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經濟學,要學會對經濟學家祛魅

文丨張是之
統計局剛剛公佈了上半年的一些經濟資料,這些資料和真實感受到底有多大差距,這裡就不多說了。
就在前幾天7月11日,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CF40)就發了一份研究報告。
這份報告由執行院長郭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兼東亞研究所(EAI)所長席睿德(Alfred Schipke)共同完成,報告給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如果你去看一下他們的分析和建議,你一定會祛魅。
你就知道,北大、清華、新加坡國立大學,這種響噹噹的名校頭銜,他們從分析方法論,到具體的政策建議,都是多麼不靠譜。
這份報告的題目是《中國經濟路徑:解讀宏觀經濟趨勢與結構性改革》,報告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是:中國經濟在2024年因財政支出減少和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而導致總需求顯著減弱。
注意他們的核心表述,經濟形勢表現不好的原因是,“財政支出減少”和“房地產深度調整”,而導致的總需求減少。
落腳點,還是在總需求上。
很明顯,這就是典型的凱恩斯主義思維。
他們認為:短期看,2025年前幾個月穩健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工業產出,這得益於房地產市場初現企穩跡象和居民消費的韌性。
他們的觀點是,今年前幾個月的穩健,原因是房地產初現企穩。
可惜打臉來的太快,他們的報告是7月11日釋出的,而7月15日統計局的資料是:1—6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1.2%。
同比下降11.2%,這恐怕不能叫作企穩吧?
他們最後的結論是:持續的低通脹、謹慎的民間投資以及美國關稅帶來的外部風險加劇,凸顯出宏觀經濟復甦根基尚不牢固,容易受到新的不確定因素的衝擊。
所以最後他們給出的政策建議是:要儘快提振國內消費需求的。
具體一點就是,中國必須採取更有力的逆週期政策來保持穩定增長,同時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
他們建議在三個方向上發力:
第一,在財政方面,政府應考慮額外推出1-1.5萬億元人民幣的增量一攬子計劃,明確針對居民消費,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減少預防性儲蓄並提振內需。
第二,利率方面,他們建議,銀行應考慮進一步降低政策利率。
第三,採取刺激措施與結構性改革,尤其是要需要加強教育、醫療和養老金體系。
簡單來說,他們把經濟下行的原因還是歸咎於需求不足,消費不振。
而給出的解決辦法就是他們所謂的“宏觀大禮包”:財政多花錢,降低利率,繼續刺激。
這些專家給了很多建議,但是他們從來不提一件最關鍵,也是最根本的事,那就是,錢從哪裡來?
搞1.5萬億的增量刺激,那麼請問,這些錢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首先要清楚一個常識,那就是政府是不直接創造財富的,他們調動資金來刺激經濟,錢只能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徵稅;第二種,就是放水,搞通脹。
但是很明顯,這兩種方式,都對經濟有傷害。徵稅會打擊生產積極性,而放水則是在稀釋財富,同樣會打擊生產。
奧地利學派有個觀點,那就是“正義即效率”
換句話說,你這些措施,如果是不正義的,那麼一定會傷害經濟效率,一定會讓經濟受到傷害。
透過徵稅刺激經濟的本質是什麼?是張三指揮李四,去收王五的錢,然後拿給趙六來花。
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曾經總結了4種花錢的方式:最高效的是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其次是花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第三是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最後一種效率最低,最容易產生浪費,就是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
而透過先徵稅後刺激經濟的方式,就是這種方式。
很明顯,無論是北大國發院的黃益平,還是香港的金刻羽,他們的觀點多錯的非常淺顯,也非常荒謬。
這種觀點能夠登上大雅之堂,真的是非常悲哀,是整個經濟學的悲哀。
而且這種建議如果真的落地,那不光是荒謬的問題了,而是政策毒藥的問題了。
他們最大的問題,一是認識不到“正義即效率”的問題。
另外一個大問題就是,本末倒置。
消費本來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但她和很多經濟學家一樣,把消費當成了調節經濟的手段。
結果一定是適得其反,好心辦了壞事。
什麼才是好的建議,怎麼才能讓經濟變好?
最簡單、最有效,也是最好的辦法,那就是八個字:減支降稅,放松管制。
減少政府支出,減少不必要的福利支出,然後給企業減稅,給個人所得稅減稅,拿開那隻管不住的“有形之手”。
我們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是這樣,最近米萊在阿根廷取得的成績也是這樣。
都說歷史不能重複,但是拋開現象看本質,每個國家的興衰,幾乎都是歷史的重複。
請大家記住:徵稅放水皆毒藥,減支降稅才是解藥;正義即效率,干預即代價。
2025-07-16
今天鄭重推薦張老師的新品“張是之經濟圈”,簡單來說,這個下單是“買一得三”:
一個是我的經濟學的教學影片;
二是圈子裡其他內容資源和社群討論;
三是我們智谷趨勢的趨勢研判。
定價499,現在上新優惠只需要365。
下單後停留三秒鐘,會彈出一個微信二維碼,加上我們客服微信,拉你進群。
張老師本人微信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