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環境,中年失業或辭職,反而是好事

最近幾年,降薪、裁員、失業這些詞,就像懸在職場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讓很多人惴惴不安,尤其是中年人,更是焦慮不已、戰戰兢兢,生怕哪天進公司發現自己的辦公電腦已無法登入,或是HR一封郵件一通電話,就讓自己失去了養家餬口的飯碗。
丘吉爾說過:“不要浪費每一次危機”,即然大環境如此,大家有沒有試著從更積極的角度去面對,也許我們中年失業或辭職,並不全是壞事,反而是讓我們審視自己、改變節奏、重啟人生篇章的絕佳契機。人在低谷,由“危”見“機”,也會悄然成為我們向上突破的開始。
01 失業或辭職,多少反映了自身的問題
當我們面臨失業或在工作中感到極度不適而選擇辭職時,除了外部環境的因素,往往也和我們自身的一些因素有關。這並不是自我苛責,而是用一種誠實的態度,客觀地面對自我,作為中年群體,我們確實面臨幾座很難逾越的大山。
1、體力與心力的雙重透支
人到中年,長期高強度的工作、家庭的壓力,可能已讓我們處於“電量耗盡”的邊緣。身體機能下滑,精力大不如前,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此外,心力不濟、職業倦怠,更是普遍現象。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職業倦怠”正式定義為一種綜合症。在這種狀態下,工作效率低、創造力枯竭、甚至對工作產生厭惡感,自然難以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保持優勢。而失業或辭職,有時正是身體和心靈發出的強烈訊號,提醒你身體需要休息了,狀態需要調整了。
2、專業能力缺失和滯後
技術加速迭代的今天,讓我們每個人的經驗優勢大幅貶值。不少職場人曾把資歷當成自己的護城河,但今天的市場經常面對一些從未出現過的新問題,大家看重的也都是解決新問題的能力,而不再是歷史“戰績”。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釋出的《2023未來就業報告》就指出,到2027年,44%的僱員核心技能將被顛覆,60%的僱員需要接受新技能培訓。中年人如果死守著過時的知識結構,不進行自我升級迭代,必然很難滿足新的就業需求。
3、團隊協作短板
現在的職場,早已不是靠個人能力單打獨鬥的時代,高效的團隊合作已成為專案成功、組織發展的關鍵。中年職場人是否能打破固有的成見和思維定式,開啟心胸,與不同背景、不同觀念、不同年齡段的同事協作?是否具備良好的溝通、傾聽和反饋能力?這些聽上去沒那麼難的事,實際上都可能會成為日趨保守的中年人的現實挑戰。
4、缺乏核心競爭力
對很多人來說,這都是一個最為扎心的問題。一個人即使在一家企業幹了10來年,你問他有什麼稀缺的價值,有哪些別人難以替代的“殺手鐧”?他都可能支支吾吾說不出來。這也是中年職場人最大的危機所在。
如果你的工作內容大部分是重複性的、事務性的,或者可以輕易被更年輕、成本更低的新人或AI所取代,那麼就足以說明你缺乏核心能力,也就意味著你在職場上的議價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都很低。
直面這些問題也許不會讓人舒服,但卻是必要的“刮骨療毒”。失業或辭職提供的這個“空窗期”,正是進行這種深度自我盤點的最佳時機。
02 失業是自我覺醒的開始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提出“人生下午”的概念,他將人生比作一天的太陽執行過程,“人生下午"指的是人從中年(大約40歲以後)開始進入的一個新的生命階段。他認為,人生的前半段(“人生上午"”)是向外探索、建立身份、追求成就和社會認可的階段,而“人生下午"則是一個向內探索、尋找內在意義、整合自我和無意識的階段。我們大多數中年職場人,正處在人生從外在追求,轉向內在探索的轉折點上,失業或許正是這一轉折的催化劑。
過去,人在職場常常忙得像陀螺,無暇思考工作的意義、個人的價值以及未來的方向。失業或辭職,好比一次必要的急剎車,雖然帶來了衝擊,但也提供了寶貴的反思空間。什麼是你真正熱愛並擅長的?哪些知識或技能是你渴望學習和掌握的?哪些工作或經歷讓你最有成就感?而這個過程,本質上是審視和重構你的“個人價值網路”。它不僅僅關乎你的專業技能,還包括你的性格特質、人脈資源、興趣愛好,甚至是你對生活的理解和追求。透過這一次系統梳理,讓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
管理學大師查爾斯.漢迪曾提出“第二曲線”理論,指出任何組織、產品甚至個人生命,都會經歷一條從增長到頂峰再到衰退的S型曲線。要想實現持續發展,就必須在第一條曲線到達巔峰之前,找到並開啟第二條曲線。而中年失業或主動轉型,恰恰可能成為你尋找並啟動“第二曲線”的最佳時機,迫使你走出舒適區,去探索一些以前沒勇氣做的新嘗試和新可能。
03 職場高手都有“蒲公英型人格”
