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氏」啟示錄:當一個國產品牌想成為全球第一|CEO說

在藍氏寵物位於江蘇徐州的辦公室裡,有一面文化牆,品牌的使命願景價值觀被做成一塊塊鋼板,釘在了牆上。
最重要的那一塊上,寫著品牌的目標,短短幾行「第一」的字眼出現了七次。
藍氏寵物所屬的吉家集團,是一家在寵物食品行業摸爬滾打了十年的公司,前半段踩上了網際網路電商的紅利,靠著不斷推出的“爆款”將規模做到了十億,是國產寵物食品集團中最快達到這個數字的
但曾經的熱門品類增長趨緩,電商紅利也已殆盡,競爭來到下半場。早年間收購的藍氏,成為下一個增長曲線。
品牌定位中高階,以大單品獵鳥乳鴿全價貓糧(以下簡稱:乳鴿貓糧)在市場中站穩腳跟,為藍氏貢獻了90%的收入,也讓藍氏也成為了集團規模最大的單一品牌。
恰好在乳鴿貓糧推出的同一年,國內貓數量首次超過犬數量,貓成為最受歡迎的寵物。如今國產貓糧梯隊裡,藍氏已經穩居top3的位置。
似乎是巧合,吉家的戰略變化總是先市場而動。

最近我們見到了藍氏崛起的幕後操盤手,吉家集團副總裁、藍氏品牌總經理星河(金國慶)。他在十年前加入吉家,一路從「小兵」坐到副總裁的位置,藍氏的成長是他攬下的又一個重任。

正如在《所有女生的offer3》中所展現的,星河看起來年輕、儒雅、溫和。但在深入交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他溫文爾雅的外表下,有著不加掩飾的野心——「做事情就要做領導者」「沒想過對標國內品牌」「高目標才有高激勵」。
市場競爭有時和打仗一樣,勢和氣尤其重要,藍氏一開始的目標就是國內貓主糧品牌第一。雖然去年才剛實現盈虧平衡,但這位年輕的管理者仍然為構建未來的品牌競爭力留足了「子彈」,並把為數不多的收益都發給了基層員工做激勵。
為相對激進的目標尋找合適的路徑,是星河的必修課。
憑藉過去積累的電商經驗,星河帶領團隊開始了摸索,這個年輕的學習型組織將大量時間花在拆解世界先進品牌經驗,並化用落地到自身。在對話開始之前,他剛剛和諮詢公司開完車輪會議。
在本篇文章中,你將看到在魚龍混雜的上升市場裡,一個新品牌如何創造競爭優勢,先生存後壯大的故事。
文|王半仙 岑伊潔
監製|張珺
Q:案例SHOWCASE
A:吉家寵物副總裁、藍氏品牌總經理 星河
做事情就要追求卓越、做第一
Q:藍氏作為寵物品牌的目標是什麼?
A:我們是一個很年輕的公司,給自己定的願景挺大的,要成為世界級的寵物食品公司,服務一億養寵家庭,這是集團的目標。藍氏自己的話,就是先成為中國寵物食品的領導品牌。
Q:怎麼定義「領導品牌」呢?你們對標的是誰?
A:領導品牌我們的理解是各種維度上的第一:使用者認知的第一、生意規模的第一、競爭力的第一等等。在尋找標杆對手方面,我們只看這個行業的標杆企業,瑪氏旗下的皇家品牌,是非常優秀且值得敬佩的品牌。
Q:那你們現在有多大的差距?
A:很大,我們其實剛剛解決生存問題,去年才實現盈虧平衡。今年可能會更關注增長,會有更多業績上的要求。
Q:怎麼確定這個目標是科學的呢?
A:目標沒有科不科學。我們內部一直覺得目標就是不合理的,所以更需要定高目標,因為高目標才有高激勵,才有高資源配置。品牌在高速增長,解決生存問題之後,要考慮的更多是面向未來的競爭力構建,研發能力、供應鏈能力、人才等等,這些都需要高資源配置。
但也不可能說無限高,貓食品去年有16、17個點的增長,我們不會低於行業三倍速,跳一跳也能夠得著。
Q:為什麼會有這個信心呢?
