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郭震
最近,丘成桐、何祚庥、孫凝暉等一眾中科院院士相繼發聲,對中國科技產業發展給出一些“非鼓吹式”見解。由於部分內容語涉某民族企業,並且毫不諱言中美技術差距,迅速淹沒在了狂熱擁躉的抗議聲中。
更有甚者,如項**之流的自媒體,還對幾位院士發起人身攻擊,冠以“無知”、“無能”、“無貢獻”等標籤。關乎科技發展前路的理性探討,竟然演變成了一場場罵戰…
拋開莫衷一是的情緒對立,院士們真正想要表達什麼?又為何屢屢觸碰到“雷區”?
基礎研究工作,該不該重視?
在何祚庥和丘成桐院士的觀點中,多有不謀而合之處,且大都圍繞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展開。
何院士認為,中美雙方在基礎研究領域尚有差距。要搞懂一件事,必須重視基本理論。要做好晶片,同樣要在這個地方下大功夫。
他用華為來舉例,“所謂晶片問題,理論上只有比氫彈理論更復雜。存在基本理論問題必定更多。我想,荷蘭人是清楚了。而華為就不見得真懂得,極大可能是拿來就用。所以荷蘭人說,告訴你了,也不一定真正弄出來!”
邱院士同樣毫不諱言地提到,華為的數學家可能偏向應用技術人才,缺乏專注於純粹數學研究的專家。“這對華為來說是一種挑戰,因為純粹數學研究在科技創新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兩者關係密切,基礎科學的深入研究可以為應用技術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另外,他進一步給出建議,認為華為在發展研發團隊時應該兼顧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確保團隊中既有應用技術人才,也有基礎科學專家。
可以看出,兩位院士主要是在提醒不要忽視基礎科學的重要性,只有在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相輔相成的基礎上,才能夠更好地推動科技的發展。
然而例證中同時提到了中國科技產業領軍者華為,竟然被解讀為“打壓”民族品牌。以項**為代表的“公知”,迅速組織起大規模輿論攻擊。
項在自媒體賬號中公然掀起罵戰:“何祚庥知識匱乏不懂裝懂,一生都在搞空的東西”、“丘成桐沒有做出貢獻,歸國就是為了榮譽和財富”……至此,兩位院士的觀點沉沙,科學基礎研究的話題儼然成了禁區。
生態開放路線,要不要無視?
更近幾日的訊息是,孫凝暉院士也陷入了“項公知”們的網路風暴。
追根溯源,事件竟然起始於幾個月之前的一次會議。孫院士在會議報告中提出,國內不應該只有華為的封閉壟斷模式,這樣很難打贏更成熟的美式壟斷,鼓勵產業上下游要封閉式+開放式兩條腿走路。
讓人詫異的是,該影片內容在這兩天突然大規模散播網路,並且影片經過前後剪輯擷取,竟然再次演變為“孫凝暉攻擊華為”。後續的發展如出一轍,項**迅速發文站臺華為,這次不僅攻擊了孫凝暉本人,還對整個中科院、科學界大放厥詞。
“中科院那幫院士哪懂人工智慧,他們的水平還不如我”、“學院派和高校這些人都靠不住,在旁邊吹吹風就不錯了”……近乎潑婦罵街的口水仗中,關於產業生態開放的話題再次變味。
不過,隨後也有專業人士對孫院士的觀點進行客觀解讀。認為華為此前進軍智算領域的戰略表述是“全棧全場景AI”,今天的新表述是“全面智慧化”。雖然換了說法,但本質上都是在垂直一體化全棧佈局,孫凝暉使用“封閉生態”來形容並不為過。
其次,華為打破公司基本法“永不進入資訊服務業”的承諾,不斷向雲計算、汽車、ERP等領域擴張,早已觸及到下游客戶的市場利益,難免有“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嫌疑,關於公司涉嫌壟斷的質疑也並不鮮見。
孫凝暉在觀點中並未刻意否定華為的封閉模式,重點更在於後邊提出的開放式發展路線。如果產業生態完全封閉,產業鏈各方不僅將陷入各自為戰的窘境,還會嚴重限制上下游的科技創新動力。上述人士指出,“長遠來看,無視生態開放需求,對產業發展弊大於利。”
中美技術差距,能不能正視?
縱觀三位院士觀點,有一明顯的共同之處是都未迴避“中美差距”這一話題。這不禁讓人深思,近幾年隨著部分國產科技賽道崛起,是否已經容不下理性聲音?
要知道,在人工智慧領域,我們與美國方面存在確切的差距。僅從技術領域來看,美國的基礎研究、核心演算法、高階晶片等方面優勢明顯。尤其基礎研究方面,美國一直投入巨大,擁有眾多頂尖大學和研究機構,形成了良好的創新生態。
相比之下,我們在基礎研究方面起步較晚,雖然近年來在應用層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基礎理論和創新領域仍略顯滯後。此外,全球90%以上的高階AI晶片市場被美國企業佔據,這也限制了中國AI產業的發展和趕超。
值得一提的是,另外一位中科院院士施一公,也提出了類似觀點。他認為,我們國家非常強調成果轉化,現在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加強轉化”。但是轉化要從基礎研究成果而來,目前我們不是缺乏轉化,而是沒有可以轉化的東西。
而在項**之流的聲浪中,則強行駁斥為“美國的強大是來自於生產製造的能力,而不是來自什麼基礎研究。一個國家真正的發展,根本不是什麼基礎理論研究,科學只是錦上添花。”
當然,施一公院士的論述沒有具體到企業層面,並未受到的明顯的大規模抨擊。那麼,某些人究竟是難以正視中美差距,亦或者難以接受對某些企業的批評?我想無論哪種可能,都不至於因言獲罪。
“實事求是”,即從實際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絡及其發展的規律性,作為行動的嚮導。諸位院士的言論,正是基於對我國科研現狀的深入分析和對國際科技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沒有盲目跟風,也沒有誇大其詞,而是堅持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偽存真,揭示事物本質,這正是“實事求是”精神的集中體現。
以上。如果對你有用,隨手點個贊、在看、轉發三連吧,如果以後想第一時間收到推送,也可以給我個星標⭐。謝謝你看我的文章,下篇文章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