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上線,“推特治國”竟是政治的經典問題?

隨著特朗普贏得美國大選,外界也紛紛開始猜測此次特朗普會選擇什麼樣的內閣人選。11月12日,特朗普宣佈提名馬斯克和矽谷科技投資者拉馬斯瓦米合作領導“政府效率部”,這一舉動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以特朗普為代表的政府官員曾透過一系列誇張、誇大的言行吸引公眾的注意力,“推特治國”成為大部分人對於特朗普的印象。而人們在驚詫於美國總統不按常理出牌的行為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他所倡導的主張,以及他所推行的政策背後的實質是什麼。
在“特朗普2.0”即將上臺之際,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活字電波”第42期的精彩內容。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學者、《推特治國》譯者之一――孔元將帶我們理解特朗普所在的共和黨的選舉策略和治理邏輯,看透美國政治生態,看透美式“民主”“自由”的侷限性,看清當前西方資本主義面臨的多重矛盾和困境。
《推特治國》&政治的經典問題
哈克·雅各布、保羅·皮爾森:《推特治國:美國的財閥統治與極端不平等》
❱ 活字文化:這本書叫《推特治國》,我們從書名會理解到這是一本分析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是如何利用社交媒體來實現他的各種政治目的的一部作品,不過在讀後會發現它並非是一本與網路傳播有著密切關聯的書,而且書裡講的問題還挺深刻、嚴重的。但是,無論從中文版書名,還是從英文版書名“LET THEM EAT TWEETS”(“讓他們吃推特”),我們都會有個疑問,這真的是一本和推特有關的書嗎?您能不能告訴我們它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以及為什麼會起這樣的書名?
❱ 孔元:英文的書名《LET THEM EAT TWEETS》是借用了一個典故,叫“Let them eat cake!”(“那就叫他們吃蛋糕吧!”)當年法國大亂,饑荒大鬧,末代皇后瑪麗·安託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在獲知百姓生活連麵包都吃不起時,評價道“qu’ils mangent de la brioche”——“為什麼不吃蛋糕呢”(brioche“布莉歐”是在面里加了雞蛋和黃油的高檔麵包)。這句話的英譯版Let them eat cake後來成為了一句俗語,用來形容權勢階級不知民間疾苦,對弱勢群體疾苦的無知或無視,與中文裡晉惠帝的名言“何不食肉糜”如出一轍。《推特治國》的兩位作者,就是把英文的“Let them eat cake!” 改成了“Let them eat tweets.”從某種意義上是在諷刺美國的權貴階層。
們在取中文書名的時候,又將此意做了進一步的延伸。《推特治國》反映出的是以特朗普為代表的政府官員的態度,即對外營造一種誇張、誇大的媒體形象,藉以推特表現,但在本質上仍類似於皇后瑪麗,不知民間疾苦。

❱ 活字文化:“推特治國”是整個世界大部分人對於特朗普執政的一個最大的印象,大家都會津津樂道於他又在社交網路上發表了什麼言論,有什麼驚人的舉動,但是就像書裡說的,“把焦點落在特朗普身上會掩飾和虛化掉很多東西”。也就是說,在整個世界都驚詫於美國總統不按常理出牌的言行之外,其實是忽略了他的主張,他所推行的政策背後的實質是什麼,代表著誰的利益。您能具體地跟大家講講這種認知上的誤解嗎?
