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相信很多人都被這樣一個新聞給刷屏了:
香港《南華早報》報道,中國爆炸了一顆“非核氫彈”!威力是TNT的15倍!堪比氫彈!
氫彈?這在中國停止核試驗已經29年的當下,帶來的影響顯然是地震級的。
然後,各路自媒體玄而又玄的解讀紛至沓來:
——這種“非核氫彈”,可以完美規避核武器使用限制和國際影響,堪稱可以隨意使用的大殺器!
——“非核氫彈”完美解決了核爆炸後的汙染問題,簡直是“留X不留X”的神器啊!
——中國試驗“非核氫彈”,就是在用高科技武器威懾美國,作為關稅戰的籌碼!
以上每一條,聽起來都那麼激動人心,好像中國真的掌握了什麼改變世界格局的神器一樣。
但是吧,作為一個物理化學知識還沒有忘光的中年人,總是覺得這個新聞有哪裡不對,很多表述都不符合常識。
那麼,這個新聞,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一
為了還原事情原貌,讓我們看看資訊源頭《南華早報》是咋說的。
《南華早報》的英文標題是:
科學論文顯示,中國測試non-nuclear hydrogen bomb(非核氫彈)。副標題是:這種武器產生一個白熱火球,持續時間比TNT長15倍。

文章內容其實也很簡單,說是上個月發表於中文期刊《彈箭與制導學報》的一份論文顯示,中國船舶集團第705研究所搞了一個2公斤的炸彈,在爆炸時產生了超過1000攝氏度的火球並持續了兩秒多——比同等TNT爆炸的火球持續時間長15倍,而且全程未使用任何核材料。
聽起來似乎挺牛的,但問題在於,在很多關鍵的技術細節方面,這個新聞卻說的含糊不清。
第一,這玩意是不是氫彈?
我們需要首先弄清一個概念,啥叫氫彈?
官方定義,氫彈是利用核裂變裝置爆炸能量引發氘、氚等輕核的自持聚變反應,瞬時釋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稱聚變彈或熱核彈。

也就是說,“氫彈”這個詞特指核武器,不能亂用。只要是氫彈,就必然是有核反應的,那麼“非核”一說又從何而來?如果是非核,那就肯定不是氫彈啊!
把“非核”和“氫彈”兩個片語在一起,恐怕愛因斯坦都不敢這麼想,也就學新聞的能幹得出來。
那麼這次爆炸的到底是個啥東西呢?很簡單,就是氫氣。
為了得到原原本本的真相,我借了前女友的賬號,在知網下載到了《南華早報》的信源:
《爆炸強衝擊對鎂基固態儲氫材料的能量啟用反應試驗研究》論文(公開論文),2025年3月份發表於《彈箭與制導學報》。
但是當我讀完這篇論文發現,這個論文和“氫彈”沒有半毛錢關係!

705所研究團隊的試驗其實很簡單,就是用常規炸藥對2kg的氫化鎂進行了爆破,氫化鎂被熱解後釋放出氫氣,然後氫氣遇到高溫就二次爆炸了。

氫氣爆炸,就是徹頭徹尾的化學反應啊!怎麼能和核反應扯上關係?
如果說這種氫氣爆炸算氫彈的話,那我們初中化學做的氫氣爆炸試驗算不算氫彈?
街上小販賣的氫氣球爆炸了算不算氫彈?
烏克蘭把氫能源汽車的氫氣罐拆下來扔到了俄軍頭上,算不算首先使用了氫彈?

