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堵錢眼的申公豹
來源 | 堵錢眼的申公豹(ID:gh_220b3552df56)
好的男人,好的女人,好的工作,在社會上是不流通的。
這兩天一個超級大瓜,不是劉亦菲的,而是某大廠的招聘作弊黑產,據說任總知道後直飛成都,把大樓封了。
這件事的核心,是一條完整的利益鏈:HR以內推名義收費,洩題替考一條龍,入職後按月抽成。一個普通外包崗位,標價2-5萬,入職後每月仔被抽走3000元工資,收益由“中間商”層層分食。
看似荒誕,實則暴露了職場最隱秘的供需失衡,有人花錢“買”工作,有人靠權利“賣”崗位,當普通人公平競爭的資格,被明碼標價,就業市場從能力競爭淪為資本和權力的博弈,規則只是少數人的遊戲。
說實話,這類黑產一直都有,國企“買編制”早已是公開的秘密,金融圈“付費實習”也是明碼標價,現在連網際網路大廠也未能免俗。
而大廠瘋狂擴張的外包模式,實際上成為了黑產的土壤。前段時間,清華姚班高材生,去某大廠做外包,這不光是學歷貶值,這種模式披著“靈活用工”的外衣,本質上是一場系統性剝削。
外包員工幹著最苦的活,挨著最狠的罵,沒有股票、沒有晉升空間,甚至被內部稱為“人肉電池”。
但這種模式下,企業透過外包規避勞動風險,降本增效;中間商靠販賣“大廠光環”收割求職者;而打工人則淪為“一次性耗材”,既無保障,亦無尊嚴。
還有,這兩天蔚來被爆低調裁員,李斌說每一分錢都要聽到迴響,要按小數點後四位扣成本。
其實啊無論是裁員還是調查招聘黑產,都是下行期不同形式的降本增效,最終將增長的矛盾轉嫁給個體。
這可能是當下就業市場,最撕裂的地方。
一邊是大廠招聘黑產,想進去要花錢買工作,另一邊呢是大廠裁員,“向社會輸送人才”,更不用說,還有前幾天的強制下班,為了合規不搞996了。
深層來看,當下就業市場的棉被化和速聯化,值得警惕。
一個是規則失效:外企的下限是勞動法,而私企的下限是日內瓦公約,8小時工作制反而成了奢望
另一個是價值顛倒,剝削被美化為“福報”,妥協被包裝成“福氣”,外包成了靈活用工,臨時工成了靈活就業,底線太靈活了。
還有一個是階級固化,好的工作崗位,在社會上是不流通的,前有菸草世家、石油三代、現在又來了大廠買工作,這個時候,再去責怪年輕人趟平,就真有點苛刻了。本質上,這場遊戲是沒有贏家的,企業透支信譽,打工人透支尊嚴,社會在“內卷”迴圈中無限重複。
對普通人來說,在這個魔幻的就業市場,請記住三條生存法則。
第一,永遠保留你自己不可替代的價值;
第二,警惕所有”低門檻高回報”的承諾;
第三,不要走捷徑,因為所有捷徑暗中標好了價格,你以為的“彎道超車”,可能是別人設計的收費公路。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