❱ 孔元:這是本書兩位作者關注的“美國政治的經典問題”——美國的白人工人階級為什麼會支援一個一直推出不利於他們生存境況的政黨。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先來介紹下《推特治國》的兩位作者。雅各布·哈克是耶魯大學的政治學講席教授,另一位保羅·皮爾森是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政治學講席教授,他們都是有名的政治學家。二人幾年來一直在關注美國的貧富分化問題,以及這一問題是如何透過美國的政黨機制來傳導到政治過程裡面去的。二人合著的這本書某種意義上是把他們先前的研究成果彙編成一部來出版。

《推特治國》作者雅各布·哈克(左)與保羅·皮爾森(右)
《推特治國》一書想問的是,美國的白人工人階級為什麼會支援代表大資本階層利益的共和黨。他們的基本結論是共和黨獲取選民的“3R”戰略:Race(種族)、Resentment(怨憤)【透過福音派教會、全國步槍協會、廣播脫口秀達成Resentment】、Rigging(操縱選舉)
具體而言,第一個“R”,種族戰略,即精英階層煽動美國白人的情緒,例如逐漸升級的對美國不斷向“主體民族少數化國家”(majority-minority nation,國家的主體民族所佔人數少於總人口50%)轉變的焦慮、恐懼情緒等。
第二個“R”,怨憤,作者在書中的第三章藉助3個經典案例,非常詳細地描述了共和黨是如何利用底層民眾的憤怒來獲取選票的。首先,白人福音派(基督教右翼)的鼎力支援是現代共和黨選舉聯盟的基石。共和黨透過鼓吹保守的基督徒的文化信仰正在世俗化的文化中受到挑戰和威脅,鼓吹存在關乎存亡的危機,並不斷強調這一點,來促成福音派與共和黨的緊密聯盟。
其次,作者寫到另一個煽動民眾憤怒情緒的專家——“美國全國步槍協會”。美國的槍支問題屢禁不絕,與步槍協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1977年美國全國步槍協會將自己重塑為一個社會運動組織後,它迅速擴大了自身組織實力和政治能力。美國聯邦政府因為想把槍支問題解決掉,所以一直想方設法地希望取締掉這個組織,結果引起了美國全國步槍協會中槍械愛好者們的強烈反對。共和黨順勢抓住了這一憤怒情緒,在槍支問題上遵循美國全國步槍協會的路線,美國全國步槍協會為共和黨提供選票。
正如興起的基督教右翼一樣,美國全國步槍協會尖銳的反政府文化議程與反動財閥尖銳的反政府經濟議程一拍即合。
最後,作者舉的例子是美國的脫口秀和晚上電波。晚上電波的渠道並不是美國主流的媒體渠道,它的受眾也並不是那些居住在大城市裡面的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精英,但是它在美國擁有非常龐大的網路。雖然這些晚間的電臺節目、脫口秀,帶有很多的美國鄉間地域的色彩,乃至於包含一些口語化的粗俗的表達。但是這些東西很能贏得美國普通聽眾的心理認同。共和黨就是利用這些電臺節目來不斷煽動對自由派媒體、都市精英的蔑視或者憤怒。如果你是一名忠實聽眾,那麼很可能會被煽動去投票支援共和黨。
第三個“R”,操縱選舉。這也是美國政治的一個經典問題。就是說,共和黨是如何透過選區劃分,來不斷地把美國的選票往有利於自己的政黨方向去發展。如果瞭解美國曆史,你會看到其實共和黨在州一層面的選舉,無論是州參議院、州眾議院乃至於州長的選舉裡面,都有很大的權利和力量。他們之所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們不斷地改變美國的選區劃分制度,使得所有的選票能夠有力地向共和黨傾斜。
共謀,共和黨與財閥的遊戲

孔元,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英國政治、歐盟政治、中英關係。

 活字文化:您剛剛解釋清楚了,為什麼美國的底層選民會把選票投給不利於自己的、一個代表著財閥利益的政黨。其實書裡也特別詳盡地梳理了美國的財閥政治的興起,以及財閥是怎麼跟共和黨人結合在一起的。您能否簡單地介紹和梳理一下,為什麼美國的共和黨會和財閥政治實現共謀?
孔元:要了解這個問題,就必須去了解1930年代以來的美國兩黨演化歷史。一方面,要看到共和黨向財閥黨退化的歷史,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民主黨為何任由共和黨把事情向愈來愈糟的方向行進,而民主黨沒有起到作用。
