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建議所有人都去培養“差生心態”

追逐所謂的“成功”並非人人適配,尤其是在一次次努力卻未能如願時,我們會深陷自我懷疑:我是不是不夠好?我是不是不值得?
但事實上,失敗並不是努力的錯誤結果,而是生活本身的組成部分。
作者:蘇靜,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稽核:樊春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策劃、責編:楊雅萍;審校:徐來 林林;本文來源:公眾號“科普中國”(ID:Science_China)。
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的理念似乎都是要成為“好學生”,要聽話、要努力、要成功……彷彿只有沿著這條看似光明的道路前行,人生才有意義。然而,在這條單一的成功軌道上,許多人卻感到越來越疲憊、迷茫,我們不再問自己“我喜歡什麼”“我想要什麼”,而是陷入對外部認可的執念中,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
然而,追逐所謂的“成功”並非人人適配,尤其是在一次次努力卻未能如願時,我們會深陷自我懷疑:我是不是不夠好?我是不是不值得?但事實上,失敗並不是努力的錯誤結果,而是生活本身的組成部分。
或許,是時候打破這種單一的評價體系,去重新定義什麼是真正的“好”,什麼是真正的“差”。
“好學生”不一定好
“差學生”不一定差
“好學生心態”是一種深深烙印在我們心中的信念系統。它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努力、不斷競爭,才能獲得認可和成功。然而,這種心態卻常常讓我們陷入一種無盡的焦慮和內耗之中。我們害怕失敗,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被別人超越。於是,我們不斷鞭策自己,不斷給自己加壓,直到最後筋疲力盡,卻發現自己仍然無法達到那個遙不可及的“成功”標準。
“好學生心態”的受害者,往往有著相似的經歷。他們從小就被灌輸了“成績至上”的觀念,被要求做到最好,被比較、被評價。他們習慣了用成績來衡量自己的價值,習慣了在競爭中尋找存在感。然而,當他們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後,卻發現這個世界並不是那麼簡單。成績不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人際關係、情商、創造力等因素同樣重要。於是,他們開始感到迷茫、失落,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與“好學生心態”相對的是“差生心態”。
“差生心態”指的是那些在傳統教育體系中經常被貼上“不夠好”標籤的學生所形成的自我認知。這種心態看似消極,但卻蘊藏著一些不被傳統成功觀認可的寶貴品質:“差生心態”的人,往往經歷過被忽視、被低估的成長過程。
由於他們在學業成績上不突出,或者性格中有反叛和不合群的特質,他們很早就明白,自己不可能透過傳統路徑獲得認可。於是,他們學會了用自己的方式去尋找價值。他們可能更善於冒險,更敢於質疑規則,更願意嘗試不確定的事物。這種心態讓他們在面對挫折時更加堅韌,也更加懂得尋找屬於自己的道路。
差生心態
—— 一種全新的生存之道
在當今這個連吃飯、睡覺都充滿壓力和競爭的社會,“差生心態”展現出了一種更強的適應性和生存智慧。正如達爾文在總結自然選擇時所說:“繁衍,變異,強者生存,弱者滅亡。”
然而,這裡的“強者”並不等同於那些最強壯、最優秀的個體,而是指那些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個體。自然選擇的核心目標,不是單純追求某種固定的“強”,而是透過靈活的調整與變異,提高適應性,在多變的世界中找到生存與繁衍的機會。
同樣的道理,如果說優績主義強調的是“更好、更高、更強”,那麼“差生心態”追求的則是一種更加靈活、寬容的生活態度。
這種心態不是消極放棄,而是積極接受不完美,靈活調整自己的步伐,找到平衡與自在。它是一種全新的生存之道,能夠幫助我們在紛繁複雜、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具體可以這樣做:
  • 接納自我,不求完美:
    做一個“差不多先生”
“好學生心態”有很多後遺症,其中一種,就是對完美的無盡追求:這很好,但還不夠好;我本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多。這種心態讓“好學生”始終在內心設立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最優秀。雖然這種追求在短期內可能帶來一定的成就感,但長久下去,它容易引發焦慮、疲憊,甚至自我懷疑。
“差不多先生”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接受不完美。做 60 分的媽媽,養 60 分的娃,卷 60 分的工作,過 60 分的生活。這不僅是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更是對自身侷限性的理解與寬容。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和不擅長的地方,關鍵是如何調整心態,接受自己的不足,並且在此基礎上發揮自己的長處。
美國心理學家謝莉·卡森(Shelly Carson)和艾倫·蘭格(Ellen Langer)對自我接納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進行了深入研究。
他們發現,真正做到自我接納的人具備一個關鍵特徵:能夠對自己進行恰當且客觀的評價,能從多個角度審視並接受自己過去那些曾帶來痛苦的行為,認識到這些行為只是當時特定情境下的需求反映,並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未來做出不同的選擇,避免重蹈覆轍。
換言之,自我接納就是正視並接納自己的所有特質,包括不完美和缺陷,而不因此貶低自己的價值,更不會讓自己陷入無休止的自我責備之中。
“差不多先生”明白,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並不需要追求極致,只要合適、足夠好,就可以。正因如此,“差不多先生”更容易跳脫出固有的“社會評價標準”,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就如心理學家戴維·伯恩斯(David Burns)所指出的,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往往並非頑固的完美主義者,而是懂得在適當時刻放下執念、靈活調整的人。
  • 敢於嘗試,打破規則:
    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好學生”往往因完美主義和對失敗的恐懼而裹足不前。在行動之前,他們容易陷入過度思慮,患得患失,甚至在開始之前就已經想到了放棄,從而錯失了許多寶貴的機會。
相比之下,“差生”則從小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他們不被期待,也不被看好。然而,正是這種“置於死地”的處境,反而賦予了他們“觸底反彈”的勇氣,激發出強大的生存本能和適應能力。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他們深知失敗並不可怕,最壞不過是從頭再來。

