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美股大跌,跌的有點慘不忍睹,在盤面上幾乎找不到任何樂觀跡象,納斯達克跌了4%,道瓊斯跌了2.08%,特斯拉跌了15.43%,英偉達跌了5.07%,反倒是一直跟跌不跟漲的A股,今天以紅盤收尾。
在各式各樣的社交平臺上,洋溢著“美國要完蛋”的節奏,大批大批的炒美股的股民對特朗普破口大罵,畢竟損失了錢是真的,外加上這段時間特朗普的一系列操作,比如和歐洲翻臉,拋棄烏克蘭之類的,更讓國內一幫信奉西方價值觀的網友感覺到破滅,所以特朗普這段時間別指望有什麼好詞。
先說美股大跌的問題,跟大家說一個人:但斌。
2024年8月4日,巴菲特減持,以及囤積現金的訊息傳來,但斌表示不跟:

且在8月5日,但斌發了一篇文章:

這是目前但斌私募的情況:跌了14個點

隨後但斌發了一個帖子:

但斌認錯了嗎?沒有。
顯然他還是把這個事情歸咎在特朗普身上,然而巴菲特早在去年8月份就減持了,這個事情他明明知道,不但知道,還曾經辯過,他所謂的持倉美股的理由,哪一條巴菲特不知道?
在美國AI欣欣向榮的時候,為什麼巴菲特最終減持了?這就問題所在。
從一開始,美股AI的這一波泡沫就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deepseek只是在下面加了一把火,看好美國AI實際上暗藏著一個前提:美國會吃掉AI的絕大部分份額,但凡對AI有了解,翻一翻發表論文的哪些名字,鋪天蓋地的中國人,想復刻90年代以來美國在網際網路的壟斷地位已經註定是失敗的。
美股大跌當然是壞事,不過既然網際網路上都是罵特朗普的,我來對沖一下,說說目前特朗普政策的好處,不管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
從奧巴馬時期美國一直談論“製造業迴流”,迴流了十幾年,什麼用都沒有,而這次大跌讓我看到了美國製造業迴流的一線希望,在歷任的美國總統裡面,只有特朗普是真的執行了製造業迴流。
特朗普的章法看起來很散漫,今天一個政策明天一個政策,其實歸結起來還是很容易找到共同點的:
第一,減少美國政府開支,裁員,並且減少美國力量的外部投放,節省資金,特朗普是我見過所有的美國總統裡面,是真的希望解決美債問題的總統。
第二,拉高關稅,減少外部工業品的衝擊,為國內的製造業營造良好的條件。
第三,打壓美股,減少資本市場的收益。
第四,促進美加墨經濟的一體化,排斥域外經濟體。
資本市場對製造業的影響
疫情時期,美股出現了好幾次熔斷,納斯達克指數一度崩到6631點,美聯儲無限量化寬鬆後,美股一路暴漲,到2025年1月30日,衝到了20204點,不過五年的時間,這翻了多少倍了?
而由於拜登的發鈔政策,通脹一直居高不下,在2024年第四季度,眼看著通脹要下去,已經到了3%,結果今年2月份,通脹反升到3.1%,這就意味著美聯儲的利率政策根本無法改變。
4.5%的基準利率,決定了其貸款利率不會低,製造業辛辛苦苦,一年利潤才幾個點?不說那些比較低端的行業,就說高階的行業:
英特爾,AMD,英偉達,這三家公司有什麼不一樣?
英特爾,2024年淨虧損188億。
AMD,2024年淨利潤16億。
英偉達,2024年淨利潤297.6億。
為什麼有這麼大區別?其中有一個重大區別是:英特爾迄今為止依然有晶片代工行業,也就是製造業。
2023年英特爾代工部門虧了近70億。
2024年英特爾代工虧損 134 億美金。
而AMD早在2012年就把代工廠給甩乾淨了,該說不說,還是英偉達有先見之明:它壓根就沒代工。
如果你是一個美國的投資者,你會怎麼選?
這幾年下來,即便你買了美股的指數,都賺麻了。而一旦你投資了製造業,英特爾就是下場。
在金融部門撈錢這手,別說美國公司,連中國公司都知道了,去年A股有一個事情鬧得沸沸揚揚,萊克電氣事件。
簡單的說,是上交所發現萊克電氣一邊進行大規模的短期借貸,一邊賬面上明明就有現金,那你為什麼要借貸?存貸雙高往往是財務造假公司的特徵,這是引發上交所關注的原因。
萊克電氣回覆也很簡單:該公司產品不少是出口的,當出口獲得的美元,直接放在銀行吃美國的利息,那麼國內生產缺錢怎麼辦?簡單,貸款。
由於中國和美國存在利差,萊克電氣就要套這個利,合理合法。

