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屆美國政府執政以來,對華貿易政策日趨強硬。在單邊加徵關稅的基礎上,外界猜測美國可能會探索透過盟友體系構建對華經濟施壓的“統一戰線”。這一政策設想的核心是要求盟友國家配合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以保證關稅的效果。美國或將透過各種激勵措施來促成這種配合,例如提供關稅減免優惠。
這種“關稅聯盟”設想可能源於美國對上一輪貿易摩擦施壓效果的重新審視。彼時,儘管美國對中國商品大幅加徵關稅,但我國出口呈現出了對美直接出口下降但整體出口相對穩定的局面。
對於這一現象,諸多研究指出,當我國對美直接出口受阻時,部分中美貿易便會轉向第三地,使我國商品得以透過這些“紐帶經濟體”間接運抵美國。CF40研究院前期研究測算結果表明,在當前情況下,墨西哥、中國臺灣省、越南、韓國等經濟體有望發揮這樣的“紐帶”作用,這些經濟體2025年新增的貿易承接規模預計會在380-660億美元(詳見CF40研究·簡報《尋找關稅壁壘下中美貿易的紐帶》)。
然而,如果美國真的能夠構建起包含主要盟友的“關稅聯盟”,並要求這些紐帶經濟體同步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那麼這些經濟體發揮紐帶作用的空間將會大幅減弱。在當下的地緣政治和經貿環境下,我們嘗試識別有哪些經濟體可能配合美國的對華關稅政策,並分析這種配合的可能性與制約因素。

什麼決定了經濟體
在中美經貿博弈中的政策選擇
想要回答當下哪些經濟體可能配合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的政策,首先要做的是識別什麼樣的因素會影響一個國家在大國博弈中的政策選擇。
一個直接的思路是,國家的政策選擇主要受其對不同大國關聯度的影響。一個國家對某個大國的關聯度越高,其政策天平就越會向該大國傾斜,在重要議題中也更傾向於與其步調協同。
對此,我們構建了一個涵蓋經濟和非經濟兩個維度的關聯度評估體系。我們延續選取了《尋找關稅壁壘下中美貿易的紐帶》中的58個亞太和歐洲地區經濟體。這些經濟體佔到2024年美國進口中剔除中國進口後剩餘部分的90%以上,以及中國出口中剔除對美出口後剩餘部分的80%以上。
下面,我們測量這些國家與中國和美國在經濟層面和非經濟層面的依賴關係,以此綜合判斷其潛在的政策傾向。
之所以要區分經濟和非經濟兩類指標,主要基於以下三個考慮:
一是國際關係的多維性要求我們不能僅憑經濟指標衡量依賴關係,政治、軍事、外交等非經濟因素在重大政策選擇中往往起決定性作用。
二是經濟利益與政治考量常常衝突,一國可能經濟上依賴某大國,政治軍事上卻傾向另一大國,需綜合兩個維度才能準確預測其政策走向。
三是不同依賴關係的政策含義不同:經濟依賴主要涉及利益計算和成本收益,政治軍事依賴則更多關乎價值認同、安全需求和聯盟約束,兩者影響機制存在顯著差異。
具體而言,經濟類指標主要反映各國與中美在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的相互依賴程度,這種依賴更多基於比較優勢、市場需求等經濟規律,是市場力量的直接體現,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
非經濟類指標主要反映各國與中美在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的關係緊密程度,這種關係更多基於歷史傳統、價值觀認同、安全需求等因素,具有更強的穩定性和路徑依賴特徵,但往往缺少現成的定量指標來量化這種國家間的非經濟性關聯度。
基於上述考慮,我們最終確定的具體指標構成如下,表1展示了本文構建的中美經濟與非經濟關聯度指標體系的具體構成。

