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乾隆祖孫三代審美最終章來了!
康熙來了!

作為清朝,乃至中國所有朝代裡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的審美也大有講究。
乾隆的多巴胺和雍正的典雅雖然都很美,但本質上來說都沒有康熙的審美有中國味道。
let's 開講👇

康熙審美,包容大氣的中式之美
雖說穿越言情文學都喜歡以雍正當男主,但其實羊一直覺得康熙才是妥妥的言情文人設——
8歲登基,14歲親政,當了62年皇帝,定內亂,收臺灣,開創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被稱為“千古一帝”。
甚至於連他的名字都很霸道總裁:玄燁,《鹿鼎記》裡的“小玄子”其實就是指康熙。

雍正和乾隆都有自己的標籤,但究其根本都脫離不了康熙的影響——
比如雍正雖卷,是康熙雞娃的結果,乾隆愛喜慶,實則很多都是他爺爺給他打下的江山。

康熙爺會賺錢,審美也高階。
都說淡青重彩畫青花。
青花瓷始於唐,盛於明,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巔峰是在康熙年間——
《陶雅》中也有這樣記載:“雍乾兩朝之青花,蓋遠不逮康窯。然則青花一類,康青雖不及明青之穠美者,亦可以獨步本朝矣”。

康熙年間的青花用料為國產浙料,色彩濃郁鮮亮,看起來存在感很強。
他的藍,被譽為「翠毛藍」和「寶石藍」。

這種藍鮮藍青翠,沒有漂浮感,明豔靚麗,比前朝偏灰色調的藍要更加璀璨。

青花瓷作為我國堪稱國寶級的藝術,純藍調會更凸顯貴氣以及青花的神韻,是文玩品的上乘。

康熙爺的青花有種自然暈染之感,色彩和瓶身非常貼合。
明末時期便有“分水皺技法”,這個技藝被康熙爺發揚光大到頂峰,又稱“墨分五色”。

“墨分五色”指的是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的青料——
利用不同濃度的料水渲染色澤,以此來描繪瓶身景物的遠近梳理陰影層次。

康熙喜歡把山水以及人文故事記錄在青花瓷上,所以康熙年間的青花瓷不僅技藝高超,同時也非常有中式氛圍。
然而,一個冷知識:喜歡記錄人文的康熙其實是個理科生。
康熙爺很與時俱進,他曾跟著外國傳教士學現代數學,不僅寫過有關勾股定理的論文,還給大臣們上過幾何課。