光一年利息就收了3個億。
而萊克電氣2023年的淨利潤,也不過11.17億。
美國搞金融,都已經傳染到中國的上市公司,連中國搞製造業的企業都會用這個方式去套利。
在這種環境下,誰要在美國乾製造了?瘋了?
對於股票有點了解的人都會有這個心態:股票漲三天,班都不想上了,但是如果美股漲個十幾年呢?
這就是目前的一個情況。
美國所有的製造業減稅補貼都失敗
在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進行了種種的減稅,促進了一部分美國域外資金的迴流,這裡面典型的就是蘋果,但是整體來說,減稅政策是失敗的,2018年美國股票回購達到了高潮,特朗普的減稅並沒有轉變為美國的實際工業生產,而成了資本市場的玩具。
拜登的工業補貼也大差不差。
其實稍微動點腦子都想得到,如果僅僅靠發個補貼,減個稅,媒體配合嚷嚷幾句,美國就神奇的再工業化了——本身是不是太兒戲了?美國自己的工業化大發展是在南北戰爭之後,那是付出了很多鮮血和生命的代價,二三十年美國工業化,同樣是無數的美國人坐在塔吊上,拼命趕著工期,美國去工業化時間太久了,早就忘記了自己當年工業化是多麼的艱苦。
就目前美國資本市場的玩法:美國上市公司僱傭了職業CEO,這些CEO普遍和公司簽訂了協定,公司股價一旦到達一定程度,那麼CEO就能獲得鉅額獎金,在這種激勵之下,CEO是有動力真正的改進公司來讓股票價格上升,還是採取回購股票來讓股票價格上升?這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
這裡面典型代表就是傑克韋爾奇,此人掌控通用後,砍掉了很多部門和未來會很有價值的產品線以及看似不能創造股價的研發部門,同時通用大規模的金融化,追求高財務回報率,在通用股價頂峰的時候辭職,出書,名望無限,通用過度金融化在他卸任後惡果終於出來了。
但是這也不能單獨的就怪傑克韋爾奇,因為在傑克韋爾奇掌權的那個時刻,新自由主義遍佈全世界,除了有限的幾個國家,比如說中國還在老老實實的乾製造業,其他的國家,哪怕是比較窮的國家,例如前蘇聯時期的一大票國家,波蘭,匈牙利之類的, 都經歷過去工業化,為股東帶來回報在當時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這股惡劣的風氣不但蔓延到了製造業,甚至連高階服務業都不例外。
要剎住車就必須出重拳, 資本市場的收益率不能大於製造業的收益率,否則根本沒人願意幹製造業,很多人對巴菲特崇拜之極,可是想想伯克希爾·哈撒韋以如此大的體量,如此高的收益率,這錢是從何而來呢?
金融這個行業整體就出了問題,早先金融活動本身就是為了分攤風險,經過這麼多年的變化,風險沒有分擔,金融自己倒是成了風險,越來越大而不能倒。
特朗普政策問題
這幾年美國政府有一個突出的特徵,就是希望模仿中國的產業政策,無論是特朗普還是拜登都是如此,晶片法案是典型的,但是從結果來說,都不能說是差強人意,簡直是東施效顰。
產業政策不是拍著腦袋就下來的,需要配套的相關政策,舉個例子吧:拜登希望臺積電在美國投資,在美國建廠,這是好的,但是人才問題解決不了,這時候就應該進行特批,給予這些員工美國國籍,而且還不能一口氣給,原因在於目前的美國製造業薪水太低,如果真的給了,那這批員工百分之百的跑掉了,臺積電相當多的員工都是博士起步,研發靠肝。
