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著這個題目讓我們想起了25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來的人生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問題直指人心,如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始終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
蘇格拉底的問題一經提出,便讓無數人陷入思考,哪怕風雲變幻,滄海桑田,朝代更迭,世紀更替,人類始終無法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儘管如此,蘇格拉底的終極三問,仍在啟發著人類不斷地探索自我認知、生命起源和終點的哲學命題。

我是誰?追問的是人生根基,這是生命之本,我們只有在不斷地追問下才能構建我們整體的世界觀;
我從哪裡來?追問的是人生課題,這是生命之惑,我們只有在不斷地追問下才能確立我們的價值觀;
我要到哪裡去?追問的是人生陷阱,這是生命之苦,我們只有在不斷地追問下,才能在客觀與主觀之間找尋到屬於我們各自的人生觀。
構建世界觀需要根基和高度,確立價值觀需要課題和角度,找尋人生觀需要陷阱和態度。
當我們懵懵懂懂地經歷過生命的每一個課題和陷阱的時候,我們的人生算是豐滿了,也無憾了!
當我寫下《蛇年說蛇,鍥而不捨》新春文章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們的人生真的是需要在天地信仰的指引下,鍥而不捨地築牢根基,勇敢地面對不斷出現的新課題,因為我們的認知在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中總會不斷遭遇新的陷阱。
曾經看到過這樣的一則寓言小故事,這裡分享給秦圈的朋友們,看看對你有沒有啟發。
一個農夫進城賣驢和山羊。山羊的脖子上繫著一個小鈴鐺。三個小偷看見了,一個小偷說:“我去偷羊,叫農夫發現不了。”
另一個小偷說:“我要從農夫手裡把驢偷走。”
第三個小偷說:“這都不難,我能把農夫身上的衣服全部偷來。”
第一個小偷在道路的轉彎處悄悄地走近山羊,把鈴鐺解了下來,拴到了驢尾巴上,然後把羊牽走了。農夫四處環顧了一下,發現山羊不見了,就開始尋找。
這時第二個小偷走到農夫面前,問他在找什麼,農夫說他丟了一隻山羊。小偷說:“我見到你的山羊了,剛才有一個人牽著一隻山羊向這片樹林裡走去了,現在還能抓住他。”
農夫懇求小偷幫他牽著驢,自己去追山羊。第二個小偷趁機把驢牽走了。
農夫從樹林裡回來一看,驢子也不見了,就在路上一邊走一邊哭。
走著走著,他看見池塘邊坐著一個人,也在哭。農夫問他發生了什麼事。
那人說:“人家讓我把一口袋金子送到城裡去,實在是太累了,我在池塘邊坐著休息,睡著了,睡夢中把那口袋丟到水裡去了。”
農夫問他為什麼不下去把口袋撈上來。
那人說:“我怕水,因為我不會游泳,誰要把這一口袋金子撈上來,我就送他二十錠金子。”
農夫大喜,心想:“正因為別人偷走了我的山羊和驢子,上天才賜給我幸福。”於是,他脫下衣服,潛到水裡,可是他無論如何也找不到那一口袋金子。當他從水裡爬上來時,發現衣服不見了。原來是第三個小偷把他的衣服偷走了。
這則寓言故事,說的都是我們生活可能會遇到的人生陷阱,農夫的大意讓他丟失了山羊,農夫的輕信讓他丟失了驢子,農夫的貪婪讓丟失了衣服。


一天,聽王德峰老師講的陽明心學。陽明心學有三個核心觀點或者說是三個哲學支柱:第一是心即理,第二是知行合一,第三是致良知。
王陽明的這三個核心哲學觀點,我覺得是王陽明對大學之道三綱領的“述而不作”,是新的洞見,很精彩,很獨到。心即理,是為明明德;知行合一,是為親民;致良知,是為止於至善。
人行世間,到底是“知”重要還是“行”更重要呢?“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與行都很重要。
我們人生中的所有陷阱,基本都是對知行合一的認知偏頗所致。譬如,寓言中所提到的大意、輕信和貪婪,都是人生陷阱。
如今的網際網路世界,繽紛妖嬈,資訊迸發,很多人以為可以無所不能,一切的“我知道”似乎成了一句口頭禪。你真的是“知道”嗎?自以為的“我知道”有時隱藏著我們的人生認知陷阱。
愛思考,但不愛讀書,是陷阱;想自由,但不想獨立,亦是陷阱;談真愛,但是沒物質基礎,是陷阱;想成功,但缺乏執行力,亦是陷阱。
如今的知識爆炸時代,再加上人工智慧的悄然來臨,這些陷阱對我們的人生來說,一旦陷進去那可都是要命的。
先說第一個,愛思考,但不愛讀書。楊絳說:“你的問題是想得太多,而讀書太少。”叔本華說:“沒有獨立思考的人,讀書再多也只是兩腳書櫥。”讀書與思考是提升認知的一體兩面,讀書是客觀的,思考是主觀的。
思考是個好習慣,這個大家其實都知道,按照王德峰的說法,任何人對精神世界過度地探索,都是非常危險的事情。這就是中國文化常說的那個“度”,凡事都要講究這個“度”。
我們很多人非常在乎所謂的真相,說句實話,讀書真不能把為了探索真相作為終極目標,更不能僅僅是為了獲取某些特定的技能,孔子說的那句“君子不器”很有參考價值。
讀書一定是要讀的,並且一定要讀經典,尤其是能傳世的經典。古今中外皆是如此,那些記錄和流傳下來的經典,都是不同時代背景下,來自不同人的視角和觀點。正可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讀書的意義是讓你能夠意識到你的任何想法,在這之前都曾經有人想過,你的任何遭遇,在這之前都有人碰到過,說到底,人生的路上你並不孤單。
當你在沒有生活閱歷作為支撐的前提下,你不能沉浸在過度的思考之中。一旦跨過那條界限,隨之而來的那可是無盡的內耗,在你自己的資訊繭房和自洽邏輯中,你會看誰都不順眼,感覺整個社會都是在針對你。
所以說,那種所謂思考中的頓悟一定是騙人的,至少不具有普遍性意義,或至少你沒有這樣的能力和悟性,大多數人只有實踐裡的漸行漸遠和漸行漸悟。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王陽明說,事上煉,心上磨;毛澤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看聖賢們的觀點是多麼出奇的一致。