再說一個冷知識:我們現在所用的“元”、“根”、“次”等理科術語,其實就是康熙爺創造的😳
而這樣一個注重邏輯概念的人,在美學上同樣會痴迷於一種幾何美感。

因為喜歡立體幾何,所以他還要認真地做模型,有種理工男的強迫症,對於器型精確度和規範性要求很高。
比如那個時期新創的棒槌瓶,轉折的線角都非常明確,非常對稱。

但作為一個與時俱進的皇帝,康熙爺怎麼可能只侷限在一個方面?
康熙不僅以釉上藍彩代替了釉下青花,更直接以藍料在釉上施彩,搞出了更加濃豔的五彩。

康熙的五彩瓶雖然色彩豔麗,但都非常素雅。
不誇張,不高調,以山水畫裡的綠為基調來進行色彩延伸,和諧又淡雅。


在此基礎上,康熙還搞出了十二花神杯👇

這十二杯集畫、詩、書、印為一體,中式美感極強。


康熙御窯廠的瓷匠們也掌握了不同的金屬氧化物在不同溫度下的變化規律,所以能燒製出各種各樣的彩色釉。

不論是以鐵、銅還是鈷來氧化,康熙御窯的彩瓷都能達到色澤純正,色調穩定的水準。
這些瓷釉基本沒有非常花哨的紋路,但色澤正統,很有皇室的威嚴感。

康熙年間還有「素三彩」,它是在澀胎上以彩釉填繪早已刻劃好的紋樣,經低溫再次燒成,與唐三彩、宋三彩工藝相似。
其以黃綠紫三種低溫彩釉為主,比如下圖的荷花式杯。

靜山堂藏清康熙素三彩高士圖提樑壺,出自倫敦著名古董商A&J Speelman並出版著錄於其2006年圖錄👇

孔雀綠釉素三彩與素三彩盤👇

對了,康熙既然能跟著外國人學數學,那麼在陶瓷技藝上也不會封閉。
康熙年間的琺琅彩屬於創燒階段,其凝厚油亮,帶有油畫感的效果在當時非常前衛。

琺琅彩源於歐洲,為了仿製這一品種,他特意在宮中設立琺琅作坊,等到他五十五年時已試燒成功。

當然,不論藝術形式如何,康熙爺所鍾愛的都是花鳥魚蟲等極具中國特色的景物標籤。
不管是單純的青花瓷,色彩豐富的五彩瓷,抑或是西洋七十足的琺琅彩,他們上面的圖案都是中國色彩。

不過,審美和藝術手段的提升倚靠什麼?
金錢。
康熙朝之所以能成為青花瓷巔峰階段,實則也和國力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乾隆:我最敬愛的爺爺啊!
“經濟要發展,帝王必須卷。”
這句話在康熙身上非常適用。
雍正為啥能成為世代卷王?這和他爹的影響分不開!

首先,康熙卷自己。
當康熙還是玄燁的時候就努力刻苦,從5歲起就入書房,一生中手不釋卷,寒暑無間。
奶奶孝莊太后看到他讀書讀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非常納悶,尋思這孩子又不能考取功名利祿,咋就這麼卷呢?

康熙:中國第一個學鋼琴的人
然而康熙就是這種人,就算是當上了皇帝他也要抽空讀書,南巡的時候也要邊走邊讀。
除此之外,康熙還喜歡書法,每日寫千餘字,從未間斷,他一生中一共有一萬多份臨帖…

後來因為愛上了數理化,任命傳教士南懷仁為欽天監主管,支援他做了幾十件天文儀器,有些儀器現在還在北京東城區的古觀象臺。
康熙身邊的西洋老師還把平面幾何翻譯出來供他學習,他通常每天4點就起床,趕在老師來之前就預習完了功課。

康熙也是會微積分的!😢
康熙不僅一天要花幾小時學習現代科學,他還自己製作儀器,甚至還成立了專門研究算學的機構“蒙養齋”。
後來因為服用西藥治好了瘧疾,康熙又對藥學產生了興趣,於是又在宮內設定了實驗室試製藥品。

康熙的草稿紙👆
現代人:用蘋果數量編題;康熙:用妃子年齡編題
對了,康熙爺還是咱們的疫苗先鋒😂
清朝時天花時不時氾濫,有很多小皇子格格都因天花去世,後來康熙為了消滅這個該死的天花,他以自己的孩子們做實驗——
他命令自己的子女開始種痘,結果最後還真的成功了!

康熙在位時期平定了三藩,廢除明朝時期的海禁,沿用科舉,儘量做到滿漢平等。
因為思想較為寬鬆,所以也誕生了很多優秀的文藝作品,如《聊齋志異》、《桃花扇》等。

康熙朝國庫豐盈,百姓生活較清王朝初期有很大的提升。
不過,對自己這麼狠的皇帝能放過他兒子們嗎?
如果把康熙放到現代,他就是海淀家長的代表,雞娃的本事獨領風騷。
康熙朝的皇子們五歲就要開始讀書,而且不允許住在後宮的媽媽身邊,要搬到東西五所。

皇子們上課的時間是凌晨三點,先進行兩個小時的早讀,五點起正式上課。
七點半吃早飯,十二點吃午飯,吃飯的時候也不能鬆懈,因為康熙會來隨機提問。
一點到三點皇子們要開始練兵法和騎射,三點到五點康熙又會過來檢查。

