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秋秋
來源:深度育兒(ID:baomabaobao)
◐
娃小時候,那個貼心呀!
母子關係和諧,每天不是親親就是抱抱,倆人和平相處,關係好得羨煞一旁有點多餘的爸爸,家庭氛圍一度十分之融洽。
可隨著孩子越來越大,相信很多父母不止一次地想過:“長大幹啥呀?還是小時候聽話!”
本以為叛逆是要到青春期才出現的,但切身體會是:老母親,早早就領略了“叛逆”二字的威力。
讓往東他非往西,夏天要穿羽絨服,冬天要穿涼拖鞋。
必須要做做功課了:娃為啥總要跟我對著幹啊?
01
叛逆是個偽命題
1.2-3歲,第一叛逆期
“可怕的兩歲”,說的就是這個時期。
走路還晃盪的小小年紀,“不不不”卻說得鏗鏘有力,異常堅決。如果語言不夠壓制大人,還可以哼哼唧唧哭哭啼啼,大鬧一場。
這個時期,孩子的自主意識開始萌芽,對周圍世界產生探索衝動,初步有了“自我”與“需求”的概念。
2.6-7歲,第二叛逆期,也叫兒童叛逆期
“七歲八歲討人嫌”,誠不我欺。
這個時期的娃,不僅話比咱多,道理也比咱多,咱說一句後面有十句已經頂過來,還句句佔理,噎得咱們如鯁在喉。
“先寫作業再玩吧!”
“上一天課都這麼累了,就不能讓我腦子休息一下嗎?”
但你要說:“先休息下吧!換換腦子再寫作業。”
那他肯定要說:“反正最後都要寫作業,還不如早寫完早省事。”
當然也有不說話的時候,一句“哼”,嘴一撅手一甩腳一跺,再擠出幾滴眼淚來,大人可怎麼招架?
這個時期,孩子的邏輯性正在變強,希望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我生活的每一步都是家長選好的,可是我長大了,請允許我做主吧!”所以才會和我們唱反調、辯論甚至抗爭。

3.10歲-青春期結束
這就是咱們理解的青春叛逆期了。
女孩10歲、男孩12歲左右進入青春叛逆期。
心理學家霍莉沃斯稱其為“心理性斷乳期”,簡單來說,就是孩子看不上咱們的很多思想、做法。於是透過一點就著的暴躁脾氣、口不擇言的頂嘴、無禮粗魯的行為等來向父母挑戰,宣示主權。嚴重的甚至自殘、輕生。
“每個青春期的孩子不聽父母的話,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脫離對父母及重要親人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在18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
所以你看,叛逆其實是個偽命題。
叛逆的本質就是自我意識強烈爆發的表現,是打破“原我”獲得“新我”的過程,是屬於孩子們成長的一個階段。只不過這種成長的表現形式不太招大人們喜歡,或者說,只是因為大人的不喜歡,才用“叛逆”倆字來命名了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
人的一生當中,也可能出現中年叛逆、老年叛逆哦!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人類之所以進步,是因為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
想想也不無道理。
孩子和大人對著幹,不過是爭奪決定權然後自己做主,來彰顯自己的成長,宣告“我也能探索自己的人生”。
02
面對孩子叛逆,我們該怎麼做
1.從心底裡,理解“叛逆”“不聽話”這幾個字。
正向理解孩子的不聽話,“不聽你的話”只是因為他心裡有了自己的“話”。
他想衝馬桶卻被媽媽搶先了的嚎啕大哭:我只是想自己試試;
他打破對“寫作業”和“休息”之間的先後順序,哪怕一團亂:我只是不想聽你的;
他對你的嘮叨充耳不聞,一言不發只剩下關起的房門:說過多少遍了,煩不煩。真不想再聽了!
先理解了“我不是不聽話,我只是想聽自己的話”是一切的前提。
2.叛逆的當下,能做的只有閉嘴。
孩子叛逆行為爆發那一刻,家長能做的只有閉嘴,等洪水般的情緒流淌完。
家長說,不行啊!我閉嘴不了!我只是當了媽,可我還是個人啊!這氣誰愛受誰受,我必須撒出來!
可以發火,也可以對峙,但最終的“殘局”是雙方來收拾,最終的傷害是雙方來承受的。孩子把你逼到情緒的深淵,你可以選擇往前走兩步和孩子一起跳下去,也可以選擇退一步,大家都還有退回安全地帶的機會。

