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錯覺,寒假就是比暑假更容易讓老母(父)親崩潰啊!

這寒假終於是要看到盡頭了。
而我的朋友圈裡,早早就有一大波有孩子家長開始爆出自己“發瘋”的狀態。
沒有孩子的人恐怕無法理解這每逢佳節家長必“瘋”的人類奇觀。尤其是,寒假碰上春節,家長們“瘋魔”得更是登峰造極。

以為“放棄雞娃”是我的先見之明

結果那只是基礎配置
其實,早在寒假伊始,家長們就扛不住了。
第一天、第二天,憑藉著多年母子、母女情分,還能忍。最多不過三天,真想自行掐斷這份親子情,開始認真思考“有沒有親戚願意收養這孩子”的嚴肅命題。
陪娃一天下來,自己耗盡元氣,只能靠花錢進補:

來自朋友圈

就算有一個對自己高要求的天使娃,家長該支付的情緒勞動一樣也不能少:

別問,問就是不好,再問就是很不好

社交平臺上,各個年齡段的家長都在寒假崩潰過。
小學生的家長因為孩子過分放飛自我而破防:
而小升初和初中升高中的家長,本以為在這個關鍵時刻,孩子大一點了,能懂點事。結果,也在因為孩子放飛自我而破防:
爹媽們已經在寒假放棄雞娃了,奈何孩子們總能一次次突破下限。你雞、他逃,你不雞、他躺平。還真的皇上不急太監急,而為中考、分流著急的只有家長……
身處寒假之中的家長們,都在過一種什麼生活呢?
有一個娃的,你以為制定好計劃,他能按著寒假計劃好好配合你,來個勞逸結合、充實而又祥和的寒假。結果,早上不起床、晚上不睡覺、一做作業就頭疼、幹啥啥不支稜,吃零食刷手機第一名。一個孩子一天足以讓你崩潰N次。
有兩個娃的,爹媽以為能相互消耗、讓大人輕鬆一些。實際是,要麼從早到晚一起打架、要麼從早到晚一起打遊戲。一次收穫雙倍的不省心。
有三個娃、或以上的,除了敬佩大哥大姐們非等閒之輩,啥也不說了。
寒假裡的家長,都是一人份的“雙職工”。上完班後還有一個班在等著你,學校都放假了,家長卻依舊超長待機。
朋友說,本以為娃終於放假了,不用天天輔導作業,盤算著自己心大點,讓娃和自己過一個母慈子孝的寒假和春節。結果,放假當天老師就佈置了預習下冊的內容,要求會背誦和默寫,還有識字偏旁要熟讀。依舊逃不過每天輔導孩子作業心梗的宿命。
有些學校很仁慈,直接取消寒假作業。前兩天,我看到一個熱搜,說杭州某小學全面取消傳統書面作業,取而代之的是為同學們精心定製的個性化、特色化、多樣化的“寒假生活指南”。
沒寒假作業,孩子和家長總該能輕鬆一點吧。結果家長們吐槽:個性化、特色化、多樣化的作業=靠小孩自己完成不了、全是坑家長的作業。作業少了、但花活兒多了,家長們的負擔反而更重了。
寒假的家長們依舊過著“白天上班養家餬口、下班奔波興趣班、晚上輔導作業崩潰”的996牛馬生活。就算家裡養的是一個聽話乖巧、活動豐富、自律上進的“模範生”,也意味著要騰出一個家長,全天候化身司機、保姆、廚師圍著孩子轉。費媽不是傳說。
假期期間家長容易“發瘋”是常態,但相較於暑假,寒假其實更容易讓家長“瘋”。如果說暑假是家長們的“持久戰”,那寒假無疑是一場“閃電戰”,因其時效短、強度大、節奏快、任務多而頻頻讓家長們崩潰。
寒假裡的孩子有多歡愉,寒假裡的家長就有多苦不堪言。
為什麼寒假
對家長的“殺傷力”更大?
首先,寒假雖然時間短,但任務多了不少。
暑假長達兩個月,家長們有足夠的時間調整心態、制定計劃,可以分批安排孩子的活動。但寒假通常只有一個月左右,時間緊湊,事情卻一點不少:輔導作業、興趣班、過年、走親戚……所有事情都擠在一起,家長們根本沒有喘息的機會。
尤其是短時間的寒假中間夾著一個春節,足以讓春節和假期瞬間從喜劇片變成“災難片”。家長們在應付孩子假期期間需求之外,還要準備年貨、打掃衛生、招待親戚,工作量翻倍家長體力受苦。
春節有家庭聚會、要去拜年走親,家長們要應對親戚們“你家孩子考第幾?” “鋼琴幾級了?”等靈魂拷問的同時,還要收拾“熊孩子”在親戚家裡的各種“社死”行為,家長心靈受創。
親戚們還會“熱情”地給孩子塞紅包、買零食、送玩具。家長們一邊要禮貌推辭感謝,一邊還要擔心孩子吃太多零食、玩太多遊戲,拿捏好其中的分寸,家長腦力受折磨。

年味是有了、“人味”快沒了,身心俱疲!