凱文·凱利在《必然》中寫道:“科技將處於永無止境的變化狀態,它們將不斷升級,人們將永遠都是新手”。在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有一種人格特質顯得尤為寶貴,即像蒲公英的種子那樣,就算會隨風飄散,但不論落在哪裡,只要有陽光和水分,它都能快速適應環境,生根發芽,頑強成長。要想像職場高手一樣擁有“蒲公英型人格”,我們需要具備以下特質:
1、環境適應力
要像蒲公英種子那樣,能在不同土壤(環境)中快速紮根。這意味著要有強大的心理彈性,能從任何挫折中快速恢復;還要有視變化為常態的心理準備。
2、主動探索力
不論身處何地,都能主動掃描環境,發現可用資源(資訊、人脈、工具),識別潛在機會,並積極嘗試。要把這種“搜尋模式”,深深鑲嵌在自己身體裡,並形成一種內在自驅動。
3、持續學習力
蒲公英的生長需要陽光雨露,個體的成長則依賴持續的知識和技能輸入。這也反過來要求我們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要敢於擁抱新知,並不斷迭代自己的認知框架和能力棧。
4、價值再生力
即使原有環境消失,也能憑藉自身的核心能力和適應性,在新的生態位中找到生存和發展空間,實現價值的“再生”。有了這種能力,也就不用太焦慮辭職或失業了。
這種人格特質,也與卡羅爾·德韋克的“成長型思維”高度契合。他們相信能力是可以透過努力和學習不斷提升的,並視挑戰為機遇,樂於接受反饋,能從失敗中汲取養分。中年失業,對成長型思維者而言,就相當於強制性的“升級打怪”任務。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契機,反思、學習、嘗試,像蒲公英一樣,尋找新的可能性,並在新的土壤中綻放。
04 培養一個能賺錢的愛好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和職業觀念,都是將工作與興趣割裂開來的。認為工作是為了生存,興趣則是業餘消遣。但在“個體崛起”的時代,這種界限正在變得模糊。將愛好發展成一項賺錢的技能,甚至是一份事業,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反而可能是應對職業不確定性的一條有效路徑。
很多老讀者都知道,K哥當年最開始做自媒體,就是出於興趣。當時我在上市公司做高管,雖然平時工作很忙,但還是願意找時間把自己對技術、對管理的一些看法和認知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雖然當初的動機很單純,但隨著我的堅持輸出,爆款文章越來越多,粉絲也水漲船高,各種商業變現的模式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如今,作為一個科技領域的垂直賬號,K哥全網粉絲近百萬,每年收入早就超過上市公司高管的年薪,而且還有出版物、課程等各種“睡後”被動收入。因為有了自己獨立不依賴別人的賺錢體系,所以在K哥的職業生涯中,早就沒有了對“失業”的焦慮和擔心。
K哥只是一個例子,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自己的選擇。總之,培養一個能賺錢的愛好,不僅能擴充套件個人收入來源,提升抗風險能力,更能讓你在脫離傳統的僱傭關係後,依然擁有“自我造血”的能力和底氣。
05 嘗試輕創業
對於積累了一定資源和積蓄的中年人來說,失業或辭職也提供了一個嘗試創業的機會。但K哥指的創業,並不是高風險、重資產的傳統模式,而是更靈活、更低成本的輕創業、一人公司的形式。這裡的“輕創業”的核心理念,類似於“精益創業”之父埃裡克·萊斯所提倡的“最小可行產品”(MVP)概念,即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將一個核心想法付諸實踐,推向市場進行驗證,然後根據反饋及時迭代,並快速跑通商業閉環。
在AI技術加持下,很多一人輕創業公司都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績。比如,不會寫程式碼的陳雲飛,透過AI工具,開發出的小貓補光燈,曾衝至APP Store 下載榜的榜首。程式設計師Yapie花2小時創作出的AI歌曲,在網路大火,不僅收穫了超3000萬的播放量,還成功賣出了歌曲版權。
上面提到的例子,也都是普通的素人,並沒有多強大的背景和來頭,我們中年職場人也完全可以結合自身情況,在諸如自媒體、諮詢顧問、獨立軟體開發者等適合輕創業的領域,做出自己的探索和嘗試。當然,輕創業也並非完全沒有門檻,它同樣要求我們具備商業思維、市場敏感度、自律性和持續學習的能力。但相比於傳統創業的重投入,它提供了一種更為穩妥、容錯率更高的探索路徑。
中年失業或辭職,確實會帶來陣痛和迷茫,如果有人正經歷這些,請不要沮喪氣餒,人生的劇本,從來不是隻有一條路徑和一種可能。當一扇門關上之際,或許正是另一扇更精彩的窗為你開啟之時。中年,絕不是暮氣沉沉的黃昏,而是歷經沉澱後,再次出發的絕佳時刻。與大家共勉。
源 |  技術領導力(ID:jishulingdaoli
作者 Mr.K  ;  編輯 | 荔枝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