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上市新藥,一邊Nature撤稿,澱粉樣蛋白假說是否幻夢一場?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世界科學
作者:莫莊非
圍繞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方法似乎在一邊進步又一邊倒退。
最近一次的重要進展大概是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專家委員會全票支援禮來新藥多奈單抗(donanemab)獲批。至於倒退,那不得不提——一篇2006年發表於《自然》的里程碑式論文歷經兩年質疑和審查,其作者終於近期公開承認篡改影像並同意撤稿。
這篇有史以來被引次數最多(過去18年間被引用超過2500次)的撤稿論文曾聲稱要找出未來藥物研發的特定靶點,也一度為學界理解阿爾茨海默病機制提供了精準的視窗,但它在兩年前成了同行口誅筆伐的靶子,眼下則正加劇公眾對科學研究的不信任,並使我們懷疑:我們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誤解了阿爾茨海默病。
澱粉樣蛋白假說一直難以轉化為有效療法
自1990年代以來,阿爾茨海默病領域一直被所謂澱粉樣蛋白假說主導。簡單來說:科學家注意到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中有很多斑塊,它們主要由澱粉樣蛋白組成。因此他們推測,這種蛋白沉積可能導致了獨特的破壞性症狀,隨時間推移,患者會徹底忘記自己是誰,最終走向死亡。
撤稿的2006年論文聲稱已明確了致病的澱粉樣蛋白,理論上為未來治療提供了更具體的目標。
多年來,研究和藥物開發一直針對這些澱粉樣斑塊,旨在消除它們,從而減緩甚至逆轉患者的認知衰退。但問題在於,這些努力難以取得理想結果。儘管學界已在治療癌症和心臟病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但阿爾茨海默病研究仍停滯不前。
已故的美國知名記者兼科學作家莎朗·貝格利(Sharon Begley)曾揭示一種“機構惰性”,即主流團體駁斥關於該疾病的任何替代理論,並壓制可能支援創新研究的資金。
順著貝格利的觀察,我們試想:如果跳出所謂主流觀點,而基於不一樣的理論,採用不一樣的方法來治療痴呆,能否收穫更高水平的臨床改善?這個疑問目前仍無答案。
是否應立破並舉地追尋理想療法?
正如《科學》雜誌報道撤稿事件時所指出的,科學家仍爭論著澱粉樣蛋白理論的正確性。
反對者以學術造假事件為據駁斥傳統理論,並認為其缺乏真正突破;支持者則指出,包括多奈單抗在內的多種新藥真的令部分患者病情有所好轉。
2019年,貝格利曾提到一種失敗的藥物,那便是阿杜那單抗(aducanumab)。它似乎是澱粉樣蛋白假說缺陷的化身,其開發者渤健公司已停止臨床試驗,原因是有效性證據不足,且可能存在危險的副作用。
到2021年,阿杜那單抗又引發阿爾茨海默病研究領域的一次信任危機。
在FDA的可疑協助和某些統計欺詐行為的助力下,渤健改變立場:據稱,他們發現一部分患者服用阿杜卡單抗後,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似乎有所減緩,因此決定向FDA申請批准。負責保護患者免受無效(或者是有危險副作用的)藥物損害的聯邦機構同意前者申請。於是,阿杜卡單抗以商品名“Aduhelm”獲批上市。
然而,這首款聲稱可以減緩阿爾茨海默病進展的藥物,非但沒受熱烈歡迎,還掀起巨大風波。醫生和護士,以及病患親友等照料者的反饋都很負面;新藥的好處似乎微不足道,風險——尤其是嚴重腦出血風險——卻令人心痛。
此後幾年,基於相同疾病理論的新藥相繼問世。它們的臨床效果略好一些,但安全性問題仍存在。侖卡奈單抗(lecanemab,商品名Leqembi)於2023年獲批。眼下多奈單抗有望正式獲批上市。還有更多藥物正在研發中,它們似乎能有效消除澱粉樣斑塊,但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確。
研究者估計,全球有3200萬人患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6900萬人患前驅期阿爾茨海默病,3.15億人處於阿爾茲海默臨床前期,這些人口的總和佔50歲及以上人口的22%。此外,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也在加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數量的增長。
對有效療法的需求迫在眉睫。當然,我們不應非此即彼地取捨,而要全方位、綜合性地解決問題。許多學者都主張徹底變革應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方式。早該如此!
資料來源:
Do we have Alzheimer’s disease all wrong?
Global estimates on the number of persons across the Alzheimer's disease continuu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