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未來已來,教師教育何以可持續發展

2025年6月7日,由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與北京中基教科資訊科技研究院聯合主辦的“人工智慧教育創新實踐研討會”在字節跳動北京工區舉行。本次研討會得到了中國資訊協會教育分會、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以及北京市人工智慧與教育融合應用創新研究基地的鼎力支援,匯聚了教育、企業、技術等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共同深入探討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與未來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袁麗老師在會上圍繞人工智慧時代下的教師專業發展展開深入闡述。她指出,“未來已來”的現實讓教師面臨全新的職業環境和專業領域。袁老師著重闡述了當前教育面臨的三大核心挑戰:不確定性將無限延續跨學科與人工智慧的挑戰持續並存、追求公平與正義不可妥協
她還分析了“雙減”政策和疫情對教育教學變革帶來的深遠影響,並援引資料說明教師隊伍短缺和人口變化對教師職業的衝擊。袁老師特別強調,教師需深入理解跨學科教學的挑戰,並呼籲提升新入職教師的從教意願和在職教師的多元專業素養,特別是數字素養、腦學科素養和跨學科素養。她強調,教師應首先成為學習的專家,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
最後,袁老師提出了教師共同體建設教師教育模式創新的策略。她呼籲在教師教育體系中補齊短板,並發展區域特色教育和特色學校,鼓勵與一線教師共同探索和共建。她展望未來,倡導積極探索教師教育數智化,並透過建設教師教育共同體,連線更多思考與操作空間,生髮出新的實踐性知識,以擁抱不確定性,促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院院長袁麗演講
以下根據發言全文整理。

理解“未來已來”

在座的各位都非常年輕,但也有不少70後、80後。很多70後、80後都熟悉《哆啦A夢》,它描繪了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以及探索世界的理念。如今,人工智慧作為先鋒領域,正讓我們感受到“未來已來”——那些曾經想象的“機器貓口袋”裡的物件正一步步成為現實,我們已置身於曾經設想的未來世界。我們能清晰感受到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教師正面臨著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職業發展環境和專業領域。
我從宏觀角度分享三個核心思考:
第一個是不確定性將無限延續。這種不確定性並非新鮮事物,但其感受是無限延伸的。第二個是跨學科與人工智慧的挑戰持續並存。未來教育不再侷限於傳統人為劃分的學科邊界,這對教師將是顯著挑戰。第三個是追求公平與正義不可妥協,即使在充滿未來特徵的環境中,溝通的價值依然至關重要。在與一線教師的深入交流與合作中,我個人對此感觸頗深。
在與一線老師的交流合作中,有兩個凸顯不確定性的“影子”,它們帶有隱性的時間線索。一個是“雙減”政策。這項政策的出臺深刻影響了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帶來了更深層次的挑戰。另一個是疫情帶來的教學變革。疫情促使教育教學路徑、方法及工具發生改變。我更願將其理解為一種發展。這些前提使得教師的工作及其自我認知都發生了變化。像“教聯體”等高頻詞的興起與當前社會對教育的理解和發展密不可分。
關於教師工作現狀,有兩個值得關注的資料。一個是全球性教師短缺,報告顯示全球範圍內教師嚴重短缺師生比、班師比等資料支撐了這一點。這也是我國“教育強國”規劃綱要中未來十年需要解決的問題。另一個是人口學發展的基本變化。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中國教師的工作物件在數量和特徵上都將發生巨大變化。
基於此,教師面臨的關鍵挑戰之一是理解跨學科對自身工作的要求。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學前教育領域的實踐型專家,都深刻感受到學科概念被普遍化、泛化,教育生態正在改變。這種影響是否會制約新生代未來人才的培養?需要我們深思並與核心價值對齊。
在這種前提下,我們仍需堅守一些“萬變不離其宗”的價值。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構建共同語言和建設學校教育共同體。共同體看似宏大,實則體現在每個個體、場域和群體中。我們需要特別關注城鄉差異、區域文化差異政體差異(如“一國兩制下的教育差異”)以及全球多元文化帶來的挑戰。

教師教育可持續發展的

重要面向與中國方案

為了回應這些挑戰,教師教育和教師專業發展工作需要關注以下重要方面。
1.職前教師培養
當前研究發現,新入職教師的從教意願複雜多元,整體狀況並不樂觀。如何提升師範生的從教意願,使其主動選擇而非被動選擇,是我們專案執行中需特別關注和加強的。
2.教師專業素養提升
在職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升路徑豐富多元,但比較重要的是培養應對不確定性的多元素養,對中國教師而言,最重要的三點是:
第一,數字素養;第二,腦學科素養,透過提升神經科學素養,教師能更深入地理解學習過程。教師必須首先成為學習的專家,才能有效引導學生的學習動力;第三,跨學科素養,這是我們近期特別關注的素養。
3.教師教育體系構建
聚焦而言,有兩個值得關注的方面:
第一補齊短板,在教師教育體系中,亟需補齊作為大國辦大教育所面臨的短板。
第二發展區域特色,辦區域特色教育、特色學校。在人工智慧工具課程學習中,我們需要發展自身特色。這需要與一線教師共同發現和共建,無論是區域層面,還是具體的鄉村學校,都應探索特色教育路徑,因為並非所有孩子都指向同一所大學或同一類工作。
4.教師教育模式創新與變革
教師教育模式的創新變革至關重要全球都在探索。一是增量模式;二是借鑑國際經驗,如美國人工智慧與教師教育融合已實踐十多年,我們可從中汲取經驗;三是發掘本土模式,中國已湧現多種創新教師教育模式(如傳統模式、創新模式、浦東模式、廣東模式、北京西城模式等),形成了新的增長點。我們需要共同梳理和推廣這些優秀案例,促進教師新生態的形成。
最後,分享一個關於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小寫理論”。
“小寫理論”指大學研究者(如我本人)提出的理論,有時可能脫離實踐,而真正從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生髮出的、關於實踐知識的理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實踐理論。
我們應關注由“名師”引領、具有梯隊的教師隊伍,關注他們的思想理念,幫助他們探索人工智慧、跨學科、認知神經科學、學習科學等如何助力教育改進和教師專業的提升。
面向未來,我們應以兩種態度擁抱不確定性:一是積極探索教師教育數,二是積極建設教師教育共同體。透過共同體連線思考與操作空間,使其聚焦,從而生髮出新的實踐性知識。
大會所有發言內容將透過新聞稿陸續發出,若您想獲取更詳細的會議資料和共創手冊,並和導師建立共學關係,參與共創手冊的內容迭代工作和“閃光計劃”,請加入共學社群。若無法掃碼入群,請新增群主微信。期待一起成為適應AI時代的學習者,共建人工智慧“研創基地”。
(群主微信)
同時,研究院將與領心教育和北京探月學校合作,於暑期在北京和杭州開展教師和校長研學營,老師們將在共學導師的幫助下,深刻理解“AI的能力邊界和人機協同的路徑”,迅速學會“如何開第一堂AI學科課”和“如何基於自己的工作需求,捏專屬智慧體”,並探討“學校如何開展基於本校特性的數智化轉型”,歡迎關注和報名,詳情見下方:
其中7月12-14日在北京探月學校舉辦的研學營詳細介紹見下方,目前還有若干定向邀請名額,提供給共創夥伴,感興趣的請點選下方連結,獲取詳細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