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女性題材電影在大銀幕上崛起。從開年的票房冠軍《熱辣滾燙》,到年中的《出走的決心》和年尾的《好東西》,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女性覺醒”敘事,颳起了一股不容忽視的變革之風。在獲得掌聲和關注的同時,也承受了不小的爭議。
今天的文章,將以華人導演楊德昌的《海灘的一天》為對照樣本。這部電影同樣屬於“女性覺醒”敘事,同樣誕生於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電影巨辯》主播老馬與阿吳,剖析了這部電影在主題表達上的先鋒性和創作技法上的缺陷。
我們相信,所謂“女性電影”的關鍵不是創作者的性別,也不是任何評判標準,而是可持續發展和百花齊放。願我們成為懂得理性觀看和理性評論的觀眾,與創作者共同進步。

講述|老馬&阿吳,《電影巨辯》主播
01.
女性很容易感知社會的最新變化
老馬:《海灘的一天》是臺灣新電影的第二部長片,也是楊德昌第一部真正的電影長片,我認為可以說是一部傑作。
相對來說,陳坤厚的《小畢的故事》還是偏傳統路線,一隻腳踏在新電影這邊,一隻腳屬於傳統老電影那邊。而楊德昌,從頭到腳都是臺灣電影完全沒有過的新觀念。
《海灘的一天》和楊德昌前面兩部短片作品《浮萍》《光陰的故事》都是女性題材,不過這部電影展示出來的女性命運和社會發展之間的辯證思考,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了前面兩部作品。
阿吳:主要是太超前了,就是現在最流行的覺醒文化。
老馬:這部電影的主角是張艾嘉演的林佳莉,不過他拍的也不僅僅是林佳莉一個人,他塑造了一組女性的形象。
這裡面以四個人為主,一個是林佳莉,她反抗包辦婚姻,自由戀愛;還有胡因夢演的青青,在自由戀愛失敗之後,她選擇留學去發展自己的事業,最後成為一個國際知名的鋼琴家。
她們兩人也因為自己的選擇承受了傷痛,沒有什麼事情是沒有代價的,尤其是進步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阿吳:胡因夢說過,這是她這輩子演過的唯一一個靠譜的角色,其他所有演過的電影都是爛片。楊德昌讓她第一次覺得演電影有快樂,這個電影裡面的德語臺詞是胡因夢本人的原聲,胡因夢本來是輔仁大學德語系的。
老馬:除了林佳莉和青青,還有兩個女性,一個是李烈演的張艾嘉的好朋友欣欣,她比林佳莉走得更遠,她在感情生活中非常冒險,而且她是一個單親媽媽。
阿吳:這個角色也是一種覺醒者的曲線。
老馬:另外還有一個角色,不好用覺醒者來定位,就是林佳莉丈夫的情人小慧。她看上去是一個非常無情的人,唯一的目標就是經濟利益,她為了這個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感情是她達成目標的工具。
這四個女性沒有一個是所謂的傳統女性,在這部電影裡面能夠代表傳統的就是林佳莉的父親和哥哥,主要是這兩個男的,還有她的母親也可以算。她的父親是診所的醫生,性侵了一個女護士,結果她的母親幫父親去賠償,去搞定被性侵的女護士,相當於是幫兇了,這個地方的道德譴責含義是很明顯的。
阿吳:母親是梅芳演的,她是侯孝賢最愛用的女演員之一。
老馬:這部電影毫無疑問講的是反父權和反夫權,不過如果就到這一層還是比較簡單的。雖然放在80年代那個背景下,肯定是進步的。
阿吳:我懂你的意思,光把父權打倒是不夠的。這個電影的結尾父親和哥哥都死了,而且都不算是壽終正寢的那種死法。
老馬:對,楊德昌沒有停留在這一步,他又往前多邁了至少兩步,而且他是用非常巧妙的敘事技巧來實現的。他對觀眾設定了一定的誤導,一開始林佳莉的父親把兒女的兩樁婚事都定了下來,定給一個同行的兒女,兒子配女兒、女兒配兒子這樣打包解決。
看到這裡我是覺得有點搞笑的,這個父親也太偷懶了,搞包辦婚姻就算了,都不多跑兩家,直接在同一個朋友家裡解決。解決完了之後,這個父親長出一口氣說“我的心事了了”。
阿吳:聯姻有門當戶對的意涵,我覺得這裡有點把父權形象往極端的設計,威嚴到這個地步。還有一點,這個父親是絕對的日本文化崇拜者,臺灣被日本殖民了50年,所以這裡面實際上有一種雙重的壓迫。

