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國讀書後,“peer pressure”無處不在,不少小夥伴感慨,真是見識到了什麼叫做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最近一名清華教授闖進了我們的視線,她就是留學康奈爾、哈佛後毅然決然迴歸的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趙慧嬋,她的履歷真是讓人不得不感慨“人和人的差距也太大了吧”……
From INSIGHT視界
微訊號:weinsight
這兩天,人民日報釋出了在海外深造多年的趙慧嬋女士榮耀歸來的訊息!
35歲,有的人還沒博士畢業,有的人卻已經是博士後導師。本來是帶著崇敬和膜拜的態度點開這條熱搜,直到看了她一眼…對不起,主頁君膚淺了。
笑起來有兩個梨渦、神似國民老婆王冰冰,這就是傳說中的「集年輕美貌與智慧於一身」吧!

而細細瞭解下來才發現,她的優秀,遠遠超乎你的想象。

讓無數網友直呼“我可以”的這位,正是清華大學“梨渦女神”趙慧嬋。
翻翻她的簡歷,那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2012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
2017年獲得康奈爾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隨後在哈佛大學微型機器人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2018年回到清華大學任教,成了當時最年輕的教師;同年獲得“30 under 30”福布斯中國;
2020年獲得有著“預言人類程序的先知”之稱的“MIT TR35”。簡單來說,這個獎項的設立就是為了找出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牛人,比如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克、Google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Apple設計總監喬納夫·伊森…

咱們的女神看上去軟萌軟萌的,但卻從小喜歡電學和力學,研究的更是常人難懂的機器人:
針對軟體機器人的大形變感測難題,提出了基於光訊號的感測方案,為軟體智慧假肢嵌入多模態感測功能,實現了智慧手對人手觸覺功能的仿生。
已經開始聽不懂了的小夥伴們別急,學霸君來舉個例子🌰
在我們的印象中,機器人都是鋼鐵俠那樣的鋼筋鐵骨。

但事實上,冷冰冰的它們,也可以是柔軟的,也可以擁有像人類一樣的“肌肉”、甚至觸覺。比如這隻機器手手,不僅可以主動觸控物體,還能夠感受到物體的表面形狀、硬度、粗糙度、甚至是紋理👇

圖:柔性智慧假肢
傳統的感測器無法應對大形變的難題,被趙慧嬋和同事們用自主研發的「可拉伸的光波導材料」解決了。它不但柔軟地像可以繩子一樣打成結,而且賦予了機器人更強大、更靈敏的感知功能。
令人沒想到的是,這樣一種聽上去彷彿科幻片裡才會有的、造假不菲的感測器,用的卻是最常見、最便宜的材料——橡膠。由此製成的智慧假肢,成本不過300元人民幣。
學霸君大膽設想一下,這是不是意味著未來某一天,殘疾人們都可以用極低的價格,獲得假肢,重新來觸控、來感受這個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感測器的研究論文,不僅被收錄在了機器人領域頂級刊物《Science Robotics》的創刊號中,更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腦控專家認為,“可能影響假肢技術的未來”。
除此之外,趙慧嬋還和相關專家們一起設計出了全球第一款由人工肌肉驅動的撲翼飛行器,從而實現了200毫克的微型機器人的起飛、懸停和可控飛行,可以去到人類難以抵達的狹小空間進行探測工作。

不過,在趙慧嬋的研究中,離我們生活最近的要屬「世界上第一臺咽拭子取樣機器人」。
時間回到2020年的1月26日,也就是大年初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平靜,趙慧嬋臨危受命——他們要為武漢研製一個可以用於咽拭子取樣的機器人。
第二天,趙慧嬋就帶著全家,包括只有六個月大的女兒從山東老家趕回北京,投入到緊張的研究中。
本以為一兩個月就能完成的專案,卻遇到了重重考驗。機器人怎麼防止交叉感染、如何進行取樣、如何保障取樣的精準度,都是未知數。
趙慧嬋和她的團隊一路摸著石頭過河,用了整整八個月,才終於讓咽拭子取樣機器人擋在醫生前面,為他們抵禦病毒。

談及未來 10 年的目標,她希望能與領域同行一起,將這些研究成果應用於醫療康復、人機互動、傳染病檢測與防控、考古等各個領域,助力機器人真正走向千家萬戶。
要探索世界,更要切實改變生活,或許這正是科研的溫度。

趙慧嬋形容自己是“一個典型的清華學生”,所有光鮮的背後,都有常人看不見的努力。
剛出國時,擺在她面前的第一關,便是每個留學生都遇到過的語言關。
據她所說,最初的她只能聽懂最簡單的表達,直到在美國的第四年,才真正適應當地的語言環境,但即便剛開始只能聽懂5%,她也能基本上每門課都能拿A或A+。

這看似凡爾賽的發言背後,卻是清華人刻在骨子裡的行勝於言。聽不懂也要堅持聽,課堂上落後課下就要反覆看課本和課件來彌補差距。
努力總會被看見,趙慧嬋被導師盛讚為“這是我在康奈爾遇到的最優秀的學生!”

趙慧嬋與導師、同學合影
趙慧嬋還記得,和這位導師的第一次見面,她就坦言自己英語並不好。導師卻說“沒關係,多和我聊天就好了。”她的每一個自己都覺得沒什麼的小進展,導師都彷彿“誇誇群群主”一樣不遺餘力地誇讚,極大地鼓舞了她科研上的信心。
另一位導師,貴為被動機器人領域泰斗級的人物,仍然堅持和學生一起去推公式,一起研究每一個細節;博士後導師更是永遠支援學生所有的選擇。

在採訪中,趙慧嬋介紹自己的科研成果時,都是一臉淡定,唯有說到獲評清華大學第十七屆“良師益友”將時,她露出了害羞又驕傲的小表情。
“這個是學生投票投出來的,幾千個學生投票。”

或許這離不開留學帶給她的最大影響——“我的指導風格,就是幾位導師的‘合體’。沒有人是天生的導師,都是跟著自己的導師去學。”
對待教學,趙慧嬋投入了大量心力。每次課程三小節,針對每一小節,她都會用一天的時間去備課。
每天晚上十二點,她都會準時回覆學生們當天的報告,這樣他們第二天早上就能看到老師的評語,及時進行調整。
但“佛系”如她,從不要求學生們快速地產出成果:“一個學生的科研進度進行到哪,什麼時候可以整理成果發表論文,最後往往都比我們預期的更慢、更晚。焦慮的傳遞到我這為止即可,不能去過度push學生。”

趙慧嬋與學生合影
顯然,現在的她,也成了自己當年那位“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導師。
上天給了她美貌,她卻要用才華證明自己。
即便已經做到了人類科研的尖端,卻永遠保持赤子之心。
強大且謙虛,這就是當代中國知識女性。
Ref: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898295
清華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對話青椒 | 機械系趙慧嬋:在不確定性中,享受科研閉環的成就感》
DeepTech深科技:《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慧假肢和人工肌肉飛行器,師從軟體機器人先驅Robert Shepherd》
@阿里達摩院掃地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