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的一家養老院裡,88歲的詹姆斯·哈里森(James Harrison)在睡夢中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1]。
詹姆斯光輝的一生中,曾經挽救過超過240萬名新生兒的生命:他的血液中含有一種罕見的抗原,可用於預防胎兒新生兒溶血病(HDFN)。

詹姆斯早年與外孫的合影 | Australian Red Cross Lifeblood
詹姆斯慷慨地與世界分享這份基因的饋贈。
他從18歲起,保持著二到三週一次的獻血頻率,一生獻血1173次,擁有“金臂人”的稱號,他一度是全世界獻血最多的人。他去世的訊息公開後,BBC、《紐約時報》等媒體紛紛為他刊出訃告。
詹姆斯的一生不僅是慈善界的美談,更是醫學史上的一段傳奇。
新生兒溶血病在全球範圍內發病率約1%,在干預手段出現之前死亡率高達50% [2] 。如今,發達國家對這種疾病已有成熟的預防性治療措施,但使用的藥物仍需要從血漿中提取,其來源完全依賴於像詹姆斯這樣“天賦異稟”又慷慨的捐贈者。
獻血,為了母親和孩子們
14歲那年,詹姆斯因病切除一側肺部,在醫院裡住了三個月,期間接受了大量輸血。為了回報陌生人的善意,他一滿18歲就加入了獻血者的行列,那時是1954年。
很快,醫生們發現詹姆斯的血液中擁有一種珍貴的成分,那就是抗D抗原。
D抗原是引起新生兒溶血病的主要血型抗原。當母親和嬰兒血型不相容的時候,就有可能發生新生兒溶血病:母體針對胎兒的紅細胞血型抗原產生的抗體經由胎盤,進入胎兒血液迴圈,破壞胎兒的紅細胞。這種疾病有多種型別,與人類的不同血型系統有關,其中較為嚴重的一類就涉及Rh血型系統。

Rh血型系統在臨床上的意義僅次於常用的ABO血型系統 | Pexels
Rh陰性血型指紅細胞上缺乏RhD抗原的血型。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在不同族裔中佔比有所不同,在高加索族裔中佔比約17%,而在我國漢族人口中僅佔千分之三,因而有“熊貓血”的別名。
如果Rh陰性的母親懷上了Rh陽性的胎兒,母親體內就可能產生針對RhD抗原的抗體,造成新生兒貧血甚至死亡。並且,在孕育二胎及以上胎兒時,新生兒溶血病風險會驟增,所以有生育計劃的Rh陰性婦女最好在首次懷孕時就接受干預。
為了降低新生兒溶血病的風險,目前最有效的干預手段就是在孕早期進行全面的血型檢測,以識別Rh陰性婦女,進行RhD免疫預防(又名抗D抗原療法)。
這有點像疫苗接種的“反過程”:外來的抗D抗原可以與胎兒的紅細胞結合,給它們打掩護,阻止母體產生免疫反應。這種治療方法誕生於1968年,如今在發達國家普遍應用,已經將Rh陰性婦女的新生兒溶血病發病率下降到0.5% [2]。
然而,抗D免疫球蛋白製劑至今尚未實現人工合成,只能依靠血漿捐獻。最早的捐獻者大多是因新生兒溶血病失去了孩子的女性,很快男性也加入了這個行列,詹姆斯就是其中之一 [3]。
“瓶中詹姆斯”
詹姆斯本人是Rh陰性血型,但他體內含有極高水平的Rh陽性抗體,這很可能與他14歲時接受大量輸血的經歷有關。
得知自己擁有這種“超能力”之後,他從捐獻全血改為捐獻血漿,以縮小獻血的間隔期,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據澳大利亞紅十字會下屬機構“生命之血”(Lifeblood)統計,從1954年到2018年,詹姆斯按照兩週一次的最小獻血間隔,總計獻血1173次。從他家到悉尼獻血需要坐一個多小時的火車,每個假期,詹姆斯幾乎都在前往附近獻血點的路上 [4]。
因為這樣的非凡善舉,詹姆斯在1999年獲得了澳大利亞勳章(Order of Australia),這項榮譽專門頒發給對國家或人類做出卓越貢獻和突出服務的澳大利亞公民。2005年,他又得到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成為全世界捐獻血漿最多的人,這一紀錄直到2022年才被超越。
很多人稱讚他是英雄。但詹姆斯謙虛地表示,獻血又不疼,他其實只是坐在安全的房間裡獻血罷了,同時還能喝杯咖啡,吃些點心 [5]。不過,詹姆斯害怕針頭。每一次針尖刺入他的手臂時,他都會扭頭看向別處。生命之血發言人耶馬·法克恩邁爾(Jemma Falkenmire)說,這時候她總會陪他聊聊天 [4]。