A:一方面是我們在寵物行業豐富的經驗給的信心,在寵物行業,尤其是食品行業組織能力上不會有特別大的差異,增速就看公司的意圖,我們現在就是要快速在貓食品上取得領先的地位。但如果是一個組織能力變化很大的新業務,比如出海或者跨境,就不會定高目標,而是定這個業務怎麼去完成小的閉環。
Q:吉家一開始是有自己的狗糧品牌的,為什麼收購藍氏,並且開始轉做貓糧?
A:過去幾年是寵物行業高速發展的時候,資本也很熱。我們拿到融資的錢之後其實也比較茫然,一時難以判斷應該如何合理利用。
後來集團考慮到品牌矩陣的合理性,我們的狗糧品牌其實是入門級的,我們需要定位中高階的,就在市場上注意到了藍氏,有著「使用者至上」的基因,到現在都有一群買了長達十幾年狗糧的老使用者。再加上品牌從成立到現在也沒有什麼負面資訊,口碑很好。於是我們就此敲定。
藍氏狗糧產品
Q:藍氏之前都是狗糧,你們是剛收過來就順利轉做貓糧了嗎?
A:不是,主要是當時公司的能力跟不上。
我們13年到18年的增長基本來自於兩個驅動因素,一個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一個是寵物行業的紅利,我們又是做電商做到了頭部,所以增長很快。但當時不管是組織、戰略、能力都很弱。
收購藍氏之後,我們幾個管理者都不知道要怎麼做品牌,就想著要不找一個人來操盤,就找到了一個頂級消費品企業的品牌總經理。
Q:這就是試錯的階段嗎?
A:當時不知道是試錯,覺得這就是正確的方向。

大概一年左右吧,我們才意識到哪裡都不對。經營成績不對,商業模式不對,團隊文化也不對,組織能力也沒有搭建起來。

Q:後來怎麼扭轉這個局面的?
A:那位總經理做了一年左右,自己提出了離開,我們幾個高管在一起做了一次深刻的覆盤,意識到雖然找到了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但是我們不會用,因為我們不懂怎麼經營一箇中高階品牌。後來就想說,要想用好外部專業人才,首先要自己先去學習和理解,在管理層中,各方面因素考慮,我最合適,就讓我上了。
Q:你當時為什麼要帶著藍氏從狗糧轉向貓糧呢?
A:就把它當個創業專案從頭做吧。從狗糧到貓糧的轉換其實是個戰略問題。當時我們學了戰略管理,五看三定就用上了,看市場、看行業、看客戶、看競爭對手、看自己,你會很明白的看到無論是過去的增速,還是未來的預判,貓賽道是值得投入的。
然後在貓的賽道里,我們也去看了各種細分市場,貓主糧是最大的賽道,我們認為領導品牌一定會出現在這個賽道。
一個單品就能代表一個品牌
Q:藍氏貓糧名聲打響靠的是獵鳥乳鴿這款產品,怎麼想到用乳鴿原料的?
A:當時整個市場都在卷肉的新增量、肉的佔比,捲來捲去就那幾個維度。我們就往原點思考,看以前的貓科動物吃什麼?就發現貓的食譜裡,有很多鳥類,在抖音也能看到很多貓去抓鳥、抓鴿子的影片。我們產品經理正好是廣東人,頭腦風暴的時候,他就想到廣東人最愛吃的乳鴿,營養價值高,給了我們靈感。
Q:去年銷量超過九成都由這款單品貢獻,是過去的電商經驗讓你們決定做大單品嗎?
A:我個人是做電商出身的,在負責藍氏之前做了六七年電商。但那時候是搞爆品,一個產品起來以後就有一大堆模仿,然後就是降價,再然後是消亡,重新換一個新的做。整個公司導向都是爆品導向,就像摘玉米一樣,摘一個掰一個,什麼都沒留下。
所以藍氏就是很堅定做大單品,短期原因是當時資源有限,必須在一款產品上突破。長期是因為我們在做電商的時候,就在學習如何做品牌,就像寶潔旗下SKII一款神仙水就能貢獻絕大多數營收。
我們相信未來如果寵物行業充分競爭的話,一個單品就能代表一個品牌。
Q:其實擴大SKU會讓業績數字更好看。
A:我做事有個很大的特徵,就是我認為重要的事情,會反覆、長期、持久去做。大單品就是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事,即便渠道端給我們很大壓力,但內部對這件事是不允許討價還價的。我們去年加上零食,新品也不到五款產品,如果業績壓力大,就從產品上找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倒逼整個品牌在產品力上卷。
Q:寵物糧產品很特殊,消費者和使用者是完全分開的,大單品會讓負面新聞更集中,很影響購買決策,你怎麼看這些負面評價?
