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我是王耳朵
來源 | 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前幾天,去老友張哥家串門。
沒想到這個五大三粗的北方漢子,竟然在看了一條新聞後,紅了眼眶。
影片裡,一位父親在家中登高幹活不慎跌落,躺在地上久久無法起身。
這場意外,父親一直瞞著家人。
女兒放假回家檢視監控發現這短短20秒的鏡頭,瞬間淚崩。
直到那一刻,父親依然沒有告訴任何人,甚至連醫院也沒去。
唏噓良久,我從張哥口中得知,原來他也曾遇到類似的狀況。
6年前,他還是一個普通的城市打工人。
父親騎車的時候摔傷了胳膊,連擰毛巾都不住地顫抖,第二天卻仍堅持去工地幹活。
等到他從母親口中得知這件事時,居然過去了兩三年,父親的手為此還落下了病根。
“如果當初我再爭氣一點,我爸也不至於老了還這麼辛苦。”
我能看出張哥的慚愧和懊悔,但是我想說的是,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母”啊。

天涯上有一個歷經十年的老帖: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離開家的日子裡,爸媽過著怎麼樣的生活?”
直到現在,這個帖子依然被網友不斷提及。
從陸陸續續的回答裡,可以看到滿屏的感動和心酸:
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父母藏著太多的“不體面”。
在《新京報· 剝洋蔥people》上看到一個故事。
出生在沂蒙山區的陳小冬,由於常年在外地工作,給老家安裝了監控。
本是因為母親去世後,方便照看獨居的父親,沒想到接下來的一幕幕卻讓他無比揪心。
父親已經六十多歲了,可是老人總是閒不住。
地裡的農活放不下就算了,秋收結束,竟然還要騎著電動三輪去養殖場打零工。
一天80塊錢的工資,常常要從早上七八點忙到晚上六點多,天黑透了才回家。
入秋後,北方的夜很涼,父親黑燈瞎火,冷鍋冷灶的對付著。
最讓他難受的畫面,是“父親抬個矮板凳坐在家門口,呆呆地望著院外的那條車來車往、人去人回的小道,狗子趴在不遠處。”
“67歲的人,看上去瘦削而衰老,說他76歲也不違和。”

影片無聲無息,卻無時無刻不讓陳小冬的內心飽受煎熬。
想起一句話:
“父母親,對於一個年輕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擋風遮雨,給你溫暖和安全。
可一旦你離開它,即使你會想它、愛它,也很少會關注它,瞭解它。”

在上面的故事裡,陳小冬有一句頗為沉重的感慨:
“父親承受的孤獨,是我沒法想象的。”
相信為人子女的我們,都曾許下過孝敬父母的諾言:
“長大了我養你們;給你們買大房子;帶你們去旅遊;給你們錢花……”
但是長大後,我們慢慢發現我們連和父母見上一面都成了一種奢侈。
前幾年,網路上曾發起過一個名為《讓一億人觸目驚心的不在場證明》的社會調查。
結果發現:
作家荊方曾在《新週刊》上說過一個故事。
他們姐弟三人分別住在北、深、廣,為了照顧老家的父母,特意請了一個保姆。
可有一段時間母親總是抱怨保姆小偷小摸。
不過姐弟三人瞭解之後,知道保姆並沒有做過。
但是為了安撫母親,他們在家裡裝上了監控。
於是,母親在家裡的一點一滴全都呈現在了孩子們眼中。
他們也終於知道了母親“無理取鬧”的原因。
沒有安裝監視的時候,他們僅憑電話溝通,父母總是不停地和孩子們說著身邊的趣事,讓人感覺他們的生活“豐富多彩”。
安裝了監視器後,他們才知道:
“父母的日子,是被大段大段的空白鋪滿的。這些空白是荒蕪的原野,沒有莊稼,不收割希望。”
他們每天看著“並不感興趣”的電視節目,有時候整晚不說一句話。
尤其是天寒地凍的冬天,父母甚至一整天都坐在沙發裡,固定的姿勢,固定的位置,看著同一個頻道,直到睡覺。
每次打電話父母都會問孩子們的歸期,但是他們總是用各種藉口搪塞回去。
直到這時,荊方才恍然大悟:
母親撒謊說保姆偷東西,是想引起孩子們的重視。
“監視器把這荒蕪的真相,攤開在我們姐弟三人的心裡。異鄉的我們,遠遠看著這大片的荒蕪,靜靜地,日復一日地,吞噬著衰老的父母。”
父母總是在我們沒有留意的時光裡,獨自老去,等我們發現父母變了,也許父母早已老得不像樣子。


