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
今天是大J職介所,別忘了二條是講給孩子們聽的職業故事喲~
文|大J職介所
圖|受訪者提供+網圖

老楊參與制作的
部分作品




吃音樂這口飯,需要聰明
—



截圖來自《音樂理論基礎》

交響樂總譜片段

圖源:網路
老楊的從藝之路
老楊小時候說話很晚,兩三歲才開口叫爸爸媽媽,但還不到兩歲,就能跟著每天新聞聯播的片頭片尾音樂哼得特准。這種音樂天賦是蓋不住的,父母當然發現了。
父母立馬帶他去少年宮開始學小提琴,學了7年,每天晚上要在枯燥和痛苦中拉琴2個小時,老楊用生不如死來形容那些回憶:看,有天賦,也一樣痛苦。
7年以後,很有天賦的老楊在小提琴演奏上毫無起色,選擇了放棄。
但在老楊8歲二年級的某一天,老師來班裡問,誰唱歌好聽?全班同學指向老楊。
他從此被選入學校的百人合唱團,不到一個月就成領唱,這位老師成了真正帶他走上音樂之路的人,老楊很快就拿遍了當地所有歌唱比賽的大獎。既然明明有天賦,為什麼拉琴和唱歌結局如此不同呢?
和拉小提琴不一樣,歌唱讓老楊無比快樂。
天賦和苦練都是必要的,但這兩者都擰不過“熱愛和快樂”。
老楊的小學,初中,高中,學習和生活重心都是唱歌。
從遼寧的小城市坐著火車來北京上專業課,就是老楊的高中記憶。
所有人,包括中國最高音樂學府的教授和老楊自己,都認定了,他會成為一個專業歌唱者。

但在高考這道命運的大門口,老楊卻一腳踏空了,他居然到18歲還沒有變聲。
變聲是個關口,尤其是男性,童聲的音色和條件,可能在變聲以後完全改變,對於頂尖的專業院校,一年就那幾個名額,絕不會冒著極大風險選一個沒有變聲的孩子。
老楊覺得天塌了,18歲的他,“一輩子”都在唱歌,他沒有一秒鐘想過,不唱歌要做什麼。
人生經驗遠遠比他豐富的老師們,把老楊介紹到了中國傳媒大學的音樂編導專業。
真不能談什麼價效比








到底怎麼去工作,才能讓自己快樂

圖源:網路


圖源:網路
正在團
另外還要嘮叨一句,今天的二條(發文的第二篇),是講給孩子們的職業故事,有錄音放給孩子們聽。別忘了喲~
如果你想看更多職業介紹,可以點選文章開頭#大J職介所,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的職業,歡迎點選文章末尾“閱讀原文”和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