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沒教養的年輕人才能回家過一個好年!

昨天一個讀者朋友提問,有個親戚說我和我妹胖,再不運動越來越胖。我回了句又沒吃你家飯,被大人們說沒教養,我錯了嗎?
這是因為中西方的社交準則不一樣。
或者更準確來說,是年輕人所認為的「現代社交準則」,
和傳統社會里公認的社交準則。
完全不一樣。
現代社交準則的主體是原子化的個人,個人的尊嚴和麵子是最重要的,任何人都不得侵犯。
傳統社交準則的主體是集體權宜,場面好看,個人尊嚴面子都要為了這個而讓步。
那麼為什麼別人侵犯了個人尊嚴,卻依舊是場面好看呢?
因為少數個體要服從多數群體。
比如你妹胖這個事,直接指出這個事實,
你妹妹肯定受傷,不高興,
但是隻有她一個人不高興,而其他人會覺得這是事實,大家都認同這個事實,你不高興是你有問題,你違背了公共預設的契約。
但是反過來,如果你公開指出,你的某個長輩,伯伯,有外遇,在外養野女人。
大家這個時候反而會顧及這個長輩了,批評指責你。
因為公眾認可的是家醜不可外揚,不能公開討論性醜聞,這是底線,你突破了底線就是破壞了場面和諧。
所以我們簡單總結下:
指出你妹妹胖——沒有破壞場面和諧。
指出你伯伯行醜聞——嚴重破壞了場面和諧。
因為群體預設規則是:胖可以被人指手畫腳的說,但是說性醜聞不可以。
其實不僅僅是胖,瘦也是一個道理。
公開批評人太瘦,屁股太癟,沒男人喜歡。
也不會被視為破壞場面和諧,反而如果對方表示不滿,會被群體打壓。
所以在傳統語境跟現代語境裡,對於教養的預設規則,是不一樣的。
傳統語境裡,干涉他人的自由和尊嚴,比如學習成績,收入水平,婚戀情況,個人胖瘦,這些是正常的,不屬於沒教養。
沒教養的是社交禮儀不到位,客人進門不打招呼,不用敬語敬稱,不熱情招待,講髒話,語氣態度差,對人沒笑臉,內向孤僻,對他人說話粗暴和攻擊性語句。
而現代語境裡,對於教養的預設標準,和傳統是反著來的。
現代語境裡的年輕人,很少會注重傳統的教養修養,比如打招呼,熱情招待,敬語敬稱。
反而以社恐,i人,獨來獨往等標籤為自豪,基本上大部分人交朋友也都很隨意,很少嚴格守時。
而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比如學習成績,收入水平,婚戀情況,個人胖瘦等等,屬於特別沒教養,極度沒教養的行為。
這麼說起來比較複雜,可能你也記不住,你記得兩點就夠了:
傳統教養更注重兩點:
1,禮儀和形式,比如敬語敬稱,文明禮貌,笑臉相迎,熱情招待,守時靠譜等等。
2,動機和善意,傳統教養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的禮儀形式,這些部分繁文縟節很多,另一部分就是具體的細節與人交流溝通時候。
溝通時候幾乎沒有禁忌話題和禁忌內容,只要你表現出來的動機是善良和關心就可以了。
這樣就可以隨意聊禁忌內容。
包括我說的禁忌性醜聞,其實也可以聊,只要聊的方式是關心和善意。
比如你公開問伯父他的性醜聞情況,然後大義凜然的佔據道德高地,而且讓人看不出來,我是發自內心的關心你啊,現在性病艾滋病那麼多,我肯定擔心你的身體健康,還有你的家庭和諧,伯母以淚洗面,堂哥堂姐無地自容無法做人,所以想問問您現在什麼感受,怎麼辦,有什麼我可以幫得上忙,幫您家度過這次危機。
這樣就無可指責了,哪怕別人訓斥你,你也可以訓斥回去,我是一番好意,關心他,你怎麼這麼冷漠完全不在乎伯父家庭死活,你還是一家人嗎,還是親屬嗎,怎麼這麼沒教養?
在傳統社會中,沒教養,不會做人,是一個先發咒語。
只有第一個使用咒語的人,才有用,如果第二個人使用,就無效了。
所以要抓住一切機會,做第一個說這句話的人,你才能佔據高地。
所以如果你感覺自己在傳統環境社交被人冒犯,最好的方法不是回懟,而是坦然接受表達感謝,然後以同樣的方式,去關心他們家的情況,把他們家的醜聞一條條說出來,好好關心一番。
迴歸正題,其實傳統社交準則並非一無是處,現代社交準則也並不是完美無缺的。
西方國家的社交準則,基本是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即又注重形式,又注重內容禁忌。
而在現在,年輕人更多習慣自我中心,以狹隘的個人視角看待問題,很少從他人立場角度思考,這樣的社交自己覺得完美無缺,其實並不能很好的融入社會。
-end-
更多精彩觀點,歡迎點選關注
歡迎大家把我設定為星標置頂

相關文章