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國歷史上最精彩莫測、最具啟發性的時代之一。
近日,由香港大學博士、歷史學者陳萬雄實力書寫的《尋真三國:戰爭、生活與人物》正式出版。陳萬雄博士不但精研三國曆史多年,更遊走神州數十載,蒐集和拍攝了大量與三國曆史、社會、文化相關的證據與影像。《尋真三國》便融合了其對正史資料的研究,對文物、民俗、詩畫文學的爬梳,對歷史現場的實地勘察。
《尋真三國》的一大亮點是“以圖證史”,採用多達490張實景照片、50幅示意地圖、34個知識圖表,立體呈現和解析了烽火三國的戰史權鬥、地緣密碼、世變人心、經濟文化。著名文化學者、歷史學家鄭培凱教授評價道:“《尋真三國》最大的貢獻,就是針對一般對三國曆史有興趣的人,可以讓他們辨明歷史與傳說故事的分別,同時還可以感到三國曆史的高潮迭起,如蘇東坡說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點選圖片,即可下單
《尋真三國 : 戰爭、生活與人物》
陳萬雄 編著
活字文化 策劃
商務印書館 出版


鄭培凱,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首創主任、客座教授。浙江大學客座教授。現任中國文藝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2023年被選入福布斯中國傑出匠人TOP100。
中國人過去最熟悉的一段歷史,大概就是三國時期了。講起赤壁鏖兵,說書的眉飛色舞,好像他親身經歷,緊跟著黃蓋一起,在東南風起之際,冒著生命危險,去火燒連環船似的。舞臺演出的戲曲影響更大,明清以來的鄉愚婦孺,即使一個大字不識,也能從頭到尾跟你說清楚三國鼎立的緣由。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壇上借東風、華容道關公義釋曹操,都能說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好像他們親眼目睹一樣。說到周瑜設下美人計、甘露寺劉備招親、趙雲保駕、諸葛亮三隻錦囊安渡險關,最後還有兵士大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氣死周瑜,一般人都信以為真。在他們的心目中,諸葛亮羽扇綸巾,鬚髯飄飄;周瑜年輕氣盛,“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怎麼鬥得過閱歷老到的諸葛孔明?其實,這些情節段子精彩歸精彩,卻只是文學想象的歷史故事,與歷史事實毫不相干,當不得真的。
三國的歷史真相,比較可靠的,還是得看陳壽的《三國志》與裴松之注。研究歷史的學者也諄諄告誡,《三國演義》只能當小說看,雖然說的是歷史故事,卻與真實發生的史實有相當大的距離。可是老百姓不管,以訛傳訛,很像今天的一些網民,煞有介事,聽到風就是雨,你擺事實講證據,他還是講他的傳說故事,因為更有戲劇性,更能引起群眾的興趣。然而,歷史畢竟不是小說,歷史家不是小說家,不是說書唱戲的藝人,還是得據實而論。只希望一般人能分辨歷史真相與傳說故事,愛聽小說戲曲的三國不要緊,算是茶餘飯後的文化娛樂。但是,也得知道有真實歷史的三國,或許沒有關公斬華雄與諸葛亮祭東風的橋段,戲劇性不足,卻是真真實實發生的情況,有助於我們活在真實的世界。
說諸葛亮羽扇綸巾,那是元明說書平話裡的諸葛亮,不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真身。其實在宋朝,人們都很清楚“羽扇綸巾”指的是周瑜的形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蘇東坡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周瑜(175—210年)比諸葛亮(181—234年)大6歲,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當時周瑜34歲,諸葛亮才28歲,都是青年才俊,然而赤壁之戰的功勞主要還得歸周瑜,諸葛亮的角色十分邊緣,跟小說戲曲中呈現的情節,實在是天差地別。蘇東坡詞中說的赤壁之戰,明確指出戰勝的功勞屬於周瑜,而諸葛亮根本不值一提:“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赤壁之戰路線示意圖
陳萬雄先生編著的《尋真三國》,像戴上虎頭兜鍪的將軍披著大氅,臨風而立,頗有威儀。這部書最大的貢獻,就是針對一般對三國曆史有興趣的人,可以讓他們辨明歷史與傳說故事的分別,同時還可以感到三國曆史的高潮迭起,如蘇東坡說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尋真三國》開章明義就說,這是一部歷史書,清楚辨明《三國志》所記的歷史史實與《三國演義》的故事傳說。
翻閱全書,發現這部書確是地道的歷史書,文字通俗卻嚴肅認真,與過去說三國曆史的一些通俗專著最不同的,就是書名強調的“尋真”。書中呈現的“尋真”方式很特別,主要是提供大量的表格與示意地圖,同時輔以歷史地理的山川城池照片,讓讀者有身歷其境之感。