1930年代以來的美國兩黨演化歷史的基本的邏輯是這樣的。1930年代美國爆發經濟大蕭條,到1960年代,這段時期在美國政治界存在一個共識,就是所謂的新政共識。那個年代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認為要堅持擴張性的經濟政策,並透過大規模的對社會的干預來糾正貧富分化問題。但是在1960年代以後,尤其是在尼克松總統的任期之內,美國的兩黨就發生了一個非常大的變化,什麼變化?當年美國的民主黨——一個傳統意義上代表工人階級的政黨,意識到一個新的情況是美國有大量的知識經濟在崛起,比如金融業、科技業、網際網路產業,乃至於提供知識服務的律師、會計師等,以個人知識技能來生存和為別人服務的階層正在迅速地崛起。民主黨認為他們代表著美國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也就是說,在後工業社會,美國的生產主要是知識生產,而壓倒性的階級應該是從事知識生產的知識分子。
所以,當年民主黨就做出了大規模的改革舉動,他們認為美國未來有可能會產生出一個新的主導性的階層。而民主黨就要往那個方向去發展,來獲得這一階層選民的支援。從那時開始,美國的民主黨就在拋棄自己原有的支持者,即工人階級。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1994年4月)是美國政治家,曾於1969年至1974年擔任第37任美國總統,1974年時成為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在任期內辭職下臺的總統。尼克松曾於1953至1961年擔任第36任美國副總統,還曾任加利福尼亞州聯邦眾議員和聯邦參議員。
理查德·尼克松時代的共和黨看到了民主黨拋棄工人階級的趨勢,雖然共和黨曾是一個代表大資本利益的政黨,與工人階級有距離,但是它看到了民主黨這一趨勢後,尼克松出臺了“南方戰略”,試圖利用白人工人階級的不滿情緒為自己贏得多數選民的支援。所以說就基本上形成了美國兩黨的一個基本的雛形:曾代表人民的民主黨走向知識精英群體,代表大財閥利益的共和黨的信眾變成底層大眾。這一基本的政黨結構在60年代開始湧現,在2000年後,克林頓當選總統時成型。
美國民主黨的基本邏輯是,賢能政治,或者說精英治國。它的基本理念是一個人的成功是他奮鬥的結果,所以民主黨推崇個人努力,看重教育的價值。我們可以拿拜登政府選出的內閣成員來說明,目前的內閣成員在教育背景上都是常青藤院校的博士,而且大部分都是擁有法律博士的職位。
那麼,根據民主黨的邏輯,他們會覺得如果一個人失敗也是他應得的。他們不會考慮經濟結構不合理,導致人先天沒有成功條件。所以說,民主黨變成了一個高度精英化的黨,對窮人沒有特別多的同情。這也使得民主黨對美國的貧富分化問題沒有給出一個有效的舉措,從而使得一個本來應該代表普通人利益的黨,不斷地演變成一個代表知識精英群體的黨。這些知識精英群體主要集中在大學、媒體、金融產業、網際網路產業等四個主要產業。這些所謂的知識精英群體,也是被特朗普所抨擊的群體。
最近,哈佛大學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Sandel)教授出版了一本英文著作,叫《精英的暴政》。我個人認為他從美國知識精英群體的內部,對這一群體做了反思。

桑德爾《精英的暴政》(The Tyranny of Merit)
共和黨的歷史是不斷推動政府減稅的歷史。減稅的後果,雖然有利於提高企業的創造性,刺激經濟發展。但與此同時,也令富人越富,窮人越窮。
❱ 活字文化:您如何看待特朗普的減稅政策?
❱ 孔元:減稅這個問題要看稅改的具體領域和針對的人群,才能比較好地評估出帶來什麼樣的經濟效果。具體到特朗普,他在任期內推動的最大規模、最有效果的改革,就是推動了美國的減稅法案。基本有三點主要內容,一是個人所得稅的變化。降低個人所得稅的稅率,調整替代性最低稅(AMT);提高納稅人的標準扣除額和兒童稅收抵免,但是廢除個人和家屬免徵額;限制房產稅、抵押貸款利息、及醫療支出專項扣除標準。二是企業所得稅的變化。企業所得稅最高稅率由35%降至21%,取消替代性最低稅(AMT);對2017-2022這五年內發生的資產投資成本100%費用化;企業發生的利息費用設定扣除標準。三是國際稅收方面。實行“屬地徵收制”原則徵收所得稅;境外子公司利潤匯回將被課徵一次性所得稅,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適用15.5%的稅率,非流動資產適用8%的稅率。他之所以做調整,是希望能夠讓資本回流到美國,所以大家對特朗普的減稅政策引發的經濟後果,每個人的觀點都不一樣。一些人認為客觀上刺激了經濟的發展,另一些比較持左翼的立場的人,會對特朗普的減稅政策有很多批評,認為他客觀上加重了貧富分化,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種效果可能同時存在,就是這麼一個邏輯。
極端不平等的困境與威脅
活字文化:您剛才已經部分回答了為什麼現在美國貧富差距嚴重的問題。書裡也反覆提到這個事實,從上世紀80年代到今天,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拉大的劇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是遠超其他國家的。您能否跟我們再詳細談一下?
