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成醫(1):輕易快速減肥——兩個月減20斤

【雖然用藥減肥是目前很熱門的方法,我堅決不用:如果缺乏毅力解決自己的問題,父母的命名就成了諷刺。
一個一輩子不體育運動的人,自己解決的方案,只是節食。
但是,缺乏個人嗜好的人,如果再不吃很多東西,活著就不像動物了。保持一定的食物,包括肉食,能否減肥?
實踐證明:可以不吃苦、也不用打針、還不費力,憑精神(毅力)一項,同時每天監測兩次體重,及時調整食物種類和量,兩個月減少20斤】
0
說明 
醫學是科學,個人摸索困難重重,而且失誤是常規。
所以,一般不提倡個人談健康經驗。
很多長壽老人,並不能總結普遍規律:如果可以傳授長壽經驗,那麼其家人為什麼不是大多數一樣長壽、甚至更長壽?
但是,這不排除有些個人的確切經驗有益於、有助於其他某些個人(不是所有人、很可能不是多數人)。如果不是直接有助,也可能是間接促進其他人根據自己情況,進行個人自我幫忙。
前提是:1)凡是緊急情況,不能自己瞎處理,應該求醫;2)凡是重病,不能自己瞎處理,應該求醫。
只有醫生、多個醫生、多個醫院處理不了的問題,自己試試。
因為醫療方法是依據人群統計而總結的,有時,少數人的問題,在大資料、不分層的統計中被淹沒。
我自己遇到幾個問題,都是醫生治不好、說不清楚之後,自己想辦法、摸索規律。
個人摸索出來的,如果有大規模資料,有些可能真是普遍的,有些可能只是少數人適用的。首先宣告:以下沒有經過很多人的統計檢驗,只是個體。
1
減肥 
從來都瘦的人,家裡也有瘦的傳統(甚至可能基因)的人,也可能發胖。
而且,有些習慣瘦的人,對胖有敏感性(“胖敏”):其他人胖了沒什麼,而胖敏的一旦體重增加,出現疾病。
我從來是瘦,特別是年輕的時候,與很多中國年輕人一樣偏瘦。與同齡美國人比起來,他們顯得強壯,我們有點不好看,說弱不禁風不合適,但說瘦的不夠雅觀也沒有什麼錯。(後來觀察到,美國白人一般比中國人老得快,特別是60、70以後,中國人能夠工作的比比皆是,美國人明顯老得快多、精力充沛的減少速度快)。
以前,吃肥肉都胖不起來,至少前面幾十年如此。我的愛好之一曾經是吃肥肉,並鬧出過笑話:1984年左右(+/- 1 yr),張安中老師的母親史伊凡老太太,曾讓保姆專門給我做一碗肥肉,全是肥肉完全沒有瘦肉。沒幾個人可以這樣吃,我也不例外,雖然那時很瘦。
37、8歲左右體重增加一次,以前的衣褲穿不得了。基本是好事,不再太瘦。
而完全沒有想到的是,最近五年,體重不斷增加。這與我自認為與母親一樣顯然矛盾。母親九十多,也不胖,而且她五十左右稍微體重增加一些後就沒再增加。我一直誤認為自己不過是按母親那次稍微調整體重。
結果,先是家人提意見,我不聽:你們沒有學過醫,也不知道我母親體重增加過一次。
後面問題就出來了,此處省去234字。
到醫院體檢,發現紅細胞數量超常、血紅蛋白超常。
到醫院檢測睡眠,長時間呼吸暫停,血氧平均91%,最低67%(時間很短)。從而理解血氧長期降低造成了紅細胞代償性增加。
只好趕緊用呼吸機。血氧馬上得到改善,精力很快恢復。
但,醫生提醒,需要控制體重:呼吸暫停可能與太胖相關。
一開始有兩三個星期,不吃早餐(或只吃黃瓜)、不吃碳水化合物(例如下面那碗肉面只吃肉不吃麵)、飯前儘可能先吃兩根黃瓜。
中晚餐可以有魚和肉,但量需要監測。每天兩次測量體重,反思白天進食量,及時調整。
要抗拒誘惑:越不吃吃碳水化合物就越想吃。吃一點味道特別好,無論是米飯、麵條還是麵包。
(這麼多誘人的碳水化合物,要忍得住,最多一塊)
後來發現,好像與哪一餐不吃關係也不大,主要是三餐的食物總量要減下來。可以多吃黃瓜以堵住肚子,也可以就是不吃、少吃。
控制總量,放棄碳水化合物(基本,但沒有百分之百),一般不吃冰激凌(偶爾還是吃了)(具體哪些食物熱量高、低,很容易搜尋查到)。
前6周速度非常快,體重減輕了14斤,後面6斤用了比較長時間:起先基數是190斤,兩個月減少了約10%。
這個方法,主要是自己摸索。
每一個人恐怕不一樣,需要自己摸索。每天需要早晚監測體重,根據體重來推測昨天進食與體重的關係,逐漸摸索。對自己體重影響最大的到底是碳水化合物,還是早餐、中餐、晚餐,還是總量。
總結:可以透過節食減肥,用點毅力。
(吃黃瓜是聽施一公說的。西紅柿也同樣熱量低。但我不吃西紅柿,所以只能吃黃瓜。不過,施一公等運動鍛鍊狂魔,也吃黃瓜,就沒有道理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