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們“高估”了特朗普

美國第47任總統特朗普從第二次上任開始,就在許多方面,例如關稅,做出了許多被認為倒行逆施的事。不少學者對此表示,某種程度上,特朗普的各項政策宣告了全球化的終結,也讓過往的國際貿易、經濟學不再適用。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今天的文章,看理想主講人鄭作彧將從社會學角度來理解全球化,“當今天人們哀嘆‘全球化終結了’的時候,真正的問題可能恰恰在於,全球化其實並不會終結”。

講述 | 鄭作彧,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來源 | 看理想節目《社會學導航:迷頓人生清醒指北》

01.
什麼是“全球化”?
“全球化”字面上意指全世界所有人之間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影響。
從十五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之後,世界各地的人已經開始產生關聯了。不過,今天的全球化並不單純指“世界各地的人都有多多少少的聯絡”,而主要牽涉到兩件事:
一,當今的生產消費是基於全球性的分工體系而進行的。幾乎世界上所有地方都參與這個分工體系,大家唇齒相依。我們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東西,是全球分工合作下的產物,極少是單一地方能產出的。
二,全世界所有人的社會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地方,出現顯著的趨同。飲食、穿著、日用品,甚至是打工人苦悶的生活形態……比如,今天麥當勞遍佈世界各地,各個地方麥當勞的主要產品、份量都差不多,味道也相差無幾。

《歡樂時光》
但“分工”和“趨同”有個必要前提才得以成為可能,就是“差異”。如果世界上各社會都沒有差異,會無從分工,趨同的“同”字也會因為失去相異的參照而不具有意義。
也就是說,全球化由兩個要素構成:首先,全世界各個社會彼此劃分出差異;其次,各個社會又以差異為基礎相互連結起同一片網路,只是這種連結可能是合作,也可能是衝突。
“社會的差異劃分”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劃分出差異後會連結成一片網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牽涉到兩個歷史故事:“民族國家”的興起,以及“現代化”計劃的執行。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歷史故事。
今天的全球分工體系有個重點,都以“國家”作為單位。但“現代國家”和前現代的“傳統國家”不是同一回事。不論在中國、還是歐洲,“傳統國家”更多是一個政體的統治所及之處。被這個政體的統治所涉及到的地方,當地的人主動或被動地參與這個政體的規則。但這種統治力量的輻射邊緣模糊,國家範圍不明確,更像是“漸層”的。各國政權大致處於一種弱肉強食的階級關係中。
但歐洲從十七世紀開始,尤其是《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後,“國家”概念慢慢變成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樣貌:國家是統治特定明確領土的主權,開始有明確的國土邊界。國與國之間雖然國力有別,但地位等同。“主權國家”出現了,國家開始成為人類群體最大,但也是最等同的基本單位。

