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又雙叒叕要關門了

全文2784字,圖片6張,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文章首發於“有理兒有面”(youli-youmian),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
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後臺留言。

美國政府又要關門了。
當地時間3月12日,美國參議院民主黨人舉行閉門會議,準備阻擊此前共和黨起草的美國政府支出法案。如果成功,美國政府將於3月15日開始再次陷入停擺。

這件事要從去年10月開始說起。10月1日,美國2025財年正式開啟,但美國國會未能透過新的撥款法案,美國政府不得不依靠臨時撥款法案維持運作。這種臨時措施本就是權宜之計,但卻是美國政治對立的常態。
到了2024年12月,國會兩黨因預算分歧再次陷入僵局,共和黨堅持將政府債務上限與撥款法案捆綁,而民主黨拒絕在削減社會福利上讓步。
最後,在距離停擺僅剩數小時之際,兩黨倉促達成一項臨時撥款協議,將政府資金的提供延長至2025年3月14日,同時擱置了債務上限爭議。
當時,眾議院議長約翰遜宣稱“臨時協議為兩黨談判爭取時間”,但事實上,兩黨在隨後的三個月中並未展開實質性對話。共和黨將精力集中於推動特朗普的減稅和邊境牆議程,而民主黨則忙於應對黨內初選。美兩黨的政治短視導致問題不斷發酵,最終演變為當前的停擺危機。

一直到今年3月10日,離臨時協議到期還有不到一週的時間,眾議院民主黨人匆匆推出一項替代法案,提議再拖一拖,建議為政府提供短期資金至4月11日,以便國會撥款委員會有時間制定更詳細的全年撥款法案。然而,在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這一法案並未獲得“過堂”機會。
不過,3月11日,眾議院以217-213的微弱優勢通過了共和黨起草的6個月支出法案。該法案將為聯邦政府提供資金至9月,在延續2024財年支出框架的基礎上,削減了130億美元的非國防支出,增加了60億美元的軍事支出,併為邊境執法撥出額外資金,還賦予了特朗普政府在支出決策上的自由裁量權。

眾議院透過法案後,皮球被踢到了參議院。但是參議院民主黨人並不配合,聲稱共和黨“未徵求意見”且法案“賦予總統空白支票”,導致法案在參議院闖關暫時受阻。
這已是2024年10月以來,美國政府第三次面臨停擺危機,而且這次比前面兩次更有可能成為現實。若3月14日前參議院還是無法達成共識,美國政府將迎來第22次停擺。
那為何民主黨要極力反對呢?因為共和黨推出的這份預演算法案,就差把“算計民主黨”寫在標題上了。
首先,法案大幅削減非國防支出的同時增加軍事支出,本質上就是要打壓民主黨背後金主(教育、醫療、環保等領域),而喂肥自家金主(軍工複合體)。
而賦予政府部門更大的資金調配權,就是在為特朗普的“政府效率部”大規模裁員鋪路。最終裁的會是誰家的人,民主黨人心裡門清。
除了內容上的算計,共和黨在程式上也擺了民主黨一道。
根據外媒報道,美眾議院3月11日透過法案的整個過程非常迅速,且在投票通過後立即休會。
最巧妙的就在這,法案通過後,眾議院共和黨議員迅速離開華盛頓,使得參議院無法將法案退回修改或提出替代方案,只能選擇接受或拒絕。這種“要麼接受,要麼拒絕”的局面,直接把民主黨架在兩難的境地。
接受,相當於吃大虧;拒絕,政府停擺的鍋你來背。
所以3月12日,美國參議院民主黨人緊急召開會議,討論如何在“投降”和“背鍋”之間殺出第三條路。在黨團會議室閉門鏖戰近兩小時後,民主黨人雖然沒有達成完全共識,但是也算想出了一些辦法。
首先他們一致拒絕支援現有法案,認為這個虧民主黨不能吃。其中民主黨進步派領袖伊麗莎白·沃倫態度尤其激烈,她稱其為“特朗普-馬斯克的奪權工具”,並警告該法案打壓的這些領域正是民主黨選民的核心利益所在。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共和黨將停擺的鍋甩到民主黨頭上,他們討論出了一套說辭,稱共和黨未與民主黨協商,單方面起草法案,程式上存在問題;而且共和黨控制白宮、參眾兩院,理應承擔主要責任。
最後參議院民主黨領袖查克·舒默還是提議應將政府資金延長至4月11日,以便兩黨有更多時間協商全年預演算法案。不過此前民主黨在眾議院也擬了該提議,但是3月11日因為共和黨的“快速推進策略”被繞過了。
當地時間3月13日,舒默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吐槽,共和黨的預演算法案極其糟糕,而且他還擔心一經停擺,特朗普和馬斯克會藉此奪權,“在政府停擺期間,特朗普政府將擁有完全的權力,把整個機構、專案和人員都認定為非必要的,讓員工休假,且不保證他們會被重新僱用。”