在經濟類指標方面,對中國關聯度主要包括對中國出口關聯度、對中國進口關聯度、中國FDI投資存量以及基於增加值口徑計算的對中貿易關聯度等四項指標;對美國關聯度則涵蓋了對美出口關聯度、對美國進口關聯度、美國FDI佔比、美國國債持有佔比、對美貿易關聯度、對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的依賴以及美國跨國公司投資情況等七項指標。
在非經濟類指標方面,對中國關聯度包括中國的夥伴國家賦分和聯合國投票相似度兩項指標;對美國關聯度則包括美國盟友賦分、美國駐軍情況、從美國進口武器情況以及聯合國投票相似度等四項指標。
接下來,我們採用以下方式計算各國對中美兩國的關聯度分值:
第一步,標準化處理所有資料。由於各項指標的量綱和數值範圍差異較大,首先對所有原始資料進行標準化處理,即:標準化值=(原始值-均值)/標準差。以此消除不同指標間的量綱差異,使各指標具有可比性。
第二步,經濟類與非經濟類兩組組內分別按照變異係數確定權重。變異係數=標準差/均值,反映了各指標的相對變異程度。變異係數越大的指標,其區分度越高,在綜合評價中的權重也越大。
具體而言,分別計算經濟類指標組內各指標的變異係數,以及非經濟類指標組內各指標的變異係數,然後將各指標的變異係數除以組內變異係數總和,得到各指標在組內的權重。之所以選擇用變異係數為權重,一個基本邏輯是給那些更能體現出國家間差異的指標獲得更高的權重,以此更好區分出不同維度下各國的差異化特徵。
第三步,計算經濟類和非經濟類的分值。在確定權重後,分別計算了各國的經濟類關聯度分值和非經濟類關聯度分值。其中:
經濟類關聯度 = Σ(各經濟類指標標準化值 × 對應權重)
非經濟類關聯度 = Σ(各非經濟類指標標準化值 × 對應權重)
總關聯度 = 經濟類關聯度 + 非經濟類關聯度
為了讓最終的結果變得更加直觀且符合一般理解習慣,將經濟類關聯度與非經濟類關聯度分值都乘以100,分數越高意味著該維度下的關聯度越大,兩國在該維度下的聯絡越緊密。
經過上述處理,我們得到了58個國家分別對美國和中國的經濟類關聯度、非經濟類關聯度以及總關聯度加總值。其中,總關聯度理論上的最高值是200,最低值是0。下面,我們將基於上面的測算結果展開分析,詳細的分國別資料見附表1。

各國對中美關聯度的基本格局分析
表2給出了對中美關聯度前10名的國家名單。如表2所示,在對美關聯度排名中,前十名幾乎被傳統西方發達國家包攬,英國以133.88的高分位居榜首,緊隨其後的是日本(127.92)、韓國(104.73)、德國(97.30)等美國的傳統盟友和經濟夥伴,這些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維度與美國保持著緊密聯絡。
相比之下,對華關聯度最高的國家集中在亞洲鄰國和發展中國家,印度尼西亞以84.80分排名第一,俄羅斯(83.36)、蒙古(79.45)、吉爾吉斯斯坦(75.84)等國緊隨其後,這些國家多數是中國的鄰國或“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參與者。

同時,各國普遍存在“雙重依賴”現象:對美關聯度較高的國家主要是傳統西方發達國家,但這些國家中有不少也與中國保持著重要經濟聯絡;對華關聯度較高的國家主要包括東南亞、中亞等發展中國家,但它們多數也不排斥與美國的正常合作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和中國的影響力結構存在顯著差異,但雙方都未能形成壓倒性優勢。美國經濟類指標平均值為11.61,美國非經濟類指標平均值為35.84。中國經濟類指標平均值為12.64,中國非經濟類指標平均值為28.83。這種相對均衡的格局意味著多數國家不願在中美之間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


各國配合美國政策的可能性評估
……
(掃描下方二維碼可檢視全文)

“CF40研究”小程式
2024年,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正式推出原創研究品牌「CF40研究」。訂閱“CF40研究”,您將暢享全年無間斷原創報告、視聽服務、精品圖書贈閱、會員專享主題活動等線上線下超值權益組合。加入我們,開啟這場新知之旅吧!






版面編輯:宥朗|責任編輯:宥朗
視覺:李盼 東子
監製:李俊虎 潘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