《理查二世》
在社會學看來,這種影響,造成了人的同質化,意指所有人從各自的家庭、共同體抽離出來,成為國民。
為了讓所有人不再把家庭或共同體的規定,而是把國家規定當作最高指導原則,現代國家是從兩方面著手的。
一方面是打造出所有人的共同要素,讓大家對國家產生認同。現代國家主要是從歐洲興起的,歐洲當時打造認同要素的做法,是塑造出“民族”觀念。我們之所以會建立這個國家,是因為有相同的血緣、語言、文化、歷史記憶,我們是同一個民族的,如果不團結,就會被其它民族欺負。
社會學常常將現代主權國家稱作“民族國家”(nation-state)。但這些拿來說“我們都是同一個民族”的要素,很難在事實上成立,人與人之間的異同沒有唯一判定標準,語言和文化,是後天灌輸的,並不是人與人之間天生具有的相同或相異之處。
社會學將其稱為“想象的共同體”,“民族”常被國家講得好像是所有國民本質上的共通之處,但它是被國家建構出來的。當然,這種論點引起了巨大爭議。
另一方面,民族國家或主權國家建立之際,除了“民族認同”的建構之外,以警備、軍隊為主要形式的國家暴力系統也同時建立起來了。現代的警備與軍隊隸屬國家,依法行事,主要用於維持社會秩序而非執行領導者的意志。
也就是說,民族國家的興起對社會生活大的影響,是帶來了由想象的共同體造就的國民同質化,以及基於暴力施行能力之上的法治秩序。
甚至韋伯直接將國家定義為“唯一正當壟斷暴力施行權力的機構”,而且韋伯的這個說法對社會學來說是一個非常經典且重要的定義。
02.
全球“現代化”與貿易體系的建立
關於“想象的共同體”和“民族國家與暴力”,是對“現代國家”的社會學補充,是全球化的基礎,但不是全球化本身。
一方面,由於民族國家劃出了明確的國界,而國界有排它和隔離的作用,所以很多人認為民族國家恰恰是反全球化的;另一方面,所謂的“同質對等的民族國家”只在歐洲,歐洲之外的地方全都被歐洲視為殖民地、或應該要被殖民的地方,不是國家、或不會被承認是國家。
雖然從大航海時代開始,全球各地就開始產生了關聯,但這時候的“全球化”本質,對內是歐洲民族國家間的爭鬥,對外則是歐洲民族國家對世界各地進行單向掠奪。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種情況才出現了根本的轉變。
二戰削弱了歐洲國家的國力,讓它們無法再有效掌控殖民地,世界上很多地方紛紛獨立,擺脫殖民者的剝削。二戰後,“同質對等的民族國家”徹底蔓延到全世界,成為全球人類社會的構成形態。

《至暗時刻》
但到此為止,民族國家的普及本身也不會造成全球化,是一件事的出現,將民族國家全部都拉扯在了一起,這件事就是“現代化”。
今天我們好像會覺得“現代化”是一件好事,意指進步。不過,可能會令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對社會學來說,“現代化”並不是一件好事,甚至在今天是已經被淘汰掉的糟糕概念。怎麼回事呢?這牽涉到接下來的故事。
二戰後,美國和蘇聯開啟冷戰,美國想拉攏世界各國與蘇聯抗衡。比如在歐洲,美國進行了“馬歇爾計劃”,幫西歐各國進行經濟重建。
為了拉攏更多國家,美國提供大量科研專案預算給美國的社會學家,要社會學家給出關於“現代化”的學理依據。“現代化理論”最簡化的論點是,所有社會的歷史發展程序都會先從傳統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生產社會,之後經濟會開始好起來,最後變成高階消費社會。
美國開始在南美、中東等國家投資設廠,在當地發展製造業。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現代國際貿易體系被建立起來,世界各國慢慢捲入其中,全球分工體系正式形成。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全球化。
03.
“現代化”製造了全球不平等?
然而,“現代化”並沒有讓這些國家變得富裕。後來,南美洲的社會學家指出,社會學的“現代化理論”從本質上是不成立的,它是一種荒謬的說法。
雖然美國到南美國家投資,蓋了工廠,帶來就業機會,但核心技術、生產工具等等關鍵部分依然掌握在美國人手中,南美國民除了付出勞動力賺取微薄薪資之外,並沒有獲得任何能真正讓社會有所發展的關鍵知識與技術。
而且,雖然外資工廠帶來就業率,但由於這些工廠的老闆都是外國人,對本國工人非常苛刻,常常不遵守當地勞動法,當地勞工缺乏保障。
此外,因為南美國家許多經濟命脈都是美國建立起來的,所以這些國家不但沒有發展,反而還因為命脈被捏住,不得不受制於美國。
南美社會學家將其稱為“依附理論”(dependency theory)。依附理論還提到一件事:美國不但沒有要帶動這些國家的發展,反而為了持續獲得廉價勞動力,維持在世界上的主導權,打壓這些國家的發展,讓這些國家繼續扮演依附美國的弱勢角色。