❱ 孔元:從1960年代以後就開始了貧富不斷拉大的美國曆史。拉大的邏輯非常簡單,首先是美國的共和黨一方面推動減稅,釋放企業活力,造成了資本家資本收益的擴大。另一方面它對工會這些代表工人階級的集團不斷地打壓和取消,使得工人們失去了能夠進行集體談判的資格。

1980年-2016年,頂層1%人口收入佔國民收入比增長曲線和底層50%人口收入佔國民收入比下降曲線
資料來源: Facundo Alvaredo,Lucas Chancel,Thomas Piketty,and Emmanuel Saez,《世界不平均報告2018》(巴黎:世界不平均實驗室,2017)。相關資料與註釋詳見:https://wir2018.wid.world.
1980年,美國頂層1%人口收入佔國民收入比約11%,底層50%美國人佔國民收入比約為21%。到了2016年,20%的國民收入歸屬於美國頂層1%人口,而底層50%美國人收入佔國民收入比僅為13%。
另外,民主黨湧向了新型知識經濟,大量財富集中到以網際網路和金融領域為代表的知識從業者手中,但這是非常少的一部分人。所以,美國的兩黨某種程度上實現在政治上的高度統一。共和黨代表了以不動產金融為代表的大資本階層,民主黨變成了代表為大資本階層打工的職業經理人階層。所以,你會看到隨著兩黨在利益上的不斷往同一個方向發展,他們會推行一系列從各自角度出發的經濟政策,使得財富流失到這兩個階層。而美國的普通人,就成了這一系列政策和改革的最大受害者。所以,這個情況發展到今天就變得積重難返,便出現了1%的人掌握著99%的人的財富的境況。在這個背景之下,如果美國無法進行根本的有效的經濟改革,並透過改革來緩解美國的極端的財富分化的情況,那麼我認為美國的分裂問題會成為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 活字文化:他們需要的改革僅僅是經濟改革嗎?美國為什麼無法出現一個真正代表底層人民的政黨?
❱ 孔元:第一點,你如果越深入地瞭解美國社會,就會發現美國社會在本質上是由資本主義邏輯主導的社會。根據資本主義邏輯的主導,一個根本的原則就是財產權原則,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而在這個邏輯的支配之下,任何試圖去質疑資本主義社會合法性或者正當性的人或政黨的努力,都從歷史上被否定掉了。
第二點,美國的兩黨制是根深蒂固的。一種說法是,美國也存在能夠以第三方的勢力去參選或者競選的可能性。但是由於兩黨制在美國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所以說它是一個無法被撼動的局面,哪怕是再激進的改革力量。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能夠影響全國政治的一股力量,你最終是要麼選擇共和黨,要麼選擇民主黨這兩個主流的政黨平臺,去實現自己的願望。但你一旦選擇了這兩個政黨的其中之一進行合作,你就會被兩個政黨的既得利益階層給綁架,從而使你的所有的激進的改革願景大打折扣。
❱ 活字文化:像桑德斯的出現,他的政治主張相對是左翼代表,但是他也只能是在民主黨的框架內才去提出他的主張,但他最終沒有能成為總統候選人。
 孔元:從這個角度看,特朗普的整個競選和執政的過程,是非常清晰的圖景。特朗普似乎以一個非常激進的民粹主義者的面目來參與競選,但是他贏得了總統選舉之後,他做的第一個事情就是跟共和黨黨內的建制派的代表和解,我猜他有兩個原因,其中之一是他本身就是一個大資本家,所以他的民粹主義可能並不是一個特別真誠的民粹主義,這是《推特治國》這本書的作者的核心觀點之一,他把以特朗普為代表的民粹主義稱為財閥式民粹主義。
所謂的“財閥式民粹主義“就是大資本階層依靠煽動底層民眾的憤怒來贏得選舉,但總統一旦開始執政,就會推出一系列不利於美國普通階層人的利益的政策,所以作者們把它稱為財式閥民粹主義,他們覺得這其實更能概括特朗普從競選到上臺以來的所有舉動的一個理論詞彙。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觀察特朗普,你會發現特朗普在一開始的政策會引起一些共和黨高層建制派的反對,覺得特朗普太激進。以為他可能會推翻推行一系列不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政策,比如說大規模的財富改革等等。所以,從一開始共和黨高層對特朗普特別恐懼,但在後來共和黨的高層認為他們能夠駕馭特朗普以及他背後所代表的那股憤怒的力量。再透過這股力量贏得選舉,然後再透過和特朗普在私下利益勾兌也好,或者利益承諾也好,去實質上推行有利於資本家的政策。最終來看,某種意義上共和黨高層也實現了。
所以,特朗普當選後,發現身邊能夠利用的力量和人才特別少,因為他發現美國所謂的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的共識已經滲透到了兩黨內部的幾乎所有人,以至於他根本就找不到合適的人去推行他的民粹主義政策,同時,他也沒辦法找到合適的人去闡發這種政策。最後他某種意義上能夠做成的基本上都是從傳統的共和黨一方所採取的政策來行為,而他實質上真正具有所謂的民粹主義色彩的政策,比如購買美國國貨,在美國的南邊修邊境牆,抵制移民,讓製造業流回美國等一系列政策,效果都不是特別理想。