“金牛道”是中國西部最早開發的溝通南北的古通道和中國古代偉大的交通工程。因沿道地勢險要,開闢難度極大。金牛道在歷史上的名氣和作用也很大,漢末三國時期的很多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條道上。
更值得稱讚的是,書中提供豐富的考古文物圖片和資料,展現了古代戰爭所用的武器,以及東漢到魏晉期間人們日常生活的情況,具體展示了當時衣食住行的面貌。


《尋真三國》內頁
過去也有一些不錯的三國曆史通俗著作,如抗戰期間黎東方就寫過《細說三國》,開了通俗歷史的新局面。但是,過去的通俗史書只是文字通俗,以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的注為基礎,輔以歷史研究考證,以通俗白話的方式敘述了一遍,不但沒有繪製精彩的示意地圖,更沒有考古文物的圖片、資料作為佐證。
對於新世代不喜歡讀歷史書的年輕人,《尋真三國》書寫敘事的方式,會引起他們“穿越”的興趣,對三國史事得到清楚的認識。本書“自序”的結語說:“本書所以稱‘尋真三國’,是儘量蒐集文物、遺址古蹟、山川形勝的影像,並繪製各式地圖、復原圖等,以期還原三國的歷史現場,增加實感,這樣可讓讀者更有興趣,也助其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三國曆史’。”說得很好,為中國年輕人提供了興味盎然的歷史知識。
本書也對《三國演義》“戲說”歷史,完全不符歷史真相的傳說,做了一些釐清,讓讀者有所明辨,小說歸小說,歷史歸歷史,不要混淆事實與傳說。比如,小說中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情節,就與歷史不符。華雄在歷史上不是為關羽所殺,而是為小說中被華雄打敗的孫堅所殺。“三英戰呂布”的故事,也沒有任何歷史證據,純粹是小說家編造的。赤壁之戰的火燒連環船,是有歷史根據的,但是諸葛亮草船借箭、借東風的精彩故事情節,則是小說家編出來的。說書人說得煞有介事,舞臺上戲曲演出更是繪聲繪影,高唱入雲,我們只好說那是表演藝術,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電視劇《三國演義》
劉備招親、孫劉聯姻的事件,歷史上是有的。但是劉備到京口甘露寺見吳國太的情節,雖然戲曲舞臺演出頻繁,幾乎盡人皆知,在歷史上卻沒有這段史實的資料。其實,孫權的妹妹是不是叫“孫尚香”,也沒有歷史家敢於確定。我們最耳熟能詳的諸葛亮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也是無中生有的故事,最多也只能說是“張冠李戴”,把趙雲的事蹟硬搬到諸葛亮身上。217年劉備北上搶奪漢中,隨軍大將是黃忠與趙雲,黃忠在定軍山斬殺了夏侯淵,曹操出兵褒谷(今陝西省漢中市境內),在陽平關與劉備對峙。此時趙雲率輕騎出營探視軍情,不巧遇上曹操大軍,只能退回營地,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操以為趙雲安排了伏兵,退兵而走。次日劉備前來視察,大讚“子龍一身都是膽”。(見《三國志·趙雲傳》)
《尋真三國》是一部圖文並茂的通俗歷史,比穿越片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