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巨頭的又一新戰場:vivo亮劍家庭機器人賽道

這不是跨界,是基因進化。
作 者張靜波
華商韜略出品ID:hstl8888
博鰲之夜,海風裹挾著科技革命的味道。
當宇樹等中國機器人初創企業,在全球大放異彩時,vivo宣佈了一個重磅訊息,可能改變整個產業格局。
中國消費電子的下一場戰役,打響了。
2025年3月,博鰲亞洲論壇。
vivo執行副總裁、營運長、vivo中央研究院院長鬍柏山站在鎂光燈下,發表了題為《科技為器,人文為道》的演講。
這次演講,極有可能成為這個手機巨頭的重要節點,因為胡柏山首次向外界官宣:
vivo成立機器人Lab,正式進軍家庭機器人行業!
這是vivo連續四年在博鰲亮相,也是其首次將機器人戰略推至舞臺中央。
據悉,vivo將聚焦家庭機器人領域,透過技術孵化與產品研發,推進家庭場景的機器人解決方案。
這一舉動早有伏筆。
早在2023年,胡柏山在《vivo會客廳》圓桌對談中就表示:基於公司在大模型技術和混合現實頭顯技術上的積累,vivo會順勢切入機器人領域。
此後,他又多次在公開活動中,進一步闡述了vivo對於機器人領域的長期規劃。
相關的落地措施,也在穩步推進。
在vivo 官網上,細心的人發現,公司正在全球招募機器人首席科學家。
從招聘需求上,我們能感受到這個手機巨頭的戰略雄心。成立機器人Lab,正是實現這一雄心的關鍵步驟。
在2025年博鰲亞洲論壇上,胡柏山還披露了更多關於家庭機器人業務細節,包括技術路徑和產品規劃。
不止vivo。
近年來,全球七大手機廠商都在積極佈局機器人行業。
蘋果在放棄汽車業務之後,悄然組建了家庭機器人專案,內部代號“臭鼬工廠”。
三星則早在2012年,就展示了人形機器人Roboray,具備奔跑功能和32個關節,並擁有大量技術專利。
機器人行業,過去雖有車企參與,但大多數玩家是初創企業,實力尚淺。
而今,隨著vivo等手機大廠的加入,情況正在發生微妙改變,或將深刻改變機器人行業的格局。
七大手機巨頭,儘管佈局路徑迥異,但傳達出的訊號很明確:機器人賽道,正悄然成為手機巨頭的第二戰場。
更重要的是,手機廠商天生就具備機器人基因。
“最合適做機器人的就是手機行業,甚至沒有之一。”
早在一年多前,vivo第一次表露出進軍機器人行業的戰略意圖時,胡柏山就曾做過這樣的判斷。
理解這句話,需要回到其商業本質上。
機器人,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新的人機互動方式,是聯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樑。
這個定義聽上去很熟,我們在手機時代,也是這麼定義的。要實現人機互動,必須有強大的軟硬體協同能力。
手機廠商,恰恰就具備這樣的能力。
以vivo為例,不但掌握晶片、影像、續航等硬體能力,同時還擁有大模型、作業系統、端側AI等軟體能力。
這些能力不僅機器人行業需要,更是vivo擅長的。
以大模型和端側AI為例,vivo自研藍心大模型,覆蓋從10億引數到1750億引數等不同規模,在多項權威評測中表現突出。
同時,藍心大模型還是全球首個支援端雲協同的十億級引數大模型。
影像更是vivo的核心能力。
vivo長期深耕移動影像領域,構建了一套領先的視覺感知系統。
很多人都知道,vivo的影像能力很強,在手機行業獨樹一幟,卻不知這種能力也是機器人實現智慧化的核心技術基礎。
如果我們把AI大模型看作機器人的大腦,那麼影像能力就是機器人的眼睛。
在這個領域,vivo自研影像晶片、VCS仿生光譜技術、SLAM空間計算等眾多技術,能幫助機器人實現更精準、更高效的環境感知。
不僅如此,vivo還組建了MR團隊,並計劃在2025年9月,推出vivo混合現實頭顯。
MR技術可提升機器人的空間計算和感知能力,是發展機器人的關鍵技術之一。
有了眼睛,有了大腦,機器人也就有了感知和決策能力。這兩項能力,也是機器人的核心能力。
按照胡柏山的說法,未來vivo將聚焦孵化家庭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
從晶片、移動影像到AI大模型……這種軟硬體協同能力,非一般企業能比。
尤其是,vivo全球5億多智慧裝置使用者的to C能力和生態,為機器人場景落地提供了廣闊的試驗場。
這種能力並非一朝一夕建成,而是脫胎於過去30年的經驗和技術儲備。
最近十年,vivo更在影像、晶片、AI等領域,不斷加碼投入,為進入機器人行業積累技術實力。
2018年成立AI全球研究院,2024年推出藍心大模型……
截至目前,vivo在AI領域已投入超過1000人的研發力量。MR領域的研發則更早,如今已進入原型機衝刺階段。
這些研發投入和技術儲備,是vivo進軍家庭機器人領域的最大底氣。
從這個意義上講,vivo決定做家庭機器人,是使用者所需,更是其技術基因的延續,是一場完美的技術複利。
做汽車,還是做機器人?
