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Anne Trafton
編輯:吳海波

MIT創新雷達|掃描前沿趨勢,洞見科創未來
On Campus and Around World

傳統義肢雖然能幫助截肢者恢復部分活動能力,但始終難以媲美真實的身體體驗。而MIT的新研究,將神經訊號、肌肉控制和骨骼融合為一體,打造出一種“能感覺、能控制、能承重”的仿生膝關節。不僅提升行動力,更讓使用者真正“感覺它是身體的一部分”。這不僅是一項技術突破,更是一場身體認知的革命。

圖片來源:MIT News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仿生膝關節,有助於大腿截肢者比使用傳統義肢更快地行走、上下樓梯,以及靈活避障。
與傳統義肢通常透過“套筒”固定在殘肢外不同,這款新系統直接與使用者的肌肉和骨組織融合,提供了更強的穩定性和控制力,使使用者能夠更加自然地控制義肢運動。
在一項臨床實驗中,參與者普遍表示,與傳統截肢者相比,這種新型義肢讓他們感覺假肢更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當假肢不僅僅是外接裝置,而是透過骨骼固定、由神經系統直接控制,它不再只是一個工具,而是與人體生理深度融合的系統。”MIT Media Lab 教授、仿生中心聯席主任、麥戈文腦研究所成員 Hugh Herr 表示。
這項研究由2024年博士畢業生 Tony Shu 作為第一作者,已於今日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Tony Shu2024年從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是本項研究的第一作者。Shu 的研究聚焦於仿生義肢的神經肌肉介面與機器人控制系統,致力於讓未來義肢“像身體一樣思考、行動與感知”。
Hugh Herr麻省理工學院(MIT)Media Lab 教授,MIT仿生中心(K. Lisa Yang Center for Bionics)聯席主任,同時也是麥戈文腦研究所的研究成員。Herr 本人是雙腿截肢者,一直致力於開發融合人體神經、肌肉與機器智慧的仿生技術,堪稱全球仿生義肢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

更精準的控制
過去幾年,Hugh Herr 的團隊一直致力於研究如何從截肢後殘留的肌肉中提取神經訊號,進而控制義肢動作。
傳統截肢手術通常會切斷一對協同工作的肌肉(即“主動肌-拮抗肌”對),導致神經系統無法正常感知肌肉位置或收縮速度。這種感知的缺失會嚴重限制義肢的自然運動。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團隊提出了“主動-拮抗神經肌肉介面”手術方案(Agonist-Antagonist Myoneural Interface,簡稱 AMI),在截肢時將這類肌肉重新連線,使它們能在殘肢中繼續協同工作,恢復部分自然的感覺反饋。
AMI 既提供了可用於控制義肢的電訊號,又能幫助使用者更直覺地感知假肢位置和動作,使行動更加自然。
在2024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接受 AMI 手術的小腿截肢者,在行走速度和避障能力上明顯優於傳統截肢者。

向大腿截肢者擴充套件:骨骼整合系統 e-OPRA
本次新研究將 AMI 技術擴充套件到了大腿截肢人群,進一步加入了名為 e-OPRA(電子骨整合系統) 的新技術,使義肢不僅能讀取肌肉訊號,還能與股骨骨骼直接連線,從而實現更高的穩定性和真實感。
具體做法是:
研究人員在殘留的股骨中植入一根鈦合金棒,它能夠比傳統義肢連線方式承受更大的力學負荷,並提供更牢固的支撐。同時,這根鈦棒內部包含16根導線,可以即時收集來自 AMI 肌肉群的電訊號,進而更精準地控制義肢動作。
這些肌電訊號被傳輸至新開發的機器人控制器,該控制器會根據訊號計算使用者想要產生的扭矩,從而驅動義肢動作,實現“心到即動”的體驗。
“相比傳統的插入式‘套筒’,骨骼是人體本該承重的部分,我們現在正是利用這一點,”Shu 解釋說。“而且避免了因皮膚接觸產生的不適和感染。”

臨床測試結果:仿生義肢效能顯著優於傳統系統
在這項研究中,兩名志願者接受了結合 AMI 和 e-OPRA 的完整系統,即所謂的骨整合-神經肌肉仿生義肢系統(OMP)。
研究團隊還招募了兩組對照人群:
-
8人只接受 AMI 手術但未植入 e-OPRA
-
7人接受傳統截肢手術,未應用 AMI 和 e-OPRA
所有人均使用同一款實驗型仿生膝關節進行任務測試,包括:
-
彎曲膝蓋至特定角度
-
上下樓梯
-
跨越障礙物等
結果顯示,OMP 系統使用者的表現優於其他兩組,特別是在精細控制與障礙透過能力上優勢明顯。
“這篇論文實現了科研界長久以來的願景——真正將義肢系統生理整合、並透過意念精確控制。”
——範德堡大學智慧機電中心主任 Michael Goldfarb 教授評論道(未參與此研究)。“這項工作極具挑戰,研究人員值得高度讚譽。”

群體感知提升:義肢“變成身體的一部分”
研究不僅測試了行動能力,還深入調查了受試者對義肢“身體歸屬感”的主觀感受,例如:
-
是否感覺自己擁有兩條腿?
-
是否認為義肢是身體的一部分?
-
是否感到能夠控制義肢?
這些問題衡量的是“代理感”、“擁有感”以及“身體圖式整合”。
研究發現:隨著實驗深入,OMP 系統使用者的歸屬感和控制感顯著上升,遠高於其他兩組。
“本研究的重要意義還在於,它首次提供了義肢‘身體歸屬感’大幅提升的客觀證據,”Herr 說。“不論人工智慧有多強,若義肢只是外掛工具,使用者永遠不會真正把它當作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但透過組織融合的方式,我們正在打破這種界限,讓假肢成為‘我’的一部分。”

展望未來:向更廣泛人群推廣
目前,AMI 技術已在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廣泛用於小腿截肢手術中。Herr 表示,這一技術很可能很快也會成為大腿截肢手術的新標準。
至於 OMP 系統的全面臨床推廣,還需更多臨床試驗並透過 FDA 認證,預計這一過程將在未來五年內完成。
參考資料:https://news.mit.edu/2025/bionic-knee-integrated-into-tissue-can-restore-natural-movement-0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