《美國工廠》
後來美國社會學家也同意南美的依附理論,並進一步發現,這種“掌握核心技術以對低端勞工進行剝削”的情況,和馬克思對階級不平等的分析幾乎一模一樣。只是馬克思的階級是單一社會里以“資本家”與“勞工”這種人類角色群體為單位,而依附理論呈現的是全球範圍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的情況。
美國社會學家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1930-2019)提出了一套“世界體系理論”(world-systems theory),指出全球分工帶來的並不是平等互惠,而是將世界各國分成三個階級:
1. 掌握資本與技術,一般稱為先進國家的“核心國家”,例如歐美國家;
2. 被核心國家剝削的“邊陲國家”,例如非洲國家、越南、緬甸等;
3. 卡在中間不上不下的“半邊陲國家”,人民普遍貧窮,但GDP總量並不低,例如印度、巴西。
世界體系理論指出現代化不但沒有帶來全球平等發展,反而造就了全球以國家為單位的階級不平等。
2000年前後,世界各地出現了許多“反全球化”的社會運動、抗議,企圖趕走跨國企業。這種反全球化運動反對的是世界體系的剝削關係。
04.
今日世界,
我們要哪個版本的全球化?
社會學家漸漸發現,現代化理論認為人類社會只有一種發展模式,這是一種很有問題的說法。認為“只有唯一一種路徑”的想法,學術上稱作“線性”。但人類社會的發展真的是線性的嗎?明天一定會比今天和昨天還進步嗎?進步只能有一種定義,且必須以歐美的標準來定義嗎?
人們後來發現,這種線性史觀,以及還認為歐美社會是線性發展歷程中最先進的想法,是一種極度傲慢的歐美中心主義。
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應該要讓所有社會去尋找自己的發展道路。很可能所謂的發展模板並不適用我們,最終造成畸形發展;另一方面作為模仿者,被模仿的國家也難以給予它們的尊重。
在這樣的反思之下,加上世界體系理論呈現出來的全球不平等,社會學後來拋棄了“現代化理論”,認為“現代化”是冷戰背景下發展出來,到今天已經過時,而且有害所以應該拋棄的概念。
不過,全球分工體系雖然必然會帶來世界體系的階級固化,但不等於必然會帶來國家自己的階級固化。在世界體系中,不是所有國家都陷入南美國家的邊陲依附狀態。

《不要抬頭》
但依附理論有一點講得很符合事實,就是現在的世界體系,核心國家並不希望有其它國家加入自己的“精英俱樂部”。當原先的核心國家發現有半邊陲、甚至是邊陲國家也開始要加入核心國傢俱樂部的時候,就會想提高、甚至是打破原本的全球格局。
而美國,現在就是在做這種事。
所以,當今天人們說“全球化終結了”的時候,所說的並不是全球的關聯影響結束了,而更多是我們大家出生以來至今的這個版本的全球化,這種至少表面上基於平等的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交換制度、而非單向殖民掠奪的全球化,因為某核心國家想維護既得利益的態度而從根本上出現了動搖。
不過,就像文章開頭所寫,今天因為全球分工體系,整個地球的資源都已經被調動起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產與消費直接息息相關,所以全球化不可能終結與逆轉。
如果原本的版本真的終結了,那麼人類必定需要新的版本。然而,新的版本會是什麼樣的呢?大航海時代帶來的版本,是血腥的殖民掠奪活動;我們這一代人所看到的版本,是以二次世界大戰為代價、並且仍具有階級剝削情況的版本。
從歷史來看,每個全球化版本都基於許多痛苦而形成。
無論如何,全世界現正在面臨一個十字路口。這個路口之所以令人感到焦慮,不是因為全球化終結了,而恰恰是因為全球化無法終結。過去的歷史令人害怕,未來,它又會如何轉變?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音訊節目《社會學導航:迷頓人生清醒指北》第29期,有編輯刪減,完整內容請移步"看理想"收聽。
🛰️ 📱
在混沌社會,做“醒著的人”
👆看理想小程式全新上線⭐️
點選收聽節目
音訊編輯:LinQ、ruicen
微信內容編輯:汁兒
封面圖:《白蓮花度假村 第三季》
策劃:看理想新媒體部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