在康熙朝,皇子不僅是身份,還是個全年無休的職業,他們唯一能休息的時間只有自己生日那天。
康熙雞娃雞到特意造了騎射廠,目的就是保證颳風下雨也不耽誤兒子們練習。
更離譜的是,如果皇子們課業不合格,就算結婚生子出宮建府了,也會有老師駐紮在府裡,直到康熙認為他可以畢業🙏

在這麼個氛圍下長大,雍正也很難不卷吧😂
《康熙王朝》裡有一幕是,康熙出差四天大半夜回京,一回來就要看太子三個月裡處理的檔案。
凌晨三點,他就要讓三品京官全體到場開會,七點鐘又要開始檢查兒子們的作業👇


不過,大家別看康熙捲成這個,其實本人脾氣挺好的,比如後宮裡有好幾位妃子都跟他吵過架。
他批奏摺的時候,面對芝麻大點的事,態度也非常好——
“知道了”、“朕已大安”。


閩浙總督:這是臺灣的特產芒果,獻給皇上。
康熙:知道了,這東西沒啥用,不要再送。

過了一個月後,閩浙總督不甘心…
閩浙總督:這是臺灣的特產芒果,獻給皇上。
康熙:知道了,以前沒看過芒果,現在看看感覺沒什麼用,以後不要再送了。

說真的,康熙批閱奏摺耐心max,就算是稟報舊聞,他也是隻是客氣地回覆——
“你這話沒頭沒尾,看不懂。”

碰到直隸總督刷屏的奏摺,康熙be like👇
“我已經回覆過了啊!”

直隸巡撫堅持不懈地想回來給康熙慶生,康熙不想他來。
第一次:不必上本。
第二次:不準來!

他在拍馬屁的奏摺上會打上大大的❌!最後回一句——
“此奏摺文理不通,不合。”


他還嫌棄奏摺的字太細,就像語文老師那句:批你們作業我眼睛都要瞎啦!
有點可愛的是,他會給他發小曹寅(曹雪芹的爺爺)的摺子上畫上小紅花👇

康熙雖然雞娃,但在生活裡是一個好爹。
皇長子摔傷,康熙也無心狩獵,還命人每天去送菜。

他給女兒寫信,表面是詢問打耳洞的情況,實則是在進行老父親式的撒嬌——
“想必爾等並不想念皇阿瑪,否則為何不來信請安呢?”

因為康熙的童年並不幸福,所以他特別嚮往父慈子孝的畫面,在儘量做一個好父親。
孩子們不關心他的時候,他也會陰陽怪氣求關注。
康熙本人也確實勤奮,而他也開創了封建時代最後一個盛世。
乾隆因為崇拜康熙,不想自己的在位時間超過爺爺,所以選擇提前退休做起了太上皇。

乾隆畫像
而在這三代裡,康熙貌似是存在感最低的一位,人們提起他也只會想起九子奪嫡,但他才是真正打天下的那個。
雍正為什麼能製作那麼多精緻高階的瓷器?
除了審美之外,也因為他爹當政時早開始發展更精細的窯灶,並且嘗試燒製琺琅。


而我們現在所說的乾隆帝的極繁美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也是一種盛世美學。
在父輩們的努力下,清朝的國力和經濟實力在乾隆時期達到頂峰,乾隆擁有了更多資源去發展藝術,不管是色彩運用還是元素符號都達到了極致。
和康熙打天下時期素雅低調的純中式畫風不同,乾隆美學是絕對的盛世產物。

康熙對清朝的影響深遠,不論是國力發展還是藝術技法,其實都在他這一輩奠定了基礎。
即使他在祖孫三代裡存在感最低,但大家別忘了,康乾盛世的開創是康熙——
“你爺爺,終究還是你爺爺。”
點贊過1000
繼續帝王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