隨後特朗普對此事進行了回應,表示“如果政府關門,那純粹是民主黨的責任”。
自1976年實行預算制度以來,美國政府已經歷了21次停擺。有權威機構統計,美國這21次停擺給美國累計造成數千億美元經濟損失。
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就經歷過3次停擺。
第一次是2018年1月20日至22日,當時兩黨在移民政策上存在分歧,民主黨要求將《童年抵美者暫緩遣返計劃》納入預演算法案,保護非法移民兒童身份,而共和黨拒絕妥協。停擺3天后兩黨達成臨時協議,延長政府資金至2月8日。
然而到了2月8日,兩黨還是沒能達成共識。2月9日停擺了幾個小時後,又匆匆透過短期撥款法案,資金延長至3月23日。
最受矚目的一次發生在2018年12月22日至2019年1月25日,此次停擺長達35天,重新整理了美國政府停擺時長紀錄。其根源在於特朗普要求國會批准57億美元用於美墨邊境牆建設,而當時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堅決反對這一撥款訴求,雙方在預算問題上互不相讓,導致政府資金無法正常到位,眾多聯邦政府機構被迫關閉。
期間,約80萬聯邦僱員無薪工作,國家公園關閉,因機場安檢人員短缺引發航班延誤、食品券發放延遲影響到低收入群體,據估算此次停擺造成約110億美元的損失,對美國經濟與民眾生活均產生了嚴重負面影響。

雖然“政府關門”在美國似乎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這次美國兩黨卻都很擔心背上這口“大鍋”,根本原因就在於當前美國經濟和社會環境的雙重脆弱性,讓這口“鍋”他們都背不起。
經濟層面上,美國當前正面臨高通脹、高債務、股市泡沫的風險,此前摩根大通還提醒:若特朗普從4月起徵收新關稅,美國今年衰退的風險可達50%甚至更高。所以任何政府停擺都可能加劇市場恐慌,引發金融動盪,從而拖累美國經濟。而這種經濟代價必然會轉化為選民的問責。
從社會層面看,當前美國社會高度撕裂,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本就脆弱不堪,若某一黨派被認定為政府停擺的罪魁禍首,敵對黨必然會大肆攻擊,進一步加劇民眾對該黨乃至整個政府體系的不滿與失望,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甚至威脅到美政府執政根基。
因此兩黨在黨派利益的驅動下,將政府運作作為“人質”相互勒索。

根據外媒的最新訊息,美國參議院計劃於今天對撥款法案進行程式性投票,這是檢驗該法案能否獲得60票以繼續推進的首次測試,預計之後還會進行最終投票。若參議院未能在今天投票透過撥款法案,政府將進入停擺狀態。
當美國的政客們沉迷於"誰背鍋"的算計中,真正被綁架的是數千萬依賴政府服務的民眾,以及整個國家的治理信譽。歷史經驗表明,政府停擺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案,而是政治失敗的確診書。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