再說第二個,想自由,但不想獨立。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行使權基礎上的,越早一點意識到越好,那說明你真的開始成熟了。
一個人不是越有錢越自由,更不是越有權越自由,恰恰相反,大多數時候是你擁有的財富和權力越多,越受其所累,反而越不自由。
你希望用權力去獲得特殊待遇的時候,當你不把這個權力用於服務集體利益,而是拿它來謀取私利的時候,必將被這個權力反噬,因為你忘了你的權力是被某一個群體所賦予的。
這幾年我們看到很多因為權力的使用不當鋃鐺入獄的人。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莊子說,無待;儒家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道家說,物我兩忘;佛家說,緣起性空。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你想不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自由的前提是定力,定力從何來?“知止而後有定”,所謂的“知止”,是你具有拒絕的能力和資格。
其實所謂的錢和權都不是最優的前提條件。真正的自由是不入局,不被周圍的環境所裹挾,不因別人的行為所分心,不被其他人的慾望所帶動,那才叫真正的自由。
再說說第三個,談真愛,但沒物質基礎。想獲得真愛首先要自愛,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只有盡心盡力地愛自己,才懂得適可而止地愛別人。只有把自尊、自重、自愛、自信、自立、自強、自警、自省等一切屬於自我美好的東西,放到自己的靈魂深處,這時候你的根基才算築牢。這也是孔子常說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有人問,沒有物質基礎的愛情是不是真愛?回答這樣的問題你還真得先搞清楚愛與喜歡到底有什麼區別。
喜歡是拿得起,愛需要放得下;喜歡是想擁有,愛是能呵護;喜歡可以放縱,但愛必須懂得剋制;喜歡談的是感覺,愛則談的都是責任。
所以說,愛從來不能脫離物質基礎的。因為在現實社會中,大部分的愛都是有前提的,一切的責任都是有代價的。
物質基礎雖然不是愛的前提,但一定是維護愛的必備條件,所以說不要動不動地打著愛的幌子,肆無忌憚地去表達。說句實話,那種“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的輕飄飄的愛,不值一提。
真正的愛都是沉重的,需要你厚實的肩膀,來扛得住的。所以我們經常說,四十歲之前要用太陽曬心,給你一個充實陽光的心,因為年輕時最容易受傷就是我們的心;四十歲之後多曬背,給你一個堅實的肩膀,因為人到中年你要懂得忍辱負重。


最後說說第四個,想成功,但缺乏執行力。世上聰明人很多,真知灼見的思考者也很多,但你去觀察一下你身邊那些真正能發財且能持續有錢的人,哪個是那些所謂的小聰明者?雖然他們看起來都差不多,為人謙和,做事厚道,不怕吃虧,但很少上當,這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最最重要的是,他們每個人都擁有非常強的執行力。這就是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學真見。
當我們在該吃不吃猶豫的時候,可以選擇不吃;當我們在該說不說猶豫的時候,可以選擇不說;當我們在該做不做猶豫的時候,可以先做,想到了就一定開始幹。
生活中從來沒有什麼所謂的萬全準備。行中知,知中再行,那是從超越了“所知”的“能知”。一個智者,他的目標不是追求完美,而是盡其可能地避免生活中的不幸。
人間的事情,如果想的話全是問題,如果幹那才有答案,這一定是高維的認知和原則。最小代價,最快實施,試錯迭代,小步快跑。
有時想想,我們這一輩子做過的絕大多數對的事情,大機率上都是因為運氣,而那些我們做錯的事情,才是我們實力真實的體現。
所以說,沒有誰是一輩子不犯錯的,那些看起來做對了很多事情的人,他們背後犯的錯一定比我們看到的要多得多,不要因為害怕做錯就止步不前。
有人說,最讓你痛苦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你鞋裡的沙子,那沙子彷彿是無窮無盡的,但是你想走到那座山,就得忍受這樣的過程。
人都有眼睛但是未必都有眼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方能看清事物的本質。心缺自尊,言行必卑賤;心缺敬畏,言行必隨便;心缺誠實,言行必虛妄;心缺涵養,言行必粗陋;心缺智慧,言行必愚痴;心缺良善,言行必惡毒;心缺美德,言行必低下。
知天命,盡人事,向聖賢學習築牢人生根基;貪嗔痴,戒定慧,聞思修,向經典借鑑解決好人生課題;讀書明理致良知,向聖言借智慧避免遭遇人生陷阱。
突然想起《黑神話:悟空》中的一段真情告白,很精彩,值得銘記於心:“古往今來的奇才異能之士,何其之多,但真正成就不朽功業的,寥寥無幾,你們可知為何?世道不公?世道從來不公。運氣不好?運氣只是強者的謙辭。因為空有天賦,不思進取,小富即安,沉迷享樂,想安逸,又想名利,想快意江湖,又想成佛作祖,哪有這樣的好事?身本多憂,怎可全求?牛魔王如此,孫悟空也如此,有天命的眷顧,更須有斬斷私心凡胎的覺悟,你,可記好了!”
/// END ///
No.6195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知止齋主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