估計看完《南華早報》的新聞,705所的論文作者都懵了,我實驗個大炮仗,你咋給我扯上氫彈了?飯不能亂吃,話也不能亂講啊!將來報道出了偏差,你們是要負責的!
第二,威力到底如何?
在很多人的解讀中,紛紛傳言這種“氫彈”的威力是TNT的15倍,溫度達到了1000度,看起來好厲害好厲害,中國擁有了一種堪比核武器的高能炸藥!而且還沒核輻射,想炸誰炸誰!
可是我看遍了整個論文,都沒有發現15倍的字樣。
最後好不容易,在爆炸時間上發現了端倪。
論文指出,爆炸強衝擊啟用2kg氫化鎂反應模式下,1000℃以上高溫持續時間可達2秒,而2kg的TNT炸藥爆炸1000℃以上高溫持續時間為0.12秒。
2除以0.12,是16倍(也就是多15倍),這就是《南華早報》中氫化鎂比同等TNT爆炸的火球持續時間長15倍的出處。
可是經過各路自媒體一解讀,“持續時間長15倍”,就被解讀成了“威力是TNT的15倍”。
拜託,時長和威力完全是兩個概念好麼?怎麼能混為一談?
最搞笑的是,很多營銷號把爆炸溫度超過1000度也作為威力指標了,可能在他們眼中,1000度算是很高的溫度了。
但請讓我說個冷知識:咱們老祖宗千年前發明的黑火藥,其實爆炸溫度就能超過1000度了。
現代炸藥TNT,爆炸產生的高溫範圍在2000℃–4000℃之間,1000度的爆溫,在現代炸藥面前根本不夠看的。
第三,氫化鎂有沒有炸藥價值?
這一點倒是有,但適用範圍很小。
我們都知道,在炸藥爆炸時,如果氣體膨脹速度比音速快,就會產生強大的衝擊波,用這種巨大的能量打擊人或建築。衝擊波越強,威力越大。
但是氫化鎂呢?
論文中有一句:2m位置的衝擊波超壓峰值可達到2kg TNT在自由場爆炸的39.7%。
我們可以簡單將其理解為,氫化鎂的爆壓,只有同等重量TNT的40%,這種威力,放在炸藥領域中是絕對不合格的。
道理很簡單,炸藥作為一種消耗品,要滿足威力、成本和安全的平衡。
比如目前很多人認為的威力最大的炸藥——六硝基六氮雜異伍茲烷,最大爆速、爆壓、密度等幾個引數都優於“炸藥之王”奧克託今,能量輸出比奧克託今高10-15%,但為啥就是不普及?
太貴了。
一公斤六硝基六氮雜異伍茲烷,美國生產成本在1000美元左右(中國便宜一些,但也不到可以隨便用的地步),一枚155炮彈裝藥8公斤左右,光炸藥就要8000美元。
可是裝TNT的155炮彈採購價才多少錢?5000美元左右(俄烏戰爭後價格有上漲)。
就算六硝基六氮雜異伍茲烷比TNT的威力要大一些,但從成本上來說,也是不划算的。
同樣的道理,氫化鎂這玩意每公斤要人民幣500-2000元不等,現在主要是作為儲氫燃料用,拿來當一次性的炸藥,但爆炸威力只有TNT的40%,可就太奢侈了。
一邊是幾百一公斤威力不佳的氫化鎂,一邊是10元一公斤的普通炸藥,你會怎麼選?
所以,氫化鎂能爆炸是能爆炸,但和它能做炸藥,是兩碼事。畢竟實驗室中,能爆炸的東西多了,也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當炸藥。
那麼,這次氫化鎂的爆炸實驗完全沒意義嗎?
其實也有,我們可以把這次實驗看成把氫化鎂作為雲爆彈裝藥的一次嘗試。
我們都聽過雲爆彈,其主要裝藥是雲爆劑,雲爆劑其實不算炸藥,而是燃料。
它的主要原理是第一次起爆先向巨大面積內拋灑雲爆劑,與空氣混合形成氣溶膠雲霧,然後第二次起爆用於引爆雲霧,形成轟爆效果併發生劇烈爆炸,它的爆炸持續時間會比炸藥直接爆炸要長的多。
如果把液體雲爆劑換成固體氫化鎂,氫化鎂被炸藥激發熱解釋放氫氣,因為氫氣在空氣中的擴散速度極快(20 釐米/秒,是乙烷的3-4倍左右),所以一旦爆炸,有可能覆蓋更大範圍、持續更長時間,也可能有利於縫隙消滅躲藏在掩體和建築內的有生目標。
不過,雖然氫化鎂具備作為雲爆劑的潛質,但也僅僅是潛質而已。氫化鈣,四氫鋁鋰,氫化鈉理論上都可以這麼玩,到底氫化鎂適不適合作為雲爆彈裝藥,還有待對材料安全性、經濟性、耐儲性等效能進行完整的測試,不是一次試驗就萬事大吉了。
看到現在,大家也許就明白整個事的前因後果了:
首先,705所針對氯化鎂的爆炸特性做了一個實驗,發了個論文,目的其實就是純學術研究。

試驗就是這麼個小玩意
然後,論文被《南華早報》記者看到了,可能是出於“搞個大新聞”的考慮,反正這位香港記者就是腦洞大開,生生造了一個“非核氫彈”的名詞,於是一篇震驚世界的文章就出爐了。
偏偏在中國網路上,有一大批毫無底線的營銷號,想要流量但自身又沒什麼鑑別能力,一看香港媒體都說了,那還有假?於是開始大炒特炒。就這麼簡單。
二
雖然“非核氫彈”就是個大烏龍,但這樣一個大烏龍竟然成了全民熱點,其實也挺可悲的。
始作俑者是誰?
當然是《南華早報》。
有人說這個烏龍是因為記者對理工專業的“不明覺厲”造成的,屬於新聞學又一次“魅力時刻”。
但事實上,內幕遠不止此。
說個冷知識,《南華早報》雖然聽起來是個中文報紙,但它其實並不面向中國人,而是面向以西方人為主的英語讀者。
1903年,英國人克寧漢(Alfred Cunningham)在香港創辦了《南清早報》,主要是向西方世界的讀者介紹中國以及遠東的新聞和風土人情。
辛亥革命勝利後,《南清早報》更名,《南華早報》就此誕生。
此後,《南華早報》屹立百年,一直到現在,仍然是香港地區影響力比較大的報紙,而且現在只有英文版,沒有中文版。

