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案:山東黑子是一種網路現象,意指對山東進行地域黑的現象。
2025年2月24日,大眾報業集團旗下賬號“山東政事”轉發了作家魏新反駁“山東黑子”的文章《有一種現象,叫山東黑子》,其中說:
用尿不溼的孩子,笑話他爹當年穿開襠褲,有意思嗎?
看把他厲害的。他自己完美詮釋了山東為什麼招黑的一部分原因。山東政事,很快刪除了這篇文章。
我們邀請了沈蘅舟談談自己的看法。她寫的比較文藝。

當一篇試圖以“黃金葉”遮蔽泰山全貌的文章被匆匆撤回,這場關於地域批評的羅生門便成了照見時代焦慮的多稜鏡。
有人嗅到酒桌上未散的陳年醬香,有人瞥見考編大軍踩出的深深轍痕,而更多人則在資料與情懷的迷霧中迷失方向——
正如魚頭宴上那盤永遠指向虛空的魚,人們爭論的究竟是盤中鮮味,還是舉箸間的權力隱喻?
資料從來是雙面鏡:
山東考公人數全國第四的排名,在1億人口基數下折射出38:1的競爭烈度,恰似章丘大蔥筆直生長的背後,是無數年輕人躬身擠進體制窄門的生存智慧。
那些以“穩健”自詡的41個工業大類,在數字經濟佔比49%的光環下,難掩傳統產業佔比超六成的沉重肉身——當杭州的網際網路新貴們用程式碼重構世界時,齊魯大地的化工巨輪仍在舊航道上緩緩轉向。
這種“大象轉身”的遲緩,與其歸咎於“黑子”的惡意剪輯,不如直視產業升級中真實存在的代際時差。
酒桌禮儀的辯護者們將勸酒文化美化為“待客之道”,卻選擇性遺忘72%的山東人仍視勸酒為社交鐵律的現實。魚頭朝向的規矩從待客智慧異化為尊卑符號,恰如開襠褲時代留下的集體記憶:
物質匱乏年代的溫情,在市場經濟浪潮中發酵成形式主義的枷鎖。當“吃了頭孢”成為酒桌免死金牌的黑色幽默,這何嘗不是對現代性困境的無奈妥協?就像那盒在親戚間迴圈流轉的點心,舊時溫情的背面,是轉型期價值體系失序的集體鄉愁。
更深層的裂痕藏在“自黑”與“護短”的話語拉鋸中。將批評者汙名化為“傳銷餘孽”的粗暴邏輯,猶如用黃金錘擊打青銅鼎——既震不醒裝睡的人,又平添幾道文化自信的裂痕。
當湯姆張們以移民身份刺痛故土神經,當魏新們用孔孟辭官典故為官本位漂白,這場爭論早已超越地域範疇,演變為傳統與現代、封閉與開放的價值對撞。
正如網友戲謔的政務APP命名差異:“愛山東”的直白相較於“浙裡辦”的靈動,恰似老成持重的孔廟柏樹與錢塘潮湧的對比。
真正的危機或許在於認知錯位:那些被反覆歌頌的“全國唯一全工業門類”榮耀,在長三角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映襯下,恰似滿漢全席對陣分子料理的尷尬。
當壽光菜農用物聯網種菜時,某些決策者仍困在“官本位”的溫室裡培育政策盆景。這種發展觀的時差,讓山東在民營經濟貢獻率落後浙江15%的現實中,依然沉溺於“穩健”的溫柔鄉——殊不知隔壁的“六小龍”已在新經濟賽道上完成數輪進化。
黃金葉終會氧化,但泰山永遠矗立。當批評聲浪如黃河泥沙般沖刷著齊魯大地,真正睿智的回應不應是築起資料與情懷的堤壩,而是學會在激流中淘洗真金。
畢竟,沒有哪棵古柏能靠遮擋陽光生長,正如真正的文化自信,從來生長在直面鏡鑑的土壤裡。
—

《知情人透露當年明月發瘋細節》已404,可點選關注“智識漂流”公號,在智識漂流輸入“當年”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