候一向習慣安靜的沙丁魚就會隨著鯰魚的亂竄跟著活躍起來,最後沙丁魚就成功地活了下來。
這個效應說明,周圍一旦出現了競爭,人的積極性就會變強。
男孩天生精力旺盛,喜歡驚險刺激,我們可以讓他多參加各種比賽、競技活動。
比如,參加運動會、足球比賽、數學競賽等。在這些活動中,孩子不僅能體會到比賽帶來的快樂,而且還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
經常參加競技活動的孩子懂得:
想要勝出,想要立於不敗之地,就要全力以赴。
04
捨得用男孩
現在很多家庭的經濟條件非常優越,隨之越來越多的父母包辦代替孩子做事情,他們捨不得孩子吃一點苦。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不讓孩子幹活,不讓孩子吃苦,並不能讓孩子得以成長,反而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
其實,一個孩子被大人使用和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麼偉大,進而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並且產生強烈的責任感。
家有男孩,從幼年開始,就要逐漸讓他們學會做事,並且告訴他們,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在家務勞動上,也不要慣著兒子,家有累活、髒活,多讓孩子去幹。
家務活幹得越多,孩子也越有責任感。
經常勞動的孩子,也懂得感恩,他們能體會到父母養育自己的不容易。
美國教育權威詹姆斯博士曾說:
家長和孩子好比一個100分的組合,當你做滿了90分,孩子只有10分;而當你慢慢只做10分,也許孩子就會成長為90分。
一個獲滿分的家長,絕對不是一個成功的家長。他們的“愛”就像一面雙刃刀,疼了自己,也害了孩子。
養兒子,父母一定要“懶”一點兒,要讓孩子“勤快”一點兒!
05
允許犯錯,鼓勵嘗試
養育孩子,父母們常常希望孩子乖巧懂事。
事實上,這對於任何一個孩子,尤其對於男孩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
男孩天性活潑好動、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渴望去嘗試新事物,挑戰未知,這種特質使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犯錯。
但這些錯誤並非毫無價值,相反,它們往往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愛迪生上學的時候,在課堂上總是問一些奇怪的事情,或者會把桌子、椅子拆掉。因為這些,老師把他看成是問題學生,於是把他開除了。
但是,愛迪生的媽媽南希卻不這麼認為,她認為這是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的表現。
愛迪生被學校開除以後,媽媽親自教它,她不僅給愛迪生買了很多他喜歡的科學、歷史書籍,也鼓勵他多嘗試,多做實驗。
愛迪生因為做科學實驗,弄得家裡一團糟,儘管如此,媽媽也沒有反對。
在媽媽的教育下,愛迪生最終成為世界偉大的發明家。
允許男孩犯錯,也是在保護男孩的創造力和自信心。
如果父母對他們的要求過於苛刻,不允許他們有絲毫的差錯,那麼他們可能會因為害怕犯錯而變得畏手畏腳,不敢嘗試新的想法和行動。
久而久之,他們的創造力可能會被扼殺,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
男孩犯了錯誤後,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評,而是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與他們一起分析錯誤的原因,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他們從錯誤中走出來,並且繼續嘗試。
家有男孩,允許犯錯,並且鼓勵他們不斷嘗試,是讓他們走向成功的最佳選擇。
因為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在不斷犯錯,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成長的。
06
開闊眼界
任何一個鼠目寸光的人是成就不了大業的。
希望男孩將來成大器,一定要讓他有開闊的視野。
嚴弘森來自浙江紹興,在他9歲的時候,在一次開學典禮上,他給全校同學普及航天知識:
“進入新學期,我想給同學們多上幾節航天課,自己也想學一些新東西。”
他的父親說,兒子成為航天迷,源於他四歲時現場觀看了火箭發射:
2017年,父親帶著四歲的小弘森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現場觀看了火箭發射升空,當時小弘森感到極大的震撼。
從那以後,小弘森就開始學習航天知識。剛開始的時候,他還不認字,所以他只能聽故事,看圖片。
後來他學會了漢字,就開始自己查資料、記筆記。
每到假期,家人不是帶他去各地的航天科技館,就是帶他去文昌、灑泉等發射中心。
開闊孩子的視野,有很多種方式:
可以讓孩子廣泛閱讀,可以帶孩子旅行,也可以帶孩子參觀各地的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等。
還可以讓孩子探索或接觸新事物,比如瞭解機器人、瞭解人工智慧技術等。
一個看過世界的男孩,才能勇敢走向世界。
-END-
源:知心養育(ID:zhbmczkj),作者:金鷺,是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懂父母,懂孩子;關注我,讓您在育兒的路上少走彎路。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