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醫生,卻名垂醫學史!榮獲國家勳章!從18歲到81歲,他拯救了240萬人的性命!

解螺旋設為星標  ⭐,才能準時收到推送哦~
解螺旋公眾號·陪伴你科研的第3967天
平民英雄
本文資訊來源:Lifeblood、New York Times等
2025年3月1日,澳大利亞紅十字會生命血液中心釋出訃告,全球最著名的獻血者之一被譽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 金臂人的James Harrison,於2025年2月17日在睡夢中離開人世,享年88歲。
圖源:Lifeblood官網
James Harrison從1954年(18歲)起開始獻血。2018年,他因超過年齡限制(這一年他來到了自己生命的第81個年頭)而停止獻血,總計捐獻了1173次,至今保持著獻血次數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然而,讓他出名並榮獲澳大利亞勳章OAM的並非是他超多的獻血次數,而是他透過自己血漿捐獻的抗D免疫球蛋白
想必不少兒科的朋友在教科書中見過它。是的,抗D免疫球蛋白正是預防與治療由Rh血型導致的新生兒溶血病的關鍵藥物。該種新生兒溶血病正是由與ABO血型並存的Rh血型導致的疾病。Rh陰性血的母親懷上Rh陽性血的孩子時,胎兒的紅細胞會穿過胎盤進入母親的血液迴圈,母體會因此產生針對性的Rh抗體,而這些抗體又會透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並破壞胎兒的紅細胞,從而導致這些孩子在出生時就腹脹、貧血、腦損傷或者是死亡。通常情況下女性在第一次懷孕時不會出現新生兒溶血病,它通常發生在女性生育二胎或二次懷孕的時候。但這個機率並不絕對,仍有部分女性在第一次懷孕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儘管Rh陰性血在我國屬於熊貓血,僅有4.04‰的人是該血型,佔比最高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也僅為9.9‰,然而考慮到我國的人口基數,存在相關疾病風險婦女與嬰兒並非一個很小的數字。至於白人中,約有15%左右的人是Rh陰性血,而黑人中該類人群佔比4%左右。
圖源:陝西省人民醫院
這也就意味著,從全球範圍來看,抗D免疫球蛋白的需求量十分龐大。實際上它早就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基本藥物清單。然而,這麼重要的藥物至今仍無法人工合成,其來源只有人類血漿。James Harrison是迄今為止全世界貢獻抗D免疫球蛋白最多最穩定的人。
實際上James Harrison本人和抗D免疫球蛋白的發現與逐步進入臨床應用然後到如今成為國際上成熟的藥品息息相關。生於1934年擁有Rh陰性血的James Harrison在自己14歲時(1950年)經歷了一場大型肺部手術,需要大量輸血,因此接受了來自10多位捐贈者,累計超13升的血液。在ICU裡醒來的他作為公益獻血受益者,James Harrison決心回饋社會。儘管害怕針頭,甚至到80歲最後一次獻血時仍舊恐懼針頭的James Harrison在同為獻血者的父親的鼓勵下,1954 年年滿18歲時開始了自己的獻血之路。
1992年的獻血場景,圖源BBC
時間來到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抗D免疫球蛋白的存在,也瞭解了Rh相關新生兒溶血癥。當時的澳大利亞墨爾本,約有10%的新生兒死亡都由於Rh相關新生兒溶血癥。身為穩定獻血者且擁有Rh陰性血的James Harrison就這樣被科學家們招募了。在檢測過他的血樣後,科學家們在他的血液裡發現了抗D免疫球蛋白。1966年,在開始獻血10多年後,James Harrison受邀參加了抗D免疫球蛋白的試驗,同年相關抗D免疫球蛋白“疫苗”被成功研製。自此,James Harrison的血漿開始隨著抗D免疫球蛋白的發展逐漸走進了無數的病房和人家。
在1960年代澳大利亞的抗D免疫球蛋白針劑被成功研製並進入臨床以後,James Harrison就從穩定捐獻全血變為每兩週穩定獻一次血漿。他還是1969 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Rh計劃(即Rh陰性血液捐獻者計劃)的創始人之一,該計劃是世界上第一批Rh計劃之一。此後,澳大利亞生產的每一劑抗D免疫球蛋白都來自哈里森的血液。
2018年最後一次獻血時他被自己幫助過的母親和孩子環繞
圖源紐約時報
是的,James Harrison的特殊之處不僅僅在於他的血液中含有抗D免疫球蛋白,還因為他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過的捐獻以及幾十年如一日的血漿抗體水平和質量。澳大利亞擁有200名左右的抗 D 捐贈者,每年幫助大約4萬5千名母親及其嬰兒。但能夠承諾定期捐獻且能夠生產足夠質量和數量的抗體的捐贈者很少,在因年齡停止捐獻前的James Harrison是其中的佼佼者。研究人員甚至都不確定為何他的體內含有如此高濃度的免疫球蛋白D,但推測與他手術期間接受輸血有關。1999 年 6 月 7 日,James Harrison被授予澳大利亞勳章(OAM)。
James Harrison曾說過:
“ it does not hurt, and the life you save could be your own. ”
這不是傷害,你救下的可能會是你自己的命。
這句話也真實的發生在了James Harrison的身上,由他捐獻的血漿所製成的藥物Anti-D救下的240多萬名新生兒中包括了他的外孫 Scott和他的重孫(Scott親兄弟的娃)。James Harrison的獻血之路伴隨著抗D免疫球蛋白藥品的誕生髮展與成熟。現如今他的血漿仍有不少存活在澳大利亞的實驗室中,它們被用來研製人工合成抗D免疫球蛋白,這個專案也因此被人親切得稱作“James in a Jar(罐中詹姆斯)”。

圖源谷歌

與海外成熟的抗D免疫球蛋白產業不同,抗D免疫球蛋白在我國算做新藥,且由於抗D免疫球蛋白到目前為止無法人工合成,而我國對血液製品進口有嚴格的限制和規定,故目前內地並無抗D免疫球蛋白進入市場。不過根據半月談的報道,受益於“港澳藥械通”,自2021年4月起,內地RhD陰性血孕婦可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用上抗D免疫球蛋白。
當然,會對人類血液製品進口嚴加限制不止有疾病傳播方面的考量。即便抗D免疫球蛋白擁有像James Harrison這樣優質的公益捐獻者,但在其發展的歷史和當前的產業現狀中依然有著相當多的倫理爭議。包括像James Harrison自己都曾於2007 年時,對向外國公司開放澳大利亞血漿捐獻的計劃提出抗議。但這一貿易開放源於對澳大利亞與美國自由貿易協定的審查,他們的抗議最終無濟於事。
目前指望國內能夠擁有像澳大利亞Anti-D計劃這樣的血漿捐獻計劃還是十分困難的,畢竟熊貓血佔比還是太少,分佈太散,且很多人甚至需要輸血以前都不知道自己是熊貓血,更逞論能夠捐獻抗D免疫球蛋白的人數。所以最希望的還是罐中詹姆斯計劃能夠早日順利取得成果,人造抗D免疫球蛋白可以早日進入國際與國內市場。
END
撰文丨解螺旋
排版丨解螺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