詹姆斯最後一次獻血的現場,身邊是曾經受到他幫助的母親和孩子們 | Australian Red Cross
在澳大利亞,Rh陰性的孕婦約佔全部孕婦的17%。她們在懷孕28-34周接種一劑抗D免疫球蛋白治療,嬰兒出生後再次接種 [3]。生命之血組織稱,澳大利亞只有不到200名抗D抗原捐獻者,但他們每年幫助約45,000名母親平安產下嬰兒[1]。詹姆斯的女兒特蕾西·梅洛西普(Tracey Mellowship)和兩個孫輩也是RhD免疫預防的受益者。
2018年5月11日,81歲的詹姆斯最後一次獻血,而他留下的血液仍在推動科學研究的進展。
在澳大利亞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醫學研究所(WEHI),科學家藉助詹姆斯和其他捐獻者提供的血液,尋找人工合成抗D免疫球蛋白的方法。
這項研究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對抗體進行分離和測序,二是尋找B細胞當中負責合成抗體的基因序列。將兩個部分的資料進行對比,就能找到有治療作用的抗體。
目前,研究團隊已經找到了數百種抗體,完成了實驗室測試,計劃先在男性身上開展臨床試驗,然後再用於孕婦[3]。研究者們將這個專案親切地稱為“瓶中詹姆斯”。
“熊貓血”的困境
儘管抗D免疫球蛋白已在歐美成熟使用50多年,但這種藥物目前仍未在中國內地上市。業內人士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受眾群體太小 [6]。國外藥物在國內上市,需要按新藥標準開展臨床試驗,這背後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而抗D免疫球蛋白生產成本高昂,並且與歐美人群相比,漢族人群中Rh陰性血型比例很低。利潤低加上市場小,藥企沒有動力開展臨床試驗。
然而,以中國的人口基數來看,即便是千分之三的人群,其絕對數量也不算低。目前,有需求的內地孕婦只能在部分醫院透過“港澳藥械通”政策購買,或自行前往港澳地區就醫 [7]。即便有渠道獲得藥物,繁瑣的過程也可能導致孕婦錯過接種的視窗期。而且,作為一種生物活性製劑,抗D免疫球蛋白對儲存溫度要求很高。患者自行購買或私人代購的藥物,可能因為儲存運輸條件不達標而失活。

Pixabay
據公眾號“北青深一度”報道,不少Rh陰性血產婦曾遭到醫院拒收,因為醫院擔心一旦發生大出血或者其他需要用血的情況,無法提供充足的血源 [8]。
而在醫療服務更加落後的地區,還有許多婦女由於不知道自己屬於Rh陰性血型,在生育上經歷了大量的痛苦。十多年前在四川,一名女子先後18次懷孕,嬰兒要麼胎死腹中,要麼產後夭折,直到第19次懷孕才被發現屬於Rh陰性血型 [8]。
對“熊貓血”認識不足,也阻礙了整個Rh陰性血型群體獲得更好的醫療救助。民間互助組織“中國稀有血型聯盟”發起人王勇曾表示,有超7成Rh陰性血者都是在患病或要用血時才知道 [8]。
民間互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問題,但是獻血需要滿足一系列條件:捐獻者要與受血者Rh和ABO兩種血型體系同時匹配,距上次獻血間隔一定時間,血液各項指標達標,以及不屬於“老幼病孕”群體。這樣層層篩選下來,再考慮地理位置因素,有需要的人不是總能獲得幫助。
許多參與獻血的Rh陰性血者都像詹姆斯一樣,有曾經受到幫助的經歷。但是,如果Rh血型檢測得到推廣,相關的科普知識得到普及,那麼就有更多的人可以認識到這種狀況,參與獻血,惠及他人的同時也造福自己。
參考文獻
[1] Vale James Harrison OAM. Lifeblood. https://www.lifeblood.com.au/news-and-stories/media-centre/media-releases-and-statements/vale-james-harrison-oam. <2025-03-01/2025-03-05>
[2] Ree I M C, Smits-Wintjens V E H J, van der Bom J G, et al. Neonat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 in alloimmune hemolytic disease[J]. Expert review of hematology, 2017, 10(7): 607-616.
[3] Kate Aubusson. The man who saved 2.4 million babies, and the lab replicating his remarkable blood.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https://www.smh.com.au/national/the-man-who-saved-2-4-million-babies-and-the-lab-replicating-his-remarkable-blood-20250220-p5ldpm.html. <2025-03-02/2025-03-05>
[4] Amelia Nierenberg. James Harrison, Whose Antibodies Helped Millions, Dies at 88.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2025/03/04/obituaries/james-harrison-dead-blood.html. <2025-03-04/2025-03-05>
[5] Rachel Treisman. James Harrison, whose blood donations saved over 2 million babies, has died. NPR. https://www.npr.org/2025/03/03/nx-s1-5316163/james-harrison-blood-donor. <2025-03-03/2025-03-05>
[6] 邱冰清. 看似“常見”藥,境內買不到 小眾群體用藥研發與引進不應被忽視. 半月談公眾號.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0ddcb3c6-7f05-4f59-9063-d56fe94db2de. <2024-01-04/2025-03-05>
[7] 林志吟. “熊貓血”女性二胎易現胎兒貧血如何解?這款藥藉助港澳藥械通在廣州落地. 第一財經. https://www.yicai.com/news/102171545.html. <2024-06-28/2025-03-05>
[8] 蒲曉旭. 被誤解的“熊貓血”| 深度報道. 北青深一度. https://mp.weixin.qq.com/s/UsECi2QE-3R7-CO2kbNmYw. <2018-10-25/2025-03-05>
作者:瑪雅藍
編輯:翻翻
封面圖來源:Australian Red Cross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