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和奧運會相關的故事

那些

和奧運會相關的故事

ABOUT
OLYMPIC

在我的時間觀裡,巴黎奧運會好像比我想象的要來得快一些,總感覺東京奧運會還沒過去多久,但細細想來,似乎相隔三年的奧運週期裝進了許多許多事。
所以奧運會所承載的情緒是群體性的,大部分中國人對於奧運都有著別樣的熱情,不論ta平日裡是否熱愛體育,到了奧運會,多多少少都會關注。
我採訪了一些親友,他們之中有曾經參與奧運會建設的親歷者,有現在正在奧運會轉播的崗位上實習的學生,也有萬萬千千的觀眾中的一員。
來聽聽這些和奧運之間的故事吧。

“2001年申奧,我參加街道為奧運選拔的社群保安,從100多人選拔出14人,我是其中一員,當時很高興、很光榮啊,不但有收入、有保險,還可以保一方平安…我們當時由辦事處綜合治理辦公室管理,透過基礎培訓後,我們穿上了統一制服,於2021年7月13號申奧當天正式上崗。我們的任務是保街道轄區居民平安、衛生乾淨、環境整潔,為申辦奧運做好底層工作。第一天上班就加班了,因為當天晚上將會揭曉北京申奧能否成功,晚上八點左右,薩馬蘭奇宣佈:China!北京!在現場的人沸騰了,但我更能感受到全國各地都在歡呼雀躍。正是在這個時刻,我真正感受到了祖國走向了強大,再也不是小時候看《霍元甲》裡說的“東亞病夫”了…那第一天上班回想起來就在眼前。
年輕的時候不懂奧運會是什麼,沒在意過,以為他們是在玩,可一屆一屆地看下來,才發現場上的運動員都是那麼好勝,後來才知道,奧運會對於國家而言是榮譽、強大的象徵。看的奧運會越來越多,越發感覺到這些運動健兒們的付出真的不容易,讓人感動。”
所以
奧運,不只是一場比賽
也是生活
“北京奧運會的時候我才四歲,我和我奶奶一起從家走到鳥巢,在鳥巢旁看到了好看的花壇,找人給我們拍了照片。雖然當時我不懂奧運會是什麼,但是那年才四歲的我開始感覺到的北京展現出了煥然一新充滿活力的樣貌,滿大街都是北京歡迎你的旋律,看到了好多白色的人我第一次進中央電視臺,我還買了鳥巢水立方的紀念品。
今年巴黎奧運會,我已經是大二的學生了,我也參與了這次奧運會的直播運營。我第一次進中央電視臺,熬夜盯著直播,雖然很困但是第一次全程看了曲棍球和沙排的比賽。沙排女子比賽中的女性都充滿力量,比分咬得很緊也猜不出勝負,昏昏欲睡的凌晨三四點竟然因為競技體育而心潮澎湃,作為一個不看體育比賽的人真的在這一刻get到了競技體育的魅力。”
所以
奧運,不只是一場比賽
也是經歷
“世事無常,新冠病毒席捲全球,奧運會推遲一年舉辦。小組賽首戰,中國女排以懸殊的比分0-3不敵土耳其女排,令人大跌眼鏡。隨後0-3脆敗於美國,2-3遭俄羅斯奧運隊逆轉,提前宣告出局。人們呆住了,一首名為中國女排的壯美樂章,還未進入高潮就匆匆畫上了休止符。現在我們回看這幾場比賽,失敗的原因不難看出:朱婷的手腕傷勢嚴重影響了她的發揮,而即使朱婷發揮出百分百的水平,這支體系穩定的隊伍已被別國摸透仍是不爭的事實。無緣八強的結果已成定局,還有兩個對手——新貴義大利和奧運魚腩阿根廷。迎戰義大利,中國女排已無慾無求,郎導果斷變陣,李盈瑩接過朱婷大旗,丁霞顏妮等老將也被悉數換下,這支奇兵令義大利接招乏力,0-3草草簽下城下之盟。最後一戰,姑娘們兵不血刃,3-0輕取阿根廷,結束了此次奧運會的旅程。
無緣八強,幾乎沒有人能想到這個結局。可當我們靜下心來思考女排帶給國人究竟是什麼的時候,便不再糾結於戰績的一時優劣。誠然,冠軍是對拼搏者最好的回饋;可拼搏者的價值未必需要一個冠軍來實現。數十年風風雨雨,幾代人熱淚盈眶,中國女排精神,已然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縮影,她早已超越了體育,引領一代又一代青年奮勇向前。未來,郎平卸任主教練,27歲的朱婷,31歲的丁霞,34歲的顏妮會一個個淡出一線,可當新的一批隊員頂上來時,我們發現女排精神從未改變。最後一場比賽結束時,賽場上響起《陽光總在風雨後》的旋律,隊員們流著淚與郎導作別。很遺憾,郎平在球員和教練時代都功勳萬千,卻沒能給自己一個圓滿的結局。可是,當接受記者採訪時,她說出這樣一句話:“只要隊風在,中國女排早晚會衝出來。”是的,屬於中國女排的傳奇遠未結束,那份曾經激勵國人的力量,那顆躍動著的熱忱之心,一併我們的熱愛,永不泯滅。”
所以
奧運,不只是一場比賽
也是精神
“我出生在2003年,巴黎奧運會是我經歷過的第六屆奧運會。
2004年雅典奧運會,奧運聖火回到了神殿,但那時的我還不到一歲,還不知道奧運會是什麼。
2008年北京奧運會,那是我距離奧運會最近的一次。那屆奧運會在我所在的國家和城市舉辦,我和那些世界最頂級的運動員只有幾公里的距離,但我已經忘記了那時關於奧運會比賽的一切,只記得記憶中有幾個詞不斷重複,鳥巢、水立方、國家體育館…我媽後來和我說,08年奧運會的時候我正被她強拉著去學游泳,在游泳館裡我一直在偷懶,別的小朋友都在水裡遊,我就在岸上玩,教練問我,我說,教練,我再歇一會。其實我一點都不記得,只記得腦海中似乎搖晃著類似於游泳館樣貌的光影,但是我媽記得很清楚。
2012年倫敦奧運會,那時我已經上小學了。但那時我對體育並沒有什麼興趣,只依稀記得幾個屬於12年那個夏天的名字,比如葉詩文,十二年過去,她又站在了奧運會的賽場上,祝福她能在巴黎擁有一段完滿的旅程。
2016年裡約奧運會,我對於奧運會的記憶開始逐漸清晰。那個夏天,我小學畢業,我記得中國女排一路披荊斬棘再次奪得奧運會冠軍,我記得沒有詹姆斯的美國男籃大殺四方,我記得寧澤濤身負全國期望卻鎩羽而歸。
2020年,疫情肆虐,東京奧運會推遲到21年舉辦。我對東京奧運會的記憶多是一些賽場之外的軼事:“陰間”的開幕式,備受吐槽的奧運村設施…那一年,我正值高二升高三,幾乎沒怎麼看比賽。關於東京奧運會的記憶,也如同疫情時代一樣,變成了塵封的相片,沉在了記憶的一角,翻撿出來時已經被灰色覆蓋。”
所以
奧運,不只是一場比賽
也是每個人
如果你需要傾訴,或者你遭遇了人生的秋冬,請在後臺留言,我們會在這裡!
圖 | 來源網路侵刪
編 | 一顆蘋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