A:我們確實討論過這個問題,比起用十幾個產品達到一億銷量,和用一款產品來達到一億銷量,後者會顯得負面客訴很多,並且貓糧不同批次不同季節都可能造成產品上的細微差異。
藍氏每年都會定產品品質客訴率下降的目標,針對每週每月的回報來改進,讓不同原料、配方、工藝都沉澱下來,適時做動態的調整。
實際上我們的客訴率是比行業TOP3品牌要低60%左右,因為我們在供應鏈管理上的效率比他們高。這方面我們非常敬佩皇家,也是因為它的品質管理非常好,一方面配方長期穩定,一方面可以賦能上游廠商管理原料。
Q:我以為你會回答一些輿情管理的方法,沒想到回到了產品上。
A:輿情沒有什麼可管理的,使用者有情緒有部門要吐槽,是很正常的,輿情管理到看不到真實使用者聲音才危險。
寵物產品就是一個良心活,我們是國產品牌裡批批都去工廠駐場的,我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之前有了解到,很多工廠很狡猾,白天不生產,晚上你回去睡覺了第二天說生產好了,生產過程是黑盒。我們要把控每一個環節。
你不做這些動作也可以,從做生意的角度講影響也不大。但要做一個領導品牌,你就必須要把這些問題都解決。
藍氏產品檢測公示
兼顧短期效益和長期競爭力
Q:你當時接手藍氏的時候,一開始怎麼搭建團隊?
A:我更多是基於公司發展來考慮,根據自身戰略進行組織承接,產品和研發是一個模組,之後是市場、銷售、客服、中臺等。
最先挖的是研發,難點在於識別出真正在專業領域有能力的人,一方面是整個行業的人都很少,另一方面是研發和產品都需要時間來驗證。
Q:那藍氏的研發投入有多大?
A:過去這個數字是動態釋放的,我們會有固定比例的研發費用隨著銷售額的增加而追加,從23年開始,我們會去了解同行的研發費比,然後對標我們瞭解到的行業最高水平,強制比這個數字高。24年我們研發費用會在3%以上。
Q:這個數字在行業裡是什麼水平?
A:和我們同體量的公司是1%左右,我們認為沒有研發資源的超配,就沒有未來的產品競爭力。這也是為什麼必須要定高目標,沒有高目標,你就沒有資源來搞研發。
Q:現在的研發思路是什麼?
A:其實我們之前覺得「研發」很大、很空,不知道往哪裡努力,但學習華為之後,發現華為的研發用到寵物行業是非常適配的。
「研發」是研究和開發,華為把這兩個部分分開,在寵物上,基礎研發就是有關寵物的生理特性、營養需求和生命迭代等內容,是非常底層但可以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部分。再往上就是平臺研發,解決公司層面上的效率問題。
有了這種分級之後,我們就理解了要先解決應用的問題,同時進行技術的投入。
藍氏與中國農業大學簽約現場
Q:但是晶片研發是一個耗時耗力的工作,很多公司被拖垮了。寵物品牌怎麼在研發上兼顧投入產出?
A:我們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一是寵物食品的適口性和耐口性問題,原料、工藝、儲存等方面去研究,看寵物愛不愛吃,能不能吃得長久。其次是針對一些特殊的功能需求。最後是針對中老年犬貓的食品研究。
在功能糧和中老年貓糧這方面,我們成立了技術的開發管理團隊,會根據我們產品的目標規劃來匹配做技術的規劃,然後團隊人員配置和資源投入都按這樣去配,兼顧短期效益和長期競爭力。
Q:具體怎麼理解?
A: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5 年以後,中國才會有大量的老年犬貓出現。那現在關於老年犬貓的研究就可以循序漸進地推進。
Q:其實很多工廠賣賣貨也能活得很好。
A:確實工廠吃了很多年價值特性轉移的紅利,一些工廠老闆自己就兼任研發,拿一個配方過來模仿著做一做。特別是狗糧,因為狗的腸胃沒有貓那麼脆弱,而且是雜食動物,在消化吸收各方面都更好。但這些糧只能年輕的時候吃一吃,一旦年紀大了,很多問題就會暴露出來。
Q:在研發上投入就能形成藍氏的品牌護城河嗎?
