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上,總有一些老生常談。不管對不對,大家都這麼說,做就是了。但是這周看的一本書,卻把這些傳統觀點或者做法給打破了。
這本書叫《學習之道》,英文原版名為《Learning How to Learn》。作者芭芭拉.奧克利(Barbara Oakley)從小是個學渣,但是工作之後回到學校,居然一路學到工程學博士,後來成為工程學教授。
原來她的逆襲之路是有方法的。
芭芭拉.奧克利和腦科學專家合作,寫了這本書,大受歡迎。後來她又寫了一本專門給青少年看的版本,還在Coursera等教育平臺上開設了兩門同名課程。
這本書不算太厚,但是非常乾貨。作者不是隻寫自己的學習經驗,而是採訪了多個專家和學霸。他們介紹的理論以及學習心得有的是老生常談,有的則突破了傳統觀念。
因為太乾,這本書初讀起來還是挺辛苦的。但是如果你能聯絡到學習中的實踐問題,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好有道理啊!
我就是這種感覺。因為它幫忙解答了有關我家老大朵拉學習中的三個問題。
先說第一個問題——為了學習是不是必須要熬夜?
傳統觀念往往把早起晚睡等同於勤奮學習等同於學有所成。我家老大朵拉是住宿生,她的室友也相信這個說法,尤其是大考前。
室友A說:“我明天要早起。”
B就立刻舉手:“我也要早起。”
C也跟上:“我也要早起。”
聽到這裡,我說:“那你呢?”
朵拉說:“我讓她們洗漱完喊我起床。”
可見,朵拉對睡覺是比較重視的,但是到了期中考,她就比較痛苦了。因為她的室友集體決定早上5點起床。一個人早起床,她可以用耳塞減少噪音,三個人她就搞不定了。
最後,朵拉決定和室友談談。
我覺得一對三談起比較難。沒想到,她居然談成了。
我說:“你怎麼談的?”
朵拉說:“我告訴她們,早起吃虧。”
我說:“為什麼?”
朵拉說:“因為期末備考最重要的是上課聽講。老師會講很多備考策略。早起上課會犯困,聽不全,就吃虧了。”
所以,每當談到考試秘訣,除了上課認真聽講、及時交作業之外,朵拉總是反覆強調:千萬不要早起!
我問:“為什麼?”
她說:“因為只有睡得好,上課才能不犯困。”
那麼睡眠到底有什麼作用?
《學習之道》的作者把睡眠比喻成夜間大掃除,能夠掃除白天產生的有毒物質。她舉例說,無論是阿爾茨海默症還是抑鬱症,都與缺乏睡眠有關——長期缺乏睡眠是致命的。
此外,睡眠是記憶和學習的重要環節。睡眠狀態下的部分清理工作就是清除瑣碎的記憶,並增強重要的部分。比如在睡覺時,大腦會回顧需要掌握的知識難點,一遍又一遍地加深加固這些神經模型。
最後,充足的睡眠能夠顯著提升人們解決難題、理解知識的能力。沉睡就像是讓前額葉皮層那個清醒的“你”徹底關機,因此大腦其他區域之間更容易互相聊天,並得以拼湊出問題的答案。換句話說,睡眠讓大腦精力充沛,能夠保持高效的思維連結。
所以,好好睡覺很有用,尤其是備考期間。
第二個打破的傳統觀念,就是“面對難題絕不放棄”。 我之前在《另類的物理學習》裡介紹過朵拉是如何自學力學課程的。她是利用錄播課自學的。她最大的問題是能看懂教學影片卻不會做題。而且這種錄播課也不提供答案解析,更沒有客服來講解疑難問題。
怎麼辦呢?
朵拉採取了多種辦法,比如去看看其他網站的課程,或者去問AI等等。但是她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暫時放下不管。
具體來說,就是跨過去,直接學接下來的內容,兩三天後再回頭重新做題。往往,這時候之前的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難以想象吧。她就靠這個辦法解決了三分之二的難題。
我想不通,直到我讀了《學習之道》。 作者提出,大腦有兩種思維模式——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
專注模式是指把精神集中於已在腦中形成緊密關聯的事物上。 這也是大家通常的學習模式。在解題的時候,有一種方法叫“瞪眼法”,其實就是專注模式的形象解釋。
專注模式也是有侷限性的。因為它往往是在對某個問題已經有基本認知的情況下進行進一步思考。
這是為什麼呢?
《學習之道》這樣解釋大腦專注模式的工作方法——清醒專注的前額葉皮層自動沿著神經通路傳遞出訊號。這些訊號會奔向你思考內容相關的各個腦區,將他們聯結起來。
但是大腦發出的訊號是有限的,只能同時處理有限的事物。這就導致,在專心揣摩問題的時候,人的思維是集中而狹隘的。不僅有限,有時候還會導致思維定勢,使得學習者被先入為主的概念所錯誤引導。
也因此,當你遇到抽象或者陌生的難題,比如數學、科學領域的很多問題,專注模式就會費勁得多。
好在,當專注模式不起作用的時候,大腦會自動切換到發散模式。
顧名思義,發散模式不會全神貫注於要解決的問題,而是放鬆注意力,任由思維漫步。你可以做點別的事情,比如睡覺、洗澡、做公交、散步等等。總之把注意力放到別的事情上,加上放鬆和一點時間,就有可能迎來靈光一閃,解決問題。
兩種模式的切換,能夠幫助我們掌握新知識。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學不下來就可以放棄呢?
也不是。作者舉例說,自制力很強的人往往難以放下手中的難題。因為他們的成功之道就在於堅持不懈。那麼遇到特別難的問題時,如何平衡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呢?
