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圖片▲立即收聽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今年春招季,社交平臺上充斥著普通打工人的迷茫:
“投了100份簡歷,面試3家,零offer;工資五年沒漲,KPI卻翻倍。”
“每天加班到深夜,卻擔心被AI最佳化;想跳槽,卻發現連35歲門檻都跨不過去。”
網際網路大廠縮編、央國企降薪、外企裁員……白領們本想拿完年終獎另謀高就,卻發現自己被困在“白領圍城”裡進退兩難。
但與此同時,藍領賽道正在悄然逆襲:
東莞、武漢等無人機組裝測試崗位聚集地,招聘需求同比增加82.7%。
哈爾濱藍領技術崗位招聘需求大幅增加,有些企業的招聘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100%。
智聯招聘資料顯示,2024年一季度藍領平均招聘月薪為7215元,比2019年同期增長了35.8%。

在學歷通脹、AI威脅、崗位收縮的三重擠壓下,普通白領的“體面工作”正在貶值,而技能型藍領卻因稀缺性成為“硬通貨”。
此刻,坐在辦公室裡卷生卷死的白領們都在焦慮:我的技能還值錢嗎?要不我也去學個能幹到老的實用“手藝”?
答案或許就藏在你的“個稅App”裡。
一張事關中國產業升級的“隱形地圖”隱藏其中——72項職業資格證書不僅能抵稅3600元,更直接指向未來十年的稀缺崗位。


國家發錢催你考證
2024年,個稅App裡新增了一個隱藏福利:只要考取目錄內的職業資格證,當年就能申報3600元繼續教育專項扣除。
比如,小王花5000元考了註冊會計師,個稅申報時直接抵扣3600元。
國家稅務總局的資料顯示,2024年前11個月,科技創新與製造業領域減稅降費及退稅總額達2.29萬億元,其中職業培訓補貼佔比顯著提升。
同樣是在2024年,人社部還向310萬人次勞動者發放技能提升補貼51.3億元。
在今年兩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表示,未來3年,每年將補貼職業技能培訓1000萬人次以上。
如果把時間倒回30年前,你可能很難想象——焊工證、美容師證甚至足療師證,都曾被納入國家職業資格的大名單。
1994年,勞動部和人事部共同釋出了《職業資格證書規定》,這是中國首次釋出職業資格目錄的重要檔案,初衷就是為了規範職業准入。
但伴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這個目錄逐漸變得臃腫:最多時包含618項職業資格,甚至出現了“酒店服務員”等讓人哭笑不得的認證。
轉折點出現在2014年。國務院開始大刀闊斧“斷舍離”——砍掉434項注水和過時證書,只保留真正關乎公共安全、社會服務的核心職業。
當時間來到了2017年,人社部一紙通知,直接將職業資格壓縮到140項 ,並首次推出《國家職業資格目錄》。
到了2021年,《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徹底“瘦身”至72項,分為兩大陣營:
◎ 專業技術人員(59項):比如醫生、律師、建築師,這些需要“持證上崗”的傳統精英職業;
◎ 技能人員(13項):比如電工、焊工,看似普通,卻是製造業的“螺絲釘”。

上下滑動▲檢視更多
說白了,國家在用一本本證書,來了一場人力資源領域的“供給側改革”。
如今,只要你肯學國家認證的技能,不僅能由政府承擔部分學費,並且這些崗位企業還搶著要。
與此同時,去年人社部還發布了新一批新職業,包含雲網智慧運維員、工業網際網路運維員、口腔衛生技師等在內的19個新職業、28個新工種。
而從2019年到2022年,人社部已陸續釋出了5批共74個新職業。
以當下被喻為職場“頂流”的人工智慧賽道為例,獵聘大資料研究院釋出的《2025 AI技術人才供需洞察報告》顯示,AI技術整體人才緊缺指數(TSI)達到了3.24,意味著人才市場處於高度供不應求的態勢(TSI>1即表示人才供不應求)。
而伴隨著春晚宇樹H1機器人的強勢破圈,機器人技術崗的需求同樣旺盛。據智聯招聘釋出的春招市場週報,機器人演算法工程師、除錯工程師招聘均同比增3成,機器人演算法工程師平均月薪2.6萬元。

工程師在訓練人形機器人
無論是新職業的釋出,還是職業資格證書的稅優政策,本質上就是國家將人才供給與新興產業進行對齊,擴充就業的蓄水池。
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可見一斑,但從更長遠的角度看,要實現這一目的,職業教育體系的“卡脖子”問題亟需解決。