老馬:包辦完了之後,觀眾也知道這個事情不會那麼簡單。果然兒子接受了父親的包辦婚姻,但女兒拒絕了父親的包辦,選擇了自由戀愛。她偷了家裡的戶口本,去跟男朋友到民政局領證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兄妹之間的反差呢?楊德昌的一個觀點是,女人很容易感知社會的變化,但是男人經常更保守,更容易選擇一成不變。這個觀點體現在後面他的大部分作品裡面,就是透過女性來反映時代的最新變化。
02.
娜拉走後到底怎樣?
阿吳:林佳莉自由戀愛的部分,實際上楊德昌要處理的是娜拉出走之後的問題。
老馬:這樣說很準確,楊德昌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多邁了一步,他並不認為自由戀愛一定會帶來幸福。林佳莉選擇的這個老公出軌,每天都不回家,經濟上也不太乾淨,是一個絕對失敗的選擇,所以林佳莉並沒有獲得幸福。
很多傳統的父母看到這裡,馬上就要拍大腿了,他們肯定會轉頭對自己的子女說,你看,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阿吳:要真的這麼拍就成八點檔的電視肥皂劇了。
老馬:這就是楊德昌的第二個花招,就在我們幾乎要認為這部電影在為傳統的父母辯護、批評自由戀愛不會帶來幸福的時候,他透過否定再否定的方式,指向了下一個階段——更高階的自由,更高階的女性解放。
林佳莉經歷了這一切之後,聽說自己的丈夫跳海自殺了,但也有說法是丈夫可能潛逃日本了,是不是真的自殺,不知道。
就在警察即將把海里面一具屍體撈上來的時候,林佳莉一點也不關心屍體是誰,轉頭就離開了海灘。她已經徹底不在乎她丈夫的死活了。從這一天起她徹底的重生了,解放了,之後又有了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公司。

阿吳:你是不是覺得,《海灘的一天》歸根到底要說的是女性要有自己的事業?
老馬:對,肯定有這一層意思,它可能是最早鼓勵女性搞事業的華語電影。這部電影出來的時間點就是80年代初期,是臺灣很多企業騰飛的風口,創造了現代化的奇蹟。電影裡阿財的公司好像也沒有遇到很大的困難,很輕鬆地賺了很多錢。這在當年的臺灣是非常真實的。
阿吳:但我覺得楊德昌是超越這個層面的。結尾的時候,他借胡因夢演的青青之口說出來了,女性的覺醒並不是打倒父權文化出逃就夠了,關鍵是要自己成長,有獨立的自我人格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有事業不是終端而是過程。
老馬:對,事業在這裡不是最終的目標。另外,楊德昌在敘事上真的喜歡用技巧來誤導觀眾。
比如電影一開場,先是廣播預告將舉辦一場鋼琴家的音樂會,再來展示這個鋼琴家的排練過程,丟出來了一個危機,就是這個鋼琴家遇到了調音的難題。這個時候我們就猜想,敘事的線索將會集中在鋼琴家的身上推進,結果楊德昌居然完全甩開了這個線索,轉而聚焦到新出來的佳莉身上。
再之後我們看到佳莉在回憶當中的展現,她完全是哥哥的跟班、陪襯,像是人生的配角。後來她又是丈夫的陪襯,是特別沒有存在感的家庭婦女。我們看到這個地方,會以為楊德昌可能是想透過佳莉這個角色,來敘述哥哥的故事或者是其他什麼目標。
但是看著看著就發現不對,佳莉是真正的主角,她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敘述轉移的焦點。
阿吳:這跟成長主題有關,就是要透過這種設計,讓林佳莉這個角色慢慢脫穎而出。
老馬:另外還有一點是關於傳統和現代的對比,這是楊德昌從《浮萍》開始就很關注的主題。不過《海灘的一天》從視覺上好很多,尤其是美術設計體現得很明顯。
電影前半段那種傳統的日式家庭的氛圍,那種壓抑的感覺,家庭的陳設,還有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習慣都是日本化的。尤其是那個父親,舉手投足特別像一個日本老頭,我簡直以為是穿越到小津的電影裡面了。

