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中國人”的庫克,為什麼收這麼高蘋果稅?

文 | 嶢嶢
公元6世紀時,歐洲基督教會根據 《聖經》 舊約中農牧產品的1/10屬於上帝的說法,創造了向居民徵收的宗教捐稅“什一稅”,抽象看來,其大致含義便是每十份糧食、蔬菜、水果、牲畜裡便有一份屬於上帝,或者說是宗教利益團體。
而如今,在最後一個什一稅在英國被廢除了將近一百年後,蘋果帶著它的“什三稅”,屹立不倒……

就在昨天下午,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就中國首例消費者發起的“蘋果稅”反壟斷訴訟進行了一審宣判,駁回了金某關於停止收取30%“蘋果稅”和應用內購買(IAP)強制使用Apple Pay的訴求,讓這場長達三年的訴訟落下了帷幕。
而上一次蘋果稅在國內引起的爭議——著名財經專家張捷在國家反壟斷局對蘋果高達“30%蘋果稅”進行投訴,也同樣不了了之。
啥是蘋果稅呢?
蘋果稅說白了就是渠道費、過路費,蘋果使用者透過手機應用商店付費下載了APP或者想在APP裡購買任何道具、服務、虛擬商品,都得先把錢給蘋果,蘋果扣下30%作為過路費,剩下的才是開發者或者創作者的錢。
啥也不幹,30%到手。
此時安卓使用者可能想說那我繞開手機商店不行麼?遊戲抽成我在米遊社下,B站抽成我在網頁版下不就行了?
還真不行,作為如今最封閉的系統之一,蘋果系統力求保證使用者只能在官方應用商店下載,懲罰一切透過第三方下載應用的行為,發現了直接下架處理,甚至發現官方渠道下載的應用有引導第三方付款行為也會直接擊斃,比如2020年因繞過“應用內購買”,開通第三方支付而被蘋果下架的Epic Games遊戲《堡壘之夜》。
就怎麼說呢,哪怕你生活在中世紀,得了十個蘋果也只需要給上帝一個,而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蘋果使用者”,你在遊戲裡買了十個虛擬蘋果,卻需要給蘋果公司仨。
渠道費這個其實能理解,蘋果有自己的硬體跟手機系統,付出了心血收點錢難道不是應該的麼?像小米呀華為呀也都有自己的系統、硬體跟抽成,個別品類抽成還不低,可怎麼就沒人提小米稅華為稅這種東西呢?
一,是因為蘋果全品類抽成多;
二,是它真啥都敢抽啊。

什麼充值直播表情包,道具皮膚大會員,直播收益充抖幣,管你敢不敢想反正就沒有他不敢要的。

某平臺影片收益抽成
某些甚至是毀三觀級別的。

舉個例子,經常看公眾號文章的朋友都知道,對於某些腰板子比較硬的窮窮公眾號來說讚賞是收入組成裡比較重要的一部分,現在的免費資訊來源那麼多,大家也是真心喜歡一篇文章才會自掏腰包為自己想要的世界助力的。

結果這錢居然之前也被蘋果盯上了。
2017年,蘋果認為讚賞功能屬於「虛擬支付」,必須走蘋果自己的內購通道,而不能用微信支付,這就意味著打賞會被蘋果收取30%的分成。
打個比方原本您讚賞了十塊錢,到我們手裡就是十塊錢,平臺分文不要,結果現在蘋果居然要拿走三塊錢(購買一包掛麵的了)。
就這個錢,直接拿走三塊,是不是很big膽。

你公眾號要是不走內購,我甚至能把整個微信app下架,就這麼橫。

但最終蘋果還是放棄了。
打賞全給作者,對平臺是理所當然,對粉絲是心甘情願,但打賞的30%歸蘋果,作者收益受損粉絲不高興平臺也沒撈到好處,最後是作者,粉絲,公眾號生態三方受傷,只有蘋果賺得盆滿缽滿。
於是平臺乾脆把公眾號讚賞按鈕給隱藏了。
2017年4月19日,微信團隊表示受蘋果公司影響,將關閉iOS版微信公眾號讚賞功能, 安卓等其他版本該功能繼續。
雖說是隱藏了,但作者還是可以直接放收款二維碼拿錢,相當於變相收取讚賞,畢竟當時蘋果使用者很多,本來就窮的當褲子的作者能多賺點是點。

結果蘋果又在當年六月又發新規表示軟體不得采用其他的按鈕、外部連結或者其他方式讓消費者使用蘋果之外的支付渠道。

後來就這麼點破事,又經歷了後來的6.5.19 iOS版本讚賞碼過渡,直到18年的六月份才達成一致,“喜歡作者”這一新功能上線,蘋果不再抽取30%的蘋果稅。

蘋果使用者們現在知道這點錢順利到我們手裡有多不容易了吧……

一個純支援夢想的功能,被蘋果折騰得山路十八彎,吃相這個東西,咱說不指望您能有多優雅,但你不能每天轉著圈砸別人鍋吧?
這還只是拿公眾號舉個例子,畢竟是大家現在正在看的東西,但相對來講微信畢竟是一個網際網路界的巨頭,還有上談判桌的資格,可其他應用呢?
事實上,羊毛出在羊身上,有人統計由於這種雁過薅禿瓢式的收稅模式,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軟體的內購數字產品價格蘋果均比安卓高出一截。

比如微博跟QQ會員,即便IOS比安卓要貴個十來塊錢,然而平臺能拿到的實際卻更少,比如在抖音給主播送1200鑽的跑車,安卓使用者只需要花120元,iOS 使用者卻是171元。
比如在B站、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購買虛擬貨幣,同樣的價格,蘋果端買到的都只有安卓端的七成。

而對此,蘋果也不是沒做出過回應,他們表示,那些靠廣告賺錢的APP,我們可沒有查帳伸手要廣告費哦,而且我們也沒跟那些不要錢的APP要錢呢,另外你像在淘寶買羽絨服啊,打車去火車站啊的時候我也沒要你錢不是嗎?

