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俠小說裡寫‘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科研人的‘俠氣’,就是把個人理想熔鑄進國家需求裡。”在西安交通大學陝西省鎂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單智偉教授站在團隊創制的裝備旁,眼神中透著堅定與熱忱。
當聊起科研與家國情懷,這位紮根鎂合金領域十餘載的學者感慨,“西遷精神的能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代交大人,它就像空氣,雖日用而不覺,卻不可或缺。”
作為西安交大黨委常委、副校長,西安歐美同學會會長,金屬材料專家,單智偉的科研軌跡與西部發展緊緊交織。2015年,西安交大再次明確“紮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的辦學定位,他便敏銳地察覺到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深入調研後,他發現陝西雖坐擁世界第一的金屬鎂產量,產業卻深陷低端困境,急需科研力量的注入。“這不僅是產業短板,更是關係國家安全的‘卡脖子’問題。”面對這樣的產業困局,單智偉和團隊毅然投身到鎂產業升級的艱難“戰役”中。
然而,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之路,遠比想象中崎嶇。“做基礎研究的,怎麼可能做好應用研究!”“實驗室那點成果,放到產業里根本不現實!”外界的質疑聲如潮水般湧來,單智偉團隊不僅要突破技術轉化的重重難題,還得打破 “科研人員不懂產業”的刻板偏見。企業的不信任、工藝放大的瓶頸、科研評價體系與產業需求的脫節,每一步都舉步維艱。對此,單智偉卻笑著回應:“困難就是科研人員的興奮劑!難度越高,門檻越高,研究的價值也就越大呀!”
經過不懈探索創新,團隊發明了“含雜氣化、梯度冷凝、吸附過濾、淨密結晶”的新型金屬鎂純化方法,成功製備出5N8級(99.99999%)超高純鎂。建成國際領先的國內首條“1000噸/年3N5A級高品質鎂示範線”,並聯合車企打造出全國首輛鎂合金輕量化掛車。
如今,在陝西府谷的金屬鎂生產基地,曾經只能生產初級產品的企業,已成功轉型升級,能夠製造出應用於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高階領域的鎂合金部件,產品範圍小到日常用品,大到大國重器,產業附加值提升超過10倍。
“西遷精神不是過去時,而是進行時。”單智偉的目光掃過實驗室裡年輕學子們忙碌的身影說,如今這片廣袤的西部大地,依然蘊藏著無數亟待攻克的科研課題,等待年輕一代以創新技術啟用資源潛力,將其轉化為科技強國的堅實底氣。話音落下,他轉身看向窗外:“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仍然是我們的重要使命。”
來源 :中國青年網

今日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