對“差生”而言,嘗試的成本很低,而一旦成功便是意外之喜。因此,他們更願意去搏一搏:考上了是驚喜,考不上也在意料之中,日子依然可以繼續過下去。

這種心態讓他們能夠坦然面對得失:能爭取的絕不退縮,不會拒絕機會;無法得到的則選擇果斷放手,不會過度執著。正是這種敢於嘗試和不拘泥於規則的心態,賦予了他們突破困境、創造可能的力量。
  • 容忍不確定性,鬆弛應對:
    99分是努力所得,59分不影響吃喝
相比於“好學生”往往遵循線性規劃的發展路徑,“差生”從小就被迫接受人生中的諸多不確定性——不確定能否考上大學,不確定會從事何種工作,不確定能過怎樣的生活……這些對“好學生”而言可能令人焦慮的問題,對“差生”來說卻是日常。他們早已習慣了這種不確定感,並學會了與之共處。
與“好學生”追求完美、試圖掌控一切的心態不同,“差生”深知生活本就充滿未知和變數,過分擔憂或過度規劃只會徒增壓力和內耗。於是,他們選擇用一種鬆弛的態度去面對未來,既努力也不過度執著。

所謂“鬆弛感”,是一種在面對任務和挑戰時的適度放鬆心態,不讓壓力或焦慮吞噬自己的能量。事實上,不確定性正是許多人焦慮的根源,而“差生”恰恰擅長容忍不確定性。他們明白,努力固然重要,但生活本身並不需要事事完美。