A:未來一定是使用者需求和技術雙驅動的狀態,因為當下的消費者是非常敏銳非常理性的,他們特別關注公司的硬實力,我們投入研發,其實是為了打造自己的硬實力。
有些行業性複雜性的難題,得領軍品牌去做,比如怎麼把供應鏈做得更透明、產品的功能性做得更好、穩定性做得更好,甚至是中國家養犬貓和歐美的營養需求的差異性,這些都是需要研發支撐的話題,都會影響對使用者價值的交付。
藍氏現在要在生意規模和營收上做大,才有機會做這樣的事,如果是一個沒有市場佔有率的小品牌,沒有人會聽你的意見。
當品牌能構建技術壁壘、行業標準的壁壘,那這就是護城河。藍氏希望不斷做大做強,作為行業領軍品牌來引領行業建立更健全更標準的企業責任。
藍氏21天餵養體檢計劃
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Q:聽起來你們的組織是一個學習型的組織,因為你剛剛不斷提到你們學習的品牌。
A:因為團隊比較年輕,基本上都是90-95後,公司管理層平均年齡大概是28-30歲。
Q:你們是特意要選年輕人,還是自然而然變成這個狀態的?
A:可能兩者皆有吧。也有可能養寵的人現在整體年齡也比較年輕,我們公司很多員工都是先養寵物,才想到寵物公司上班的。
對於人員的選擇,特別是管理崗位,我們會強調兩個:一個是自驅力,一個是學習和反思能力。
Q:學習畢竟是別人的經驗,怎麼跟自己的公司做匹配呢?
A:我們都會做適配。比如說最近學的IPD,要我們先取得紙上的勝利,再取得市場的勝利,叫做「兩次勝利」。這種理念我們覺得很好,但要簡化前面紙上勝利的部分。因為科技類的產品在研發端非常重要,特別強調供應鏈的協調一致性,但我們快消品就更注重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還有就是我們以前產品開發是產品做好了再拿給市場,現在就是成立專案組,讓產品、市場、銷售都參與進來,共同形成方案。那之後產品上市就少了推諉扯皮,必須全力以赴把產品賣得更好,不會出現市場銷售說都是你產品設計得不好的情況。
Q:沒有怎麼聽到你說學習同類型的國產品牌。
A:我們是覺得國產品牌大家都差不多,畢竟我們是一個比較年輕的行業。
做戰略、做產品的時候都講究對標,看全球優秀企業的成功實踐會更好。在國內每家的成功要素可能很難有借鑑,因為沒有經過時間沉澱。
Q:你覺得你是一個什麼樣的管理者?
A:聊到這個,我們內部有個企業文化,叫自我反省和實事求是。
很多時候事情沒做好,首先想想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流程?有沒有這樣的機制?然後我們的管理有沒有這樣的理念?如果沒有就得在管理上做一些修復。就類似於那句話,“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不同團隊也有不同的管理要求,特別是線下銷售團隊需要執行力,要把話說得重一些,就是為了體現比較鮮明的導向嘛。市場部更多的是腦力工作者,是內容創作者,你跟他說重話也沒用,特別是年輕人,還是要激發大家的創造力。
Q:你現在在藍氏其實是職業經理人,你會以職業經理人這種心態要求自己嗎?
A:從來沒有以職業經理人的心態要求過,在我心裡我其實是創始團隊之一。
實打實的講,我覺得很幸福的一個點就是可能這輩子不需要換行業。寵物行業就是自己喜歡的事,而且自己也養寵物,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總有一些內源性的能量在支撐,有一種使命感。而且我們創始人對於管理者也好,對於大家也好,都不吝嗇,我們的激勵和成長機會各方面都很好。
吉家辦公室內標語
Q:我發現你用詞都很樸素。
A:因為我們內部不喜歡那些很高大上的說法,我自己也不願意長篇大論,就用最簡單的話讓大家都明白就可以了。
我們是一個很年輕的公司,就是很務實的做事,但給自己定的願景很大,大家都想實現它。
Q:有多大?
A:不瞞你說,我們是想做百億企業的,哈哈。
Q:那現在還差多少?
A:現在還差多了。
我們從去年的事業部制變為了今年的矩陣式架構,就是為了未來多品牌戰略做準備,畢竟有一個宏大的夢想牽引,距離服務一億養寵家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現在國產品牌沒有一個領軍品牌,把這個事情能做成,我們都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