❱ 活字文化:但是這成了他能夠吹噓的最大政績了,而且他還號稱他是工人階級的守護者。
❱ 孔元:對,現在美國有很多人在討論共和黨的未來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其中有一派的勢力認為共和黨在特朗普之後要回到他之前共和黨面貌上去,傳統的共和黨的一些基本的理念,就是代表大資本家階層的利益,推行所謂的有限政府,和市場經濟比較開放的國際主義的外交政策,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為美國的共和黨應該朝向一個真正的工人階級的黨發展。因為他們覺得特朗普的四年活動已經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訊號,就是你看到了美國有7000多萬人在投票中投了特朗普一票,這就意味著美國仍然存在一個非常洶湧的工人階級運動的前景。
現在共和黨基本上是被這兩股力量所撕扯,而我們可以期待未來共和黨會往哪一個方向發展。如果它往第一個方向發展,就回到了歷史的舊面貌。如果他往第二個方向發展,那麼它就有可能會成為一個真正性的具有革命性力量的黨。
❱ 活字文化:真的有可能成為革命性力量的黨嗎?因為畢竟它代表的利益不是普通民眾的利益。
❱ 孔元:這還要看民主黨如何行為,因為我們看到拜登從他整個競選,乃至於他現在所透露出的一些政策主張傾向來看,某種意義上是想重複一次羅斯福總統的新政。如果他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他就有可能會贏回那些民主黨所流失掉的工人階級的選票。我個人覺得,2021年到2024年的美國曆史,就是共和黨和民主黨爭奪工人階級選票的歷史。如果誰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到2024年的選舉就可能會再一次贏得總統選舉。如果誰能夠贏得那一年的總統選舉,就有可能在根本上重塑美國兩黨政治的基本格局。
❱ 活字文化:我想到書裡的一句話,“民間智慧和社會科學研究都表明,受貧富分化損害的選民會被致力於解決不平等問題的政黨所吸引。當然,選民的選擇也是有限的,而且兩黨都可能忌憚財富的力量因而不敢解決不平等問題。”這句話會讓人覺得對這個改變會特別沒有信心,是否說明在不平等的問題上,美國是不可解決的。
❱ 孔元:不平等問題會是美國社會的一個常態。剛才已經說到,資本主義邏輯是美國社會的根深蒂固的邏輯。所以在這個邏輯之下,美國人天然會認為人就是不平等的。有才能的、有才華的人就應該有更好的機會,獲得更多的財富和地位。而那些沒有才能的人,可能會有社會環境的因素誘導,但本質上是因為個人問題,“他不努力”。
所以,為什麼美國人對社會主義這個詞彙那麼恐懼?是因為他們覺得社會主義是一個鼓勵人偷懶的制度。
美國將往何處去?
❱ 
活字文化:我們作為從小受社會主義教育成長起來的人,看待美國問題會覺得很多東西不可理解,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站在自己邏輯裡去簡單地評判美國應該是什麼樣應該怎麼做。《推特治國》分析美國的財閥政治,分析不平等制度是相當的深入和深刻的,兩位作者揭露了這麼深刻的問題以後,他們希望美國走向一個什麼樣的方向?
❱ 
孔元:這兩位作者因為都是受過優質教育的知識精英,所以他們在立場上基本上是持稍微左傾的經濟政策,和比較開放的社會政策。一方面,他們希望政府能夠透過大規模的干預手段來調節美國的財富分化的結構。另一方面,在社會問題上比較平等,比較開放,比較多元,能夠包容,比如對女性權利的尊重和承認,對於移民權利的尊重和承認,乃至於對於變性人權利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持一個開放的立場,這應該是他們的基本立場。所以,兩位作者總體上是比較傾向於民主黨的基本情況,但是民主黨能不能做到這一點未來還不好說。
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1971年5月-)是一位專注於研究收入與貧富不均的法國經濟學家。他是社會科學高等學院 (EHESS) 的教學主任以及巴黎經濟學院的教授。
❱ 活字文化:回到財富不平等的話題,作者在書中總是拿西歐的資料來和美國做比較,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在其著作《21世紀資本論》裡也講過,直到20世紀早期,美國的財富不平等的水平都遠遠低於歐洲。但是現在美國財富不平等的水平是其他同時期的西方民主國家難以企及的。那麼,您同時也是一個歐洲政治的研究者,您怎麼看待這種變化?歐洲貧富分化狀況為何優於美國?