鬆弛感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能夠在持續努力中接受生活的起伏和複雜性,在面對結果時不將得失看得過重。60 分不嫌少,90 分不嫌多;成功值得慶賀,失敗無需難過。這種對不確定性的接納和鬆弛的應對方式,正是“差生心態”的核心所在。
  • 向下比較,學會自洽:
    我不是最差的,所以沒那麼差
“好學生”即便考了 99 分這樣的高分,也常常因為一分之差而自責,反覆反思自己的不足,覺得自己還不夠完美。而“差生”卻恰恰相反,也能樂觀寬慰自己:“還好,不是全班最差。”這種截然不同的心態,源於社會比較的差異——
“好學生”習慣向上社會比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即與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相比,希望從中獲得動力推動進步;而“差生”更傾向向下社會比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即與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藉此獲得心理的平衡與安慰。
研究表明,向上社會比較雖然能夠激勵個體努力提升,但它也容易帶來負面影響,比如削弱自我評價,引發“我不如別人”的消極情緒,甚至導致自卑或嫉妒。而向下社會比較,儘管可能讓人滿足現狀、不求上進,卻也能夠有效減輕壓力,提升自尊與幸福感。
“差生式”的向下比較,並不是簡單的“比爛”,而是一種應對壓力的自我調節策略。生活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和競爭,我們已經被各種外部的評價裹挾著不停賽跑。如果再對自己過於苛責,只會讓心理負擔更加沉重。學會在適當的時候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接納自己的不足,透過向下比較找到心理安慰和自洽,能夠幫助人們釋放壓力、修復內心,積蓄力量去面對更重要的挑戰。
畢竟,生活並非一場永無止境的負重競賽,而更像是一場需要節奏感的長跑。學會偶爾鬆一鬆弦,告訴自己“我沒那麼差”,才能在漫長的旅途中走得更穩、更遠。
  • 多面發展,做斜槓青年:
    重新定義失敗和短板,玩出花來
“差生”的最大特點,是除了學習,愛好很多。因為沒有把所有精力都壓在學習上,他們反而多出了許多“留白”的時間和空間,去嘗試不同的事物,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這種“玩出花來”的心態,不僅讓他們在學習之外找到樂趣,還可能為他們的人生開啟意想不到的出路。
坐不上高腳椅,至少還能坐上矮板凳;高腳椅雖然高,但也容易摔,矮板凳雖然矮,卻很穩當。儘管“差生”在學業上可能缺乏“長板”,但他們往往擁有許多“短板”——各類愛好和技能。這些“短板”看似單一,但組合起來,卻可以圍成一個雖然矮但口徑足夠大的“好桶”,讓他們在其他領域展現出自己的優勢。正是因為不侷限於某一條單線發展,他們更容易成為生活的多面選手,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定位。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為這種多面發展的優勢提供了科學依據。

他認為,人的智力並非單一的線性結構,而是由多種智慧構成,如語言智慧、邏輯-數學智慧、空間智慧、音樂智慧、身體-動覺智慧、人際智慧、內省智慧等。傳統教育體系通常過分聚焦於語言和邏輯能力,而忽視了其他形式的智慧。
相比之下,“差生”雖然在傳統學術領域的表現可能欠佳,但他們在音樂、藝術、體育、社交甚至動手實踐等方面可能展現出非凡的才能。他們的多樣化嘗試和發展,正是對這些智慧的多維度補充和探索。
更重要的是,“差生”懂得重新定義失敗和所謂的短板。他們明白,人生不是隻有一種成功的標準,失敗也並非終點,短板也並非一無是處。
與其糾結於單一的“長板是否足夠長”,不如像“差生”一樣,透過多面發展不斷為自己積累資源和可能性。畢竟,人生不是單向競賽,而是一場需要勇氣和靈活性的馬拉松。只要願意嘗試,就能靠“小技能”拼出大精彩,靠“短板”圍出獨特的“好桶”,玩出屬於自己的新花樣。
總結
可以說,每一個沒有崩潰的差生,都是心理韌性的強者!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差生心態”不僅是一種生存技能,更是一種生活智慧。正是這種智慧,讓所謂的“差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不走“主流路線”,也能用自己的方式,走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參考文獻
[1]羅伯特·賴特.(2022).道德動物:我們為何如此思考、如此選擇?.中信出版集團.ISBN:9787521743630
[2]Carson,S., & Langer, E. (2004). Mindful practice for clinicians and patients. InL. Haas (Ed.), Handbook of primary care psychology (pp. 173–186). London:Oxford.
[3]Carson,S. H., & Langer, E. J. (2006). Mindfulness and self-acceptance. Journal of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24(1), 29–43.
[4]簡·博克.萊諾拉·袁.(2021).拖延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ISBN:9780273723264
[5]丁倩,張永欣,周宗奎.社交網站使用與妒忌:向上社會比較的中介作用及自尊的調節作用.(2017),心理科學,40(3),618-624.
[6]菲利普·津巴多.羅伯特·約翰遜.薇薇安·麥卡恩.(2022).津巴多普通心理學(第8版).ISBN:9787115581495
本文來自“科普中國”(ID:Science_China),未經授權不得二次轉載,如有轉載需求請聯絡原公眾號。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