反正意思就是天大的恩惠跟仁慈了。
不過我猜,連平臺都不抽成的閒魚跟抽成很低的淘寶,如果蘋果乾伸手要百分之三十的話,那真誰死還不一定呢。
在這個人們越來越習慣於在虛擬世界完成快速交易,知識交換的時代,蘋果相當於早早在裡面圈了一大片地,只提供最基礎的水電設施,然後藉著全球化的過程裡向全球徵稅,在這個城市裡的所有人生老病死,上到娶媳婦辦酒席下到過年給小孩壓歲錢時都抽一筆百分之三十的稅,做到了上帝都沒有做到的事,最起碼上帝不會在一個媽媽覺得孩子作文寫得好,包了個紅包的時候還想伸手掏走十分之一。
這種挾使用者以令應用的霸王條款逼得各家應用只能壓縮或者修改自己的服務,連安卓使用者也一定程度上被波及。國內被折騰的夠嗆,國外也一樣,像前面說的那個火爆全球的《堡壘之夜》,說下架就下架,作為渠道壟斷者,推特上握手言和暗地裡給你穿小鞋有苦說不出。外網上,馬斯克跟扎克伯格同仇敵愾,罵蘋果啥忙不幫,啥事不管,給予除幫助以外的一切支援,大屁股一坐情等著收錢。

全世界都在反蘋果稅。
近年來,從歐盟到美國再到鄰近的日韓,圍繞“蘋果稅”引發的一系列壟斷指責從來就沒停過,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對蘋果的壟斷收租行為發起過調查或訴訟——
在Epic Games與蘋果的中門對狙沸沸揚揚之後,蘋果同意開發者可透過郵件等方式,向用戶介紹蘋果iOS支付系統以外的購買方式;
2021年9月,蘋果與日本公平貿易委員會達成協議,音像書刊App可在應用內分享網站連結註冊交付,而不非得透過應用內購買;
同年,韓國透過《電信業務法案》修訂案要求蘋果和谷歌完全開放App內的第三方支付,並將蘋果在韓的佣金率下調至26%;
同年,荷蘭競爭監管機構表示蘋果違反公平競爭法律,要求其於2022年1月15日前修改應用商店支付政策;
2023年,歐盟初步落地全球首個專門針對平臺科技巨頭的反壟斷法案《數字市場法案》,要求蘋果不能阻止消費者連線到平臺之外的企業,否則將面臨高達全球年營業額10%的罰款,直接重拳拍死了蘋果稅。

終於,就在今年的1月,美國法院認定“蘋果稅”收入減去一系列成本後的利潤率高達75%,已屬暴利行業,同月,蘋果宣佈在歐盟地區對iOS、App Store等進行重大更新,決定允許使用者在應用商城外下載軟體,並將歐盟地區iOS App開發者佣金比例從30%降至17%。
蘋果,這個自封的上帝終於被迫走上了它的“減稅”之路,正在有節奏地吐出嘴裡的肉,即便最近與Spotify等應用的齟齬表明蘋果仍然是躺慣了不想起床,但在明面上的“稅率”改善已經著實邁出了一大步。
那,中國呢?
事實上,中國是對蘋果這家公司包容度最高的市場,沒有之一。
無論是市場貢獻,輿論風評,影響力,還是尊敬與歡迎程度。
2023年,在全球上繳的1608億元“蘋果稅”中,美國佔了941億,中國佔了482億元,歐盟252,韓國35…
然而蘋果卻對中國消費者最為殘酷。作為蘋果第二大收入來源,中國事實上至今都有著全世界最高的蘋果稅跟最嚴格的內購限制。剛才的表格裡,也並沒有中國。
在全世界的手機平臺裡面,蘋果使用者的抽傭最多;
在全世界的蘋果使用者裡面,中國蘋果使用者的抽傭最多。

回顧各國這些年的努力,還有開頭提到的敗訴,目前國內急需的其實是能解決此類類蘋果稅問題的反壟斷法律,新法律的出臺,以及開放第三方下載、降低蘋果稅在國內也只是時間問題,但在那之前,中國的上億蘋果使用者,仍是這家名曰科技公司的人質。
真正荒唐的是,挾使用者以令天下,已經是這個曾經以創新與顛覆時代的科技為自豪的公司如今剩下的為數不多的賺錢手段,曾經那個敢為天下先的腦洞團隊已然不在,而現在這個無限疲軟,止步不前,什麼都不想幹躺著收稅的,只能喚作宗教。
1984年,蘋果在當年的超級碗釋出了經典廣告《1984》,片中蘋果揮舞著麥金塔鐵錘,砸破了螢幕裡 的“惡龍”。
而40年之後,如今這個將鐵錘平等砸向每一個使用者的蘋果,只是一個身著勇士軀殼的惡龍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