❱ 孔元:第一點,我們通常印象中對歐洲的印象是歐洲為所謂的福利制度特別完善的情況,從搖籃到墳墓,都享有一系列的保障。這個情況如果從二戰結束那段實際來看,其實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因為當時歐洲為了解決資本主義帶來的財富分化問題,建立了非常高效的福利機制,從而使得大部分人都能有一個基本的收入保障,大家生活得比較幸福。憑此出現了福利國家的一股浪潮,但事實上歐洲在80年代以後,也是受到了美國新自由主義邏輯的主導的影響,也採取了好多私有化的政策。但是因為歐洲有社會民主的傳統,使得歐洲向私有化邁步的步伐沒有像美國那麼極端,著就產生了一個情況,是大家的貧富分化都在不斷地拉大,但是美國的程度會比歐洲大一點。
第二點,歐洲近幾年已經意識到了貧富分化狀況,它在不斷地去補平自己的社會政策的短板,從而來扭轉貧富分化可能帶來的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歐洲的境況要比美國要好一點。正是這種差異,也使得歐洲2016年以來的民粹主義運動並沒有像美國那樣洶湧澎湃,甚至最近有退潮的趨向。我覺得在本質上或許是因為這二者在經濟結構,乃至於在基本的社會理念層面的差異性導致的。
 活字文化:大家在看美國的時候,都比較認同其內部撕裂的狀況,比如民粹主義的身份認同,政治帶來的部落化的不相容不理解,同時很多人也都擔心這是不是有一種世界的潮流化的趨勢,就是會在世界各地都出現這種部落化和分裂的一種傾向?
❱ 孔元:某種意義上,西方社會的分化程度確實是要比之前高很多。我個人覺得分化,很大程度上是19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運動以及按照新自由邏輯所推動的全球化運動帶來的一系列後果。根據經濟自由化、政治開放、個人權利等一系列原則的主導,導致的後果就是在造成互相聯結的世界假象的同時,摧毀了原有的社會保護機制。所以2016年(特朗普當選)的現象,某種意義上是對上一輪全球化,乃至於它引發了一系列問題的強勁反彈。以此觀之,你會發現西方世界陷入了普遍的動盪時期。但是從此為基點,你也可以看到,他們也進入了深度調整的時期。而深度的調整會因為各國政治傳統不一樣,政黨結構不一樣,使得各國的政治樣態呈現出更多的差異性。比如說美國有可能因為尖銳的深度的社會分裂,可能會走向內戰的威脅。但英國有可能就會在某一個大黨獲得絕對的議會優勢時,透過一個激進的改革能夠挽回一定的局面。而歐盟的情況就更復雜了,因為歐盟一方面要處理成員國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要處理歐盟層面的問題。
❱ 活字文化:最後,如果要求您向我們的聽友推薦這本書,您的理由是什麼?
❱ 孔元:如果你想了解美國社會分裂和政治極化的根源。如果你想預見美國未來兩黨政治的發展方向,以及更根本的,如果你想知道2024年特朗普是否還有可能再次出來競選總統,那麼就請拿起這本書。
主播 | 劉淨植

嘉賓 |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學者 孔元
*內容為音訊文字實錄及相關資料的整合
本期已在喜馬拉雅FM、蘋果播客、小宇宙、網易雲音樂上線,搜尋“活字電波”即刻收聽
相關推薦
《推特治國》

雅各布·哈克 保羅·皮爾森 著

活字·雅理 系列
當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
2020年10月
本書由兩位政治學家所寫,對於理解美國政治、理解特朗普所在的共和黨的選舉策略和治理邏輯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書中,兩位作者系統地梳理了共和黨的發展演變史,對於共和黨越來越右、越來越極端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對於其迎合財閥、迎合右翼民粹主義所帶來的政黨困境進行了解讀。
兩位作者同時指出,共和黨的政策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成為削弱美國民主制度的罪魁禍首,並對此給出了相應的建議和解決方案。在2020年美國大選即將到來之際,本書的出版有助於讀者更好地讀懂美國,讀懂美國政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