過去幾年,外界對於國內手機巨頭的戰略選擇,一直猜測不斷。
從直觀上看,汽車已成為當下最熱的賽道之一,無論規模還是受關注度,似乎都是更好的選擇。
手機廠商跨界造車,也確實成為一股潮流。
對vivo來講,造車也並非難事,隨時可以啟動,但vivo最終卻選擇了家庭機器人這個目前還不成熟的賽道。
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但其實,這恰恰是vivo價值觀的又一次體現。
多年來,一直埋頭種因的vivo,在選擇一個產業或者新賽道時,並不會去看是不是風口,而首先會審視:
它與vivo的核心能力,是否匹配?公司能不能在這個領域,為使用者創造價值?
這種從使用者需求出發,堅持在自己的能力邊界內做事,一直是vivo的風格,也是其能夠多次穿越產業週期的關鍵。
相比汽車行業,機器人行業無論技術的複用性,還是使用者場景的連續性,對vivo而言都是更好的選擇。
事實上,哪怕機器人行業,vivo也並非全部都做,而是聚焦於自己擅長的消費級市場,即個人和家庭場景的機器人產品。
這個選擇與蘋果如出一轍,這也是vivo這樣的消費電子企業最擅長的領域,它們更懂C端使用者。
在家庭機器人領域,vivo也並非大包大攬,而始終堅持產業共榮理念。
具體來講,vivo只做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因為這是其擅長的事情。至於機械臂、靈巧手和機器人身體,則交給產業鏈合作伙伴。
雖然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目前條件還不成熟,但業內人士看來,這將是手機之後,人機互動的又一次重大革命。
事實上,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截至2024年,全球工廠執行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已經突破472萬臺。
僅在中國,就有198萬臺,而且還在以每年超過50萬臺的速度,高速增長。
隨著技術的進步,機器人最終走進千家萬戶,並非遙不可及。
一方面,數字世界,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大模型,不斷迭代,能力越來越強,成本則越來越低。
另一方面,物理世界,以宇樹科技為代表的人形機器人,無論關節的精度,還是擬人操控等方面,也都在持續進化。
然而目前,這兩個世界之間還是割裂的狀態。
vivo在手機行業,長期扮演了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橋樑,這是vivo所擅長的,是其價值所在。
未來,在機器人行業,用胡柏山的話來講,vivo將繼續扮演橋樑的角色。
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久,體驗閉環的原型機,大概需要三到五年時間,to C商用可能還要更久一點。
但胡柏山也表示,在這個過程中,不排除會沿途下蛋,針對一些特定的使用者場景,推出特定功能的家庭機器人產品。
最終的目標是,與產業夥伴一起,讓技術走出實驗室,讓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
這是一個宏偉的目標。
今年,也恰逢vivo成立30週年。這個手機巨頭,如今正站在新一輪產業革命起點上,迎來一個或許比手機更大的戰略性機會。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韜略》,為了便於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標華商韜略公眾號,感謝支援,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葛雨辰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絡:010-65580525
[email protected]  周總監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號【華商韜略】原創內容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