其次,寒假天氣寒冷,戶外活動受限,長久居家,尤為考驗親子關係。
暑假,孩子們可以去外面瘋跑、游泳、騎車,被送去夏令營放養,家長們還能短暫地喘口氣。而寒假呢?外面天寒地凍,出門凍手凍腳,去哪都不方便,孩子只能窩在家裡,電視、平板、手機、零食成為他們的“最佳夥伴”。家長不僅要時刻監督,還要忍受孩子在家或唧唧歪歪、或嘰裡呱啦帶來的噪音汙染。
寒假時間短,活動受限,孩子在家“宅”得久了,精力無處釋放,父母的耐心也一點點被消磨。學習上的拖延、娛樂上的沉迷、日常的磨蹭,任何一點小事都可能引發“戰爭”,雙方之間的拉鋸戰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如果用課外班填滿孩子的寒假生活,這意味著需要一個家長全勤投入。只要孩子睜眼醒著的時間,家長就沒有休息日。
寒假剛開始時,還能維持一點規律生活,春節一來,孩子們即刻開始放飛自我,零食飲料暢吃、手機電腦隨玩,覺少了、心野了,作息徹底被打亂。往往是,春節還沒過完、孩子心還野著就迎來了開學。開學前的幾天就是一場整頓身心靈的大戰,親子關係時時如走鋼絲。
最後,寒假假期雖短,但錢沒少花,效果卻成謎。
7天數學寒假班、10天作文提升班、12天英語冬訓班……這些五花八門的培訓班在放假前就開始向家長的錢包搖旗吶喊了,別看時間短、費用也不便宜呢。朋友給女兒報了一個英語冬訓班,兩週課程精打細算地排到了臘月二十八,學費輕鬆破萬。

還有各類寒假研學營,主打一個“時間密集型攬錢”。還未放假,海外研學營紛紛漲價的訊息就傳來。

我查了一下,來美國東海岸學校的研學營,兩週的平均價格在8萬左右,英國研學營價格接近6萬元,最便宜的印尼生態保護遊學專案,6天也要2萬。初五的財神還沒迎來,家長先撒出一大波幣。
暑期培訓班時間充裕,孩子有充分的時間適應和學習。寒假班只有短短幾周,家長花了大價錢,結果往往是孩子還沒進入狀態,假期就結束了。家長的錢包已經完成它們的使命瘦了一圈,然而效果麼,自己琢磨吧。
手要抓大放小,
眼要半睜半閉
寒假對家長來說是真難熬,面對寒假的各種挑戰,我們要學會抓大放小、睜眼閉眼,才能有的放矢平穩度過一言難盡的假期。
這些事情是我認為需要“抓大”“睜眼”的:
抓安全意識,但別抓得太過。
春節嵌入到寒假中,帶來安全事故的高發期,家長們一定要抓牢孩子的安全意識。比如,出門要戴圍巾手套、玩雪要注意防滑、放鞭炮要遠離易燃物。
至於孩子是否穿得像個“粽子”、是否玩得滿身是泥,就別太在意了。畢竟,安全第一,形象第二。
抓作息規律,但別抓得太緊。
寒假最容易亂的就是作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是孩子們的“標配”。家長們可以抓大方向,比如規定晚上幾點前必須上床,早上給孩子一定空間去賴床,別太較真了。畢竟,寒假是孩子們的“充電時間”,稍微放鬆一下也無妨。
抓學習進度,但別抓得太密。
寒假作業是繞不開的話題,但家長們不必盯著孩子一字一句地寫。只要保證孩子每天有固定的學習時間,作業能按時完成就行。至於字跡是否工整、答案是否完美,大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寒假不是期末考試,孩子的腦細胞也需要休息。
有一些事情屬於“放小”、家長們不妨學會“閉眼”:
比如,對“拆家”行為閉眼,眼不見為淨。
寒假裡,孩子們的能量無處釋放,拆家成了他們的“日常操作”。沙發成了蹦床、茶几成了戰場、玩具散落一地。家長們可以“閉一隻眼”,只要不涉及安全問題,就隨他們去吧。拆家是孩子的天性、收拾是家長的宿命。
還有,對“吃零食”問題閉眼,允許適度放縱。
假期碰上春節,想要精準控制孩子“胡吃海塞”不符合節日的氛圍,家長們可以適當放寬要求,只要三餐還能正常吃,多吃點零食也無妨。孩子是否偷吃了巧克力、是否喝多了碳酸飲料,就別太計較了。垃圾食品帶來的快樂,大人都難以抵擋,何況是在喜氣洋洋節日裡的孩子們呢。
最後,對螢幕時間閉眼,家長別跟自己較勁。
手機和平板再是洪水猛獸,但寒假裡,為了孩子無處安放的精力和家長的耳根清淨,可以放寬限制,只要不影響作息、行為和性情,多玩會兒遊戲、多看一會兒電影無妨,家長們就別太糾結了。咱們大人也沒少在閒暇之餘、走親戚尬聊時刷手機。
過了這麼多夾雜著春節的寒假以後,咱們家長的唯一目標——活著就好!
編輯丨羚羊,人類幼崽觀察家  
題圖丨圖蟲創意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