3.想讓叛逆溫和些,功夫在日常。
每一種叛逆行為的背後,其實都藏著一種很積極的需求,你可以識別出這種需求,來尊重理解並解決孩子不太“優雅”的表達。
有位家長髮現上了六年級以後的孩子,刷起了短影片。
如果只是嘮叨:
“什麼時候才能放下手機?”
“就不能幹點別的嗎?整天就捧著個手機?”
“又在看手機了,新買的書還沒開始看嗎?”
除了讓孩子反感和鄙視,激起逆反心理,甚至大戰一場,毫無有益作用可言。
於是,她找了晚飯時間和孩子聊,為什麼中午的時間選擇刷短影片而不是像以前一樣讀喜歡的書呢?
孩子是這樣回答的:“我現在喜歡的書是需要沉下心來才能讀懂讀順的,可我的時間太緊張、瑣碎了,只好刷幾個小影片來打發一下。”
家長也表示了理解,六年級了,校內的課程、作業已經不是低年級那樣能輕鬆應對,孩子的課餘時間還會和同學組團打球,這是必要的運動時間,既能保證身體健康,又能出出汗洗去一身的壓抑疲憊,沒法砍掉。一天裡,確實很難拿出大塊的時間來讀書。
並不是說孩子的行為是對的,但瞭解原因後,也不能理所應當地批評孩子是錯的。
“媽媽理解了,碎片化的時間想利用起來確實需要下一番功夫呢!我也在午飯前等麵條煮熟的間隙看了短影片,我第一次知道,章魚逃跑時可是相當滑稽啊!那咱們這周找個合適的時間讀完這本書吧……下次選書的時候也可以找一些簡單有趣的來打發時間……”
孩子願意分享真實想法和困惑的前提,是尊重,尊重他是一個獨立個體,尊重他的具體行為,看到他的需求,平等地溝通。
4.適當放權,支援孩子成人前略顯莽撞的獨立。
適當放權以示尊重,讓孩子有自己做主的“經歷”,積累“自己能掌控”一些事情的經驗,未嘗不可。
無關緊要的事,讓他們自己做主。
應該做但孩子不願意做的事情,給出選項,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力。
必須做的事情,要重點約定好。一起商量,讓孩子參與意見,切忌“一言堂”。
畢竟,今後的人生,確實是他們自己的。
什麼樣的天氣穿什麼衣服、穿多少衣服出門,哪能靠幾句話講清楚呢?
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吃多少會飽,別人怎麼能替孩子感知呢?
打耳洞、染頭髮、穿破洞褲真的那麼大逆不道嗎?
03
寫在最後
當父母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甚至有種說法是,與其關心叛逆期的孩子,不如關心關心叛逆期孩子的爸媽。過日子小心翼翼,關門都不敢大聲,想說啥得在心裡掂量半天,想問啥得挑孩子心情好的時候,生怕觸動孩子敏感的神經。管得多怕叛逆,管得少怕走彎路……
當孩子也難啊!
旁聽過一次小孩興趣班的公開課,老師語言風趣幽默,一句話就能逗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緊接著,老師又說了一句話,只有一個孩子再次哈哈大笑起來,老師立馬變臉:“提醒一次,不要再笑了。”共情那個小孩,我立馬覺得很難,這個度怎麼把握呢?是大家都笑才能笑嗎?很難。
既然都很難,誰也別嫌棄誰,誰也別可憐誰,一家人磕磕絆絆一起攜手共進吧!

雙養家長學院商城為不同階段的家長提供一站式家庭教育學習平臺,
讓家長輕鬆學習家庭教育
▽▽▽
▽▽▽

識別二維碼,關注雙養智慧家長
陪你一起成長



雙養智慧家長
養育,從來都不是父母對孩子單向的施予和饋贈,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人生旅程。與所有父母共勉!歡迎關注!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