讓這批員工在臺積電呆一段時間,然後美國陸續培養出一批人才,配合打壓金融收益,對晶片產業進行補貼,內外一起下手,這才有成功的可能,也只是可能,產業政策不確定性問題多了去了。
舉個例子,臺積電先從美國招了一批白人到臺灣受訓,此後又被派到工廠,臺積電本質上屬於高薪勞動密集型產業,半夜加班是經常的事情,而且由於屬於製造業,需要高度的服從性,白人非常不習慣。
這且不說,前段時間美籍員工聯名把臺積電給告了,原因是:臺積電歧視以及敵視非東亞裔員工,以及“性行為不端”之類的指控,有足足30名非東亞裔員工集體訴訟,狀告臺積電管理層當著一堆人的面,說他們懶惰,愚蠢,“僅僅因為他們是美國人”。
倒反天罡了,歧視美國人起來了。
實際上臺積電臺灣員工也多有抱怨,美國工程師薪水比較高,還不用值夜班,甚至不願意聽從主管命令。
在這種衝擊下,解決不了一個員工問題,臺積電就只能依賴從臺灣來的這批員工,而根本無法美國化。
美國缺乏相對應的人才,需要大量的從國外引進,而這又必然觸碰到MAGA的基本盤。
王朝末期的問題
記得四川保路運動麼?這可是推翻清王朝的關鍵點。是因為有了四川保路運動,才有了後面的武昌起義。
當年清政府想修川漢鐵路,四川鄉紳強烈要求商辦。
放今天讓那幾個奧派知道了,又開始唸經了,什麼私有企業效率高,什麼這個那個的,結果搞了好多年,鐵路影子都不見,於是清政府要求收回國有,交給美國人來修。
為什麼?因為民營資本效率太低啊。籌錢幾年了,鐵路一根毛都沒有。
幾個管理層瞞著股東跑到上海去投機炒股,好巧不巧,碰到橡皮股災,虧了,這虧了被人知道了得了?於是找清政府要錢補損失,你不補我損失,那我就不讓國有,清政府覺得莫名其妙,你虧了關我什麼事?
然後那幾個心一橫,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開始了。
這個事情從頭到尾……當然咱們歷史書可能不是這麼教的,因為有革命史觀,但事就是這麼個事。
在整個保路運動中,趙爾豐在歷史上不是光彩角色,但是你說趙爾豐這個人很壞嗎?不是的,趙爾豐這人其實挺冤枉,他做出很大功績的,川藏改土歸流,打破英帝國主義陰謀,鞏固中國國防,包括保路運動,他其實都算是很妥協的。
而保路運動另外一個人錫良,他是從山西幹起,前幾年疫情,大家突然開始科普伍連德來收拾鼠疫,知道伍連德誰任命的麼?就是錫良,他是力挺伍連德的。當年錫良為解決東三省的鼠疫問題是出了不少力的。不僅如此,錫良還是非常出名的清末立憲派,力主君主立憲,搞內閣制,你不能說這個人反動吧。他是出名了的清末重臣,整頓吏治、財務、興辦礦業、開墾荒地、整頓巡防,並興辦育才,整頓軍備、修築鐵路、禁止鴉片,做了很大貢獻的,歷史對他評價還很高。
清末的事情就是這樣的,它非常複雜。
你就看著好像事情慢慢往好的方向發展了,然後一下子的就崩掉了。
怕就怕美國的製造業沒有搞起來,但是激烈的通貨膨脹就吞噬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