但即便孤獨如影隨形,父母想到的,仍是不給我們添麻煩。
開頭影片裡的那位父親,摔得半天爬不起身,卻依然對家人三緘其口。
陳小冬的父親,直到今年因為車禍導致腰傷發作,才在兒子的反覆勸說下來到他工作的城市一起生活。
荊方的父母忍受著無盡的孤獨,雖然使了“小心機”,可每次在詢問孩子們“什麼時候回家”無果後,依然選擇了沉默。
更讓人動容的是監控下的這一幕:
廣西的黃先生,在廣東中山做生意。
一天,他從家中的監控發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親摔倒在地。
母親用盡全身力氣,勉強將他扶起。
看到影片的第一時間,黃先生給家裡打去電話,想將父母接到身邊照顧:
“一分鐘都不能等,你們馬上收拾行李,我去接你。”
那一刻,電話兩頭,母子倆早已經泣不成聲。
但是父母卻不想給兒子帶去麻煩,拒絕了他的要求。
在中國,不知道你發現沒:
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是一種倒掛。
不是兒女在孝敬父母,而是父母在“孝敬”兒女,甚至是兒女的兒女。
即使老了什麼也做不了了,也在儘量減少孩子的負累。
而這一切,在成為父母之前,為人子女的我們並不能真正理解。
就像《你在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中說的那樣:
“他們向前走。他們向遠處走。
那些曾經讓他們感到自身價值的東西——母親的贊同,父親的點頭,都已經被他們自己取得的成績所替代。
直到很久以後。當他們的皮膚變得松垂了,心臟變得衰弱了。
他們才會明白:他們的故事和他們所有的成就,都是基於父母的經歷建立起來的,就像生命之河裡的石頭,層層疊疊。”

在我動筆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突然看到張哥發了一條動態。
趁著週末,他回了趟老家,在屋裡屋外給父母安裝了兩個監控。
他說,小時候他很討厭父親的打鼾,但是昨天他特意在父親睡覺的時候,把音量調大,遠隔千里聽到父親如雷的鼾聲,讓他倍感踏實。
還說以後有空就會帶著妻子和孩子回家看看兩邊的父母,等疫情結束了還要帶他們環遊全國。
中國式父母,都有一句口頭禪:
“不是孩子不孝順,他們太忙了,我也幫不上什麼,不能再給他們添麻煩。”
可是你要明白:
父母不拿孝順綁架你,是父母的寬容和慈愛,你卻不能因此心安理得地放任自己,對父母不管不顧。
因為生命是一場輪迴,我們是父母的孩子,也終將會是孩子的父母。
看過一本書:《父母離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
從中我總結了20件小事,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1、為他們做飯
2、教他們使用智慧手機
3、帶他們去旅遊
4、帶他們去你工作的城市轉轉
5、定期舉辦家庭聚會
6、記得照全家福
7、給他們的準備生日禮物
8、經常給他們打影片電話
9、和他們聊聊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10、問問他們相識的趣事
11、為他們慶祝結婚紀念日
12、問問他們曾經擔心過自己的事
13、問問他們現在的煩惱
14、和他們一起大掃除
15、陪他們逛街
16、鼓勵他們完成心願
17、問問自己名字的由來
18、讓孩子記住他們的名字
19、買回他們最喜歡的東西
20、常帶愛人和孩子回家
《論語》中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在父母快速老去時,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追上他們老去的腳步。
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這裡啦~我們在外打拼的日子裡,父母承受了太多的孤獨心酸。
新的一年,多回家陪陪父母,無法陪伴的日子,也可以送長輩一本可以聽書的日曆。
自帶感應小夜燈,一開啟就治癒人心,給自己,給孩子一本”點亮人生”的高顏值日曆!
一本聽書日曆=366本好書精華+366句朋友圈文案+366幅唯美插畫+溫馨小夜燈
原價138元,十點全年超低價僅需98元,實在是太超值了!
全家一起聽,既是暖心陪伴,也是漲知識的寶典~
點選下方貼片就可購買
「 2024十點讀書聽書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