但是呢?
作為一個本身在西方價值觀影響很大的地方經營的、以西方讀者為主要客戶的媒體,你就不要指望《南華早報》在立場上有多傾向中國,也不要指望它能真實報道中國。
雖然《南華早報》總是標榜自己中立客觀,但事實上,這份報紙完全就是個西方報紙,在報道中國的時候,也完全是採用西方的思維模式、西方人長期固有的認知去報道中國新聞的。
比如,關於其他國家對中國領土領海的非法侵佔,《南華早報》說是“領土爭端”。
比如,在報道臺灣問題時,用詞也都是大陸“入侵臺灣”,甚至在地圖上,也把臺灣和大陸標成兩種顏色。
還有在香港反修例風波時,《南華早報》也立場曖昧。
對於這樣一個立場的報紙,它主動去報道中國科技特別是軍事科技的進步,你以為它真的是為了誇讚中國成就嗎?
顯然不是,而是另有目的。
如果我們關注一下國內軍事類新聞就會發現,信源出自《南華早報》的新聞非常常見。而《南華早報》最擅長的,就是能從一個普通新聞、論文中,腦補出“不得了”的大事情。
比如,國內一個關於探測戰機發動機排氣羽流的溫度的論文,到了《南華早報》的嘴裡,就變成了:中國可以在2000公里外發現F35!

比如,中國隨便搞個雷達的論文,《南華早報》就會繪聲繪色介紹中國能把F22的雷達訊號提高6萬倍。

還有,《南華早報》稱,中國研製成功“金絲罩”誘餌技術,可讓導彈在飛行時,在雷達上變成一架民航客機。

你看,《南華早報》一貫如此。
而這次的“非核氫彈”,無非就是又一次常規操作罷了,基操勿6。
按道理來說,對這種故意放大解讀、製造中國威脅論的做法,我們完全沒必要理會。可是呢?一些國內的營銷號,似乎特別喜歡這種“愛國謠”。
說實話,20年來,中國軍備水平突飛猛進,很多人都為航母、六代機、076、055的問世而感到自豪和驕傲,隨之而來的,就是全民對軍事新聞關注。這就為這一類垂直領域帶來了巨大流量潛力。
我們這些年看到的“中美南海電子戰,美國完敗!菲律賓斷網!”、“美國核潛艇被困渤海,咱們一起去撈黑魚!”、“解放軍1個小時團滅緬北三個營”之類的謠言,基本都是這麼來的。

有網友甚至總結了這些營銷號常用的一些標題:
北京震怒!北京發飆!絕世良機!全球沉默!大驚失色!難得機遇!絕不再忍!膽戰心驚!國人哽咽!西方膽寒!美國慌了!西方崩潰!徹底閉嘴!慘被打臉!直冒冷汗!世界譁然!果斷出手!現場慘烈!突然翻臉!最後警告!噩夢來臨!國人鬨笑!日本哀嚎!世界沸騰!中國不忍了!
不信我們去翻翻我們父母的微信群和朋友圈,一定會有這樣的內容。
而且近兩年,隨著AI工具的成熟,一些用AI編造的謠言更是有事例、有資料、有證言,不是內行人很難分辨。
說實話,這種謠言氾濫,挺讓人心疼。
西方媒體靠“惡意解讀”製造假新聞,國內營銷號激情文案炮製“爽文”,他們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可是受害的是誰?中國民眾。
影響的是誰?國內的資訊環境。
惡化的是什麼?中國國際形象。
公眾愛國熱情是好的,非常寶貴。也正因為它太寶貴,才不該被流量所裹挾、被虛假所嫁接。
謠言是壞的,無論它是不是披著“愛國”的外衣,都是壞的。世上也從沒有所謂的“正能量謠言”和“愛國謠言”。
中國超越也好,中國復興也罷,都是實打實一步步幹出來的,而不是被盲目樂觀的謠言給捧起來的。
無論什麼時代,理智、客觀永遠是一個國家社會輿論應當堅持的準則,也是信奉科學、堅持唯物主義的中國人,區別於西方國家民眾的最大不同。
如果我們不顧事實,聽風就是雨,動不動就“贏贏贏”,那和特朗普手下那群連數學都不會的MAGA,有什麼區別?
————————————–
↓世界讀書日,購書優惠價~↓
————————————–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有任何問題或者看更多文章可以聯絡助理:lukewen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