作者的建議是,重視傾聽他人的意見。當真正被難住的時候,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向周圍的同學或者導師請教。這樣就可以集思廣益,開啟我們的視角。
總之,就是要先用專注模式調動全部注意力去研究,一時解決不了或者落後也不用著急,可以再換成發散模式來獎勵自己,最終解決問題。
第三個傳統觀念,就是背單詞。
背單詞一直是中國人學英語的痛點。所謂中國式背單詞,就是拿著一張中文釋義的單詞表不斷誦讀和抄寫,直到能夠記住甚至準確默寫。
這種單詞表,往往和考試相關。比如市面上常見的中考英語詞彙表、高考英語詞彙表、託福英語詞彙表等等。單詞之間沒有什麼關聯,所以單靠背誦很難記住,遑論默寫。
我自己的經驗是,為了應考背誦單詞在短期內是能記住的,但是一般考完試就忘了。所以我以前會在考前背單詞,純粹為了應試,不指望永遠記住。朵拉比我走得更遠。如果學校作業要求,她就背。但是作業之外,她從來沒有背過。
那麼怎麼記住單詞呢?
按照朵拉的說法,就是不用背就能記住。 透過日常大量的聽讀來認識單詞,透過vocabulary.com和劍橋線上詞典之類的網站來學習單詞,透過參加辯論比賽和平時寫作來運用單詞。
她這個做法不能說錯誤,但是這個方法用的人很少。大家雖然痛恨背單詞,也知道背單詞沒有那麼有效,但還是咬牙切齒地背。這正是因為大部分人平時沒有聽讀英語的習慣,學英語就是為了透過考試。
那麼背單詞到底有沒有用? 怎樣才能記住呢?
按照《學習之道》把記憶也分成兩種模式——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
在大腦中對正在處理的資訊進行瞬時以及有意識加工的這部分記憶,叫作工作記憶。這種記憶的特點是持續時間短,且容量有限,而且還可能因被別的資訊擠出工作記憶而丟失。
長期記憶顧名思義,可以長期存放,容量很大。但是就跟倉庫一樣,存放時間比較長了,有時候東西不太容易找得到。
兩相比較,那肯定是長期記憶更有價值。那麼怎樣才能提高記憶力呢?更具體地說,怎樣才能把工作記憶裡的資訊放到長期記憶裡,而且讓長期記憶裡的資訊能夠容易找到?
作者提出三個辦法。
第一個是間隔性重複,有助於把資訊從工作記憶轉移到長期記憶。也就是,不斷重複要記憶的內容。這個不斷重複需要高頻持續而不是一次性大量投入。一晚上重複20次倒不如每天重複幾次,多堅持幾天甚至是幾周效果來得更好。
比如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原理,就是一種間隔性重複方法,透過合理的握重複頻率來鞏固記憶。
但是作者強調,必須要主動重複而非被動重複。這什麼意思呢?就是得自己想背單詞,還得換著花樣背。
除了重複,更好的辦法則是將工作記憶合成組塊,以模組的形式儲存。組塊是根據意義將資訊碎片組成的集合。比如我們常說的思維導圖,其實就很象組塊。
構成組塊有三步:一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組塊的資訊上。二是理解相關基本概念。 3 是獲取背景資訊。 瞭解組塊的應用範圍,知道它能用在哪兒,何時派上用場。
組塊的構建是可以持續的。我們可以把單獨零碎的小組塊合成一個大組塊,就好比在電腦中將檔案儲存成壓縮包的形式。這樣不僅給工作記憶留出更多空間,還方便記憶的提取。
以上說得比較抽象。那麼以背單詞為例,怎樣背是最好的記憶方法呢?
這要看英語學習的需求。
單獨背背單詞對於應試是否有用,主要看題型和備考時間。
比如過去考試會用填空題和單選題來考察學生對於單詞、片語搭配的掌握程度。那麼考前單純地背單詞還是很有用的。因為你不僅要認識單詞還得正確拼寫。現在,平時的考試依然會有這樣的題型,以測試學生是否掌握教材要學習的內容。所以應對平時測試甚至期中考試,背單詞依然是有用的。
但中高考就不一定了。以北京為例,英語中高考是沒有單選題和填空題的,考生必須結合上下文來理解詞彙。尤其是閱讀題裡有可能出現不在既定單詞表的陌生詞彙和片語搭配。
所以更好的備考方法,首先不是背誦中高考的標準單詞庫,而是在平時做過往真題的過程中,找到自己不熟悉的單詞,組成自己的個性化詞彙表來學習。其次,要透過平時的聽說讀寫來加強對單詞的記憶和理解。
這個過程,相當於組塊的三個步驟。首先是找到真正需要自己背誦和記憶的單詞,也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需要組塊的資訊上;然後是理解,也就是說我們要掌握單詞,還需要做到四會,即可以聽說讀寫;最後就是獲取背景資訊,也就是把單詞放在真正的語境當中來學習和運用。
這就不僅僅是背誦記憶單詞表可以做到的了。
至於日常聽說讀寫,其實就是主動重複和構建組快的方式。尤其說和寫屬於主動重複和主動構建組塊。當然比較難,也更花時間。為此,至少應該建立起日常聽讀的習慣。
所以,朵拉的做法——僅在作業要求的時候背單詞,平時保持聽說讀寫——是比較合適的做法。當然,她因為在背單詞時不夠投入,導致平時小測也會扣分。但是至少她避免了痛苦而無效的背單詞。
《學習之道》打破的還不止這三種傳統觀念。比如,書裡還大膽建議,考試時可以先做難題再做簡單題。
當然,書裡提到更多的還是常規學習方法,比如用番茄鍾工作法,制定日計劃、周計劃等等。和別人不同的是,它對於這些學習方法給出了認知科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解釋,並附有不少學霸的案例和經驗。
雖然內容很乾,還是可以啃啃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