到了後半段講年輕人的生活就非常現代,臺北的中產階級都市生活,還有一些像插花、瓷器、賓士汽車這樣的元素都非常時髦。
阿吳:這其實也是楊德昌對臺灣社會的一個觀察,就是日本背景如何在臺灣漸漸淡出,林佳莉這種家庭情況在當時的臺灣並不罕見。
03.
故事是演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
老馬:從這部電影的形式感方面,也能看到楊德昌比之前的短片創作有明顯的進步。
一開頭就設計了用聲音來打架,廣播的聲音和打電話的聲音,在相互爭奪觀眾的注意力。還運用到了不同時空的聲音的交織,讓耳朵和腦海在打架,這種聲音的處理在80年代的華語片裡面應該是很少見的。
阿吳:聲音的多聲部和敘事的非線性是同步的。
老馬:非線性敘事的手法在當時的華語電影裡面很少見。當年就有人說《海灘的一天》怎麼剪輯這麼亂,以今天的觀影經驗去評判,我們已經看過了大量的非線性敘事,各種閃回套閃回、敘事空間一層疊一層的電影,當然就不會認為《海灘的一天》很複雜。
阿吳:對,觀眾是進步了,這個現象很常見。當年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出來大家都看不懂,劉嘉玲也說看不懂。後來終極修復版出來了,劉嘉玲又看了一遍,說這個很好懂的,當年怎麼我們都看不懂。
這個電影的非線性還有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一開始閃回到當下的頻次比較多,後來頻次越來越少,甚至沒有了。這和回憶主體的講述肯定有關,講述者越講越可以面對過去。
老馬:它不是純粹的技巧性的設計,而是根據講述者的心態來安排節奏。楊德昌的好朋友賴聲川提出過一個觀點,他用日本的能劇來形容《海灘的一天》,甚至還借鑑了一個戲劇領域的專業術語“靜態戲劇”,來形容這部電影。
因為他覺得這部電影沒有什麼情節的發展,就是兩個女人坐在咖啡館聊天,和當年很火的《與安德烈晚餐》很像。
但是我覺得這個比較有一點不合適,《與安德烈晚餐》真的就是從頭到尾兩個人不停的聊天,鏡頭是對準這兩個人的,從來沒有偏離過。但是《海灘的一天》還是以閃回為主,故事是演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

阿吳:對的,《海灘的一天》不是議論體的電影,不過我對它稍微有一點負面的意見。影片的主題確實非常超前,但是手法有點用力過猛。
還有一點是,楊德昌有時候喜歡把自己要講的東西一股腦全部扔出來,生怕觀眾看不懂。青青最後的那句話,等於把整部電影的中心思想總結了,我覺得不是很高明。
老馬:我覺得那句話由青青來說有一個小小的問題,因為在這部電影裡面,我理解青青和林佳莉是並列的關係,是平等的關係,它不是一個先行者和後進者這樣引領的關係。
那由青青來總結,就會覺得青青是不是比林佳莉更早覺悟,或者是她的意識更超前。她們兩個應該還是同步並肩探索的關係,所以由某一方來總結另一方是不是不太好。
阿吳:對的,這句旁白出來的感覺,好像完全是一個第三者的聲音,客觀的聲音,確實不屬於青青。
老馬:不過這種小缺點也算是無傷大雅。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音訊節目《為了華語電影》第31期,有刪減,公眾號文章標題為編輯所取。原內容請至“看理想”小程式或App收聽。

音訊編輯:林深
微信內容編輯:布里
策劃:看理想新媒體部
配圖:《海灘的一天》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