中國產業升級
喉嚨裡的“骨刺”
據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印發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到2025年中國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缺口將接近3000萬人,缺口率達48%。
但中國的職業教育就像扶不起的阿斗,難以接住這波潑天的“流量”。
職校課堂上教的依舊是脫離實際的“古董教材”: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顯示,職業院校專業教材平均更新週期為5.2年,遠低於製造業技術迭代的1.8年週期,以及人工智慧、新能源等領域的核心技術迭代的1.5年週期。
與緩慢迭代的教材相對應的,是只會“紙上談兵”的職校老師們則:據2023全國職業教育教師現狀調研報告顯示,47.79%的教師過去一年未到企業參與過實踐、培訓或參觀學習活動。這明顯與職業教育的實踐性和技能性特徵不符。
最終讓本應成為“大國工匠”的學生們淪為“廉價勞動力”。
“學了三年的智慧製造技術,結果實習被分到電子廠貼標籤,和專業毫不相干。”這是湖南某職校學生小林的真實經歷,類似的故事並不少見:
澎湃新聞此前報道,重慶某中職學校平面設計專業學生被強制派往安徽汽車零件廠流水線實習,校方以扣發畢業證要挾。而學生的月薪僅三四千元,工作內容則與專業完全脫節。
更諷刺的是,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教師竟然透過組織學生進廠實習,剋扣每小時15元的“帶薪實習”工資,非法獲利600萬元。
據工勞網調查,多地職校學生被輸送至電子廠、製造流水線,實習崗位與護理、機電等專業嚴重脫節。學校與勞務中介、工廠形成利益鏈,以“實習管理費”名義抽成學生工資,時薪普遍低於法定標準。
說白了,當前企業最缺的是“高技能人才”,但職校輸出的卻是“流水線預備役”。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汽車維修實踐
當傳統產業從製造轉向“智造”,缺的不是進廠擰螺絲的廠工廠妹,而是高技能人才和創新人才。但顯然,我們當前的職業教育很難批次培養出契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職業人才。
與此同時,職校也一直處在中國教育鄙視鏈的最底端。
一位縣城媽媽就在社交平臺吐槽:“寧可花10萬讓孩子上民辦三本,也不能去讀職校,丟不起那人!”
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楊善竑也指出:“當前職業教育中的職業學歷教育與技工教育存在‘兩張皮’現象,技工教育在學校建設、校企合作、學生升學等方面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礙,導致技工教育社會認可度、家長認可度、學生歸屬感不高。”
儘管職業教育面臨諸多挑戰,但在退稅政策這根指揮棒下,部分地區與企業的創新實踐已經為產教融合提供了可行路徑。
楊善竑以自己所在的安徽省阜陽市為例,談到阜陽市技師學院實行“三轉四像”,即“校長圍繞廠長轉、專業圍繞產業轉、教學圍繞生產轉”和“學校像工廠、教室像車間、老師像師傅、學生像徒弟”的辦學模式以來,成功培養出了不少高技能人才。
而早在去年5月,理想汽車就與湖南三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合辦了“定向班”。除了理想汽車外,學院還與130多家企業合作開設了156個定向班,累計輸送定向人才6300多人,近三年就業率均維持在90%以上。

三一職院邦普訂單班宣講會
圖源:人民網
毫無疑問,改造現有的職業教育體系,培育新型的職業教育,形成 “新產業帶來新崗位,新崗位帶來新技能,新技能需要新教育,新教育又會產生新的需求” 的正向迴圈至關重要。

新週期下的
職場“生態鏈”
當人類步入AI智慧體的爆發元年,當學歷崇拜遭遇貶值,一條全新的職場“生態鏈”也已經悄然完成重構。
這場由技術革命、產業升級以及政策驅動的職場變革,正在將就業市場切割為“新三元結構”——頂層硬科技升級+中層精細化服務+底層新型人力密集型崗位。
以人工智慧領域為例,拓端資料顯示,AI技術人才群體呈現出年輕、高學歷、重點院校出身、硬科技專業背景的顯著特徵。
30歲以下的人才佔比高達59.90%,碩博學歷總計佔比達72.99%,985/211院校畢業的人才佔比47.86%,專業背景集中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等硬科技領域。
顯然,這是一群頂級大腦聚集的硬科技賽道。
而在北京某高階養老社群,持證養老護理員王芳的服務物件則主要是城市的中高產家庭。
這類崗位的爆發,滿足了中國60歲以上人口突破3億帶來的精細化服務需求。但據《2024養老護理員職業現狀調查研究報告》,我國養老護理員供給缺口高達550萬。

護理人員在指導老人做手工
其實從2019年起,我國多地就陸續推出針對“養老護理員”的鼓勵政策。比如北京、上海推出落戶積分的加分政策,杭州、眉山給從業者的每月補貼最高可達上千元。
當服務模式從標準化轉向人格化,具備智慧裝置操作能力和情緒價值提供能力的高階護工,正在成為精細化服務領域的稀缺人才。
與此同時,在中國今天最缺的100個職業排位中,製造業有64個;在今天的上海,一個製造工廠的技師,他的收入比普通的寫字樓裡文職人員高37%。
不過,雖然很多新興職業“嗷嗷待哺”,很多職業資格證書看似“錢途無量”,但考證一定要擦亮雙眼,切勿盲目跟風。
朋友圈裡“健康管理師年入20萬”“碳排放管理師掛靠輕鬆賺錢”的廣告,讓不少人踩坑。但真相卻是:國務院早把這些“偽證書”踢出目錄。
當技術迭代速度超過教育供給週期,這些無效的“偽證書”就是職場人手中的‘毒資產’。
如果不想被割韭菜?就記住兩招:
首先,官網驗真:登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網,搜尋“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一鍵查詢證書是否在列。
其次,警惕“包過套路”:正規考試不可能承諾100%透過率,但凡遇到“交錢保過”的機構,直接拉黑。
在新質生產力與AI共舞的新週期,經濟運轉的底層邏輯已經從高速度轉向高質量,而職場競爭的邏輯也已從“人口紅利”轉向“技能溢價”。
所以,職場人們的真正競爭力不再是內卷爆肝,而是讀懂政策與產業共振的節奏。在忙著退稅的同時,也要抓住時代發給未來贏家的入場券。
參考資料:
1.《流水線上的職校生》,澎湃新聞,2025.2
2.《一職校被舉報剋扣學生實習報酬,數額巨大!最新通報!》,光明網,2023.11
3.《60.8%受訪者願意將子女送入職業院校 受訪家長意願遠高於非家長群體》,中國青年報,2021.11

本篇作者